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製造”如何由大變強

  • 發佈時間:2015-10-17 05:53:4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製造業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中國製造2025》指出,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製造強國行列。到2035年,我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準。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為此,必須把握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趨勢,深入分析我國製造業現狀、面臨的困境,探索尋找中國製造業由大變強的戰略路徑

  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製造業迅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製造業總量規模不斷擴大,結構加快轉型,技術進步帶動作用不斷增強,所有制結構得到很大改善,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作用日益突出。目前,我國製造業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位,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製造大國。

  我國製造業有做大的體制優勢,它可以利用各級政府、國有企業和市場經濟在短期內將製造業做得越來越大,但要將製造業很快做強做優目前並不具備優勢。特別是實現《中國製造2025》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目標,還面臨著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包括:低端製造産能巨大,製造業由大變強面臨過剩矛盾制約;製造成本全面上升,市場競爭力下降抑制製造業由大變強;原發性創新能力不強,製造業由大變強科技支撐不足;製造業粗放式發展,製造業由大變強缺乏可持續性。

  當前,世界正在掀起新一輪技術革命浪潮。本輪技術革命以資訊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為核心,特點是這四大技術在創新應用過程中不斷交叉融合,並以滲透方式改變著我們的世界,智慧化、數字化、精細化、低碳化等趨勢在我們的生産生活中如影隨形。這給世界製造業帶來了深刻影響,可以預見,在本輪技術革命過程中,哪個國家起步早,戰略實施得當,必將獲得新的經濟增長。為了在新一輪技術革命浪潮中搶得先機,世界各大經濟體紛紛實施新的發展戰略,德國推出“工業4.0”,美國提出“先進夥伴計劃”,日本推行“再興戰略”,南韓確定了《新增長動力前景及發展戰略》,法國實施“新工業法國”等。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世界産業變革同樣也給我國帶來“機會窗口期”。這一窗口期恰恰是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轉型、産業結構調整關鍵時期。兩期相遇交會,使得我國能利用更大空間、更多手段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

  未來我國製造業轉型的戰略思路是,必須緊緊抓住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提供的戰略契機,以國內和國際兩大市場為需求平臺,以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動力,以智慧製造為主攻方向,通過關鍵領域、重要環節和重點行業創新突破,運用新一輪創新成果包括先進技術、先進工藝路線、先進管理方式等,改造提升我國製造業,逐步淘汰低端製造,積極發展中高端製造,扶持戰略性新興産業,促進製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由低端向中高端躍升,推進消費品製造業、能源原材料加工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産品結構調整和産業結構轉型,形成我國具有先進性、知識密集型、高附加值、低碳化的現代製造業體系,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中國産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最終實現中國製造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為此,試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不斷提高國家製造業創新能力。

  目前,世界製造業可排列3個方陣,第一方陣是美國,第二方陣是德國、日本,第三方陣是英國、法國、俄羅斯、南韓和中國。與處於世界製造業前列國家相比,我國的主要差距是創新能力薄弱。今後,要採取綜合舉措提升我國的創新能力,爭取用20年時間使我國製造業發展水準達到第二方陣。一是繼續加大R&D的投入強度。建議進一步加大政府在R&D中的投入比重,可以建立高端製造産業引導基金,用於引導企業發展關鍵和核心技術、基礎機械、關鍵零部件和基礎配套設備等方面的研發設計、推廣應用。二是加強核心技術研發,圍繞重大製造業領域部署創新。集聚國內一流科研力量,籌集必要的技術、資金、設施等創新資源,圍繞目前我國亟須的關鍵、核心技術以及共性技術,組成若干個製造業技術重大專項,爭取在較短時間在高檔數控機床、機器人無人機等方面取得重點突破。三是設立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工程包,強化對關鍵、核心技術以及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今後,我國製造業要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要以産業鏈為基礎,組成若干個工程包,合力推進。要深化産學研合作,從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政府採購、市場準入等方面,推進科技成果有效轉換。四是引導企業創新。要不斷完善引導企業創新的機制和政策,大幅度提高政府對企業創新的政策支援力度,支援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引導鼓勵企業增加創新投入,根據産業調整和新興産業發展需要,在全國選擇一批産業技術創新聯盟和産業共性技術研發基地,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五是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積極支援研發設計服務、智慧財産權服務、科技成果檢測、仲介諮詢等科技服務機構的發展,為實現創新技術成果的擴散、轉移、推廣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以智慧製造、綠色製造和精細製造為重點對傳統産業改造升級。

  當前,我國正處於産業結構加快轉型期,低端製造、落後産能要麼被替代、要麼被轉移,這將是一種必然趨勢。但是,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大量低端落後産能被淘汰或轉移過程中,如果我們不能及時對還沒有被淘汰、轉移或將要被淘汰、轉移的傳統産業進行及時改造升級,將面對較大風險,這是因為低端落後産能淘汰轉移是快變數,傳統産業升級和新興産業成長是慢變數,當慢變數在短期內無法迅速填補“去産能化”遺留下來的增長缺口時,製造業將會出現“空心化”。因此,在做好減法即“去産能化”的同時,一定要做好加法,加快對傳統製造業的改造升級步伐,積極推進新興産業發展,以避免製造業在轉型過程中出現“空心化”。對傳統製造業改造,一定要走中高端化、細分化、智慧化和低碳化發展路線,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改造工藝路線和生産流程,更新機械設備,引進先進管理,延長産業價值鏈條,促進製造業朝著價值鏈的上游發展,從以往追求規模擴張轉向品質提升。對於消費品製造業,為了適應城鄉居民收入水準不斷提高和消費結構演變,可以適當降低低檔産品生産量和生産比重,不斷提高中高檔産品産量和生産比重。對於能源原材料加工製造業,今後的改造方向是,壓縮能源原材料粗加工的生産能力,降低其比重,提高精加工和高加工的生産能力,著力發展一批為精密加工製造配套的原材料。要大力發展新材料製造産業,實施一批工程,支援一批創新型企業。對於裝備製造業,要集中力量發展基礎製造裝備,以智慧化為重點,大力推進高檔數控機床、中高端發動機、積體電路晶片、關鍵製造設備等的發展。

  (三)完善産業政策,創造有利於製造業由大變強的發展環境。

  在新的發展階段,製造業由大變強,一方面需要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發揮積極作用,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維護市場秩序,制定行業技術標準等方面,起到監管、引導、支援等作用。一是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技術標準。我國的製造業是依靠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國有關製造業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技術標準必須參照國際通行做法來制定。特別是在製造業標準化方面,應提高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等級,完善我國製造業標準體系,為我國製造業産品升級、深度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創造條件。二是完善製造業的支援政策。根據製造業結構轉型和升級發展的需要,要調整和完善製造業發展的支援政策,要從過去的以管為主轉向以服務為主,進一步減少甚至取消政府對企業的直接干預政策,比如行政審批、收取各種雜費和贊助、攤派各種達標比賽活動等,在企業註冊、研發設計、産權保護等方面,制定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措施,從各方面提供便利化的服務政策,引導企業調整製造業結構,推進製造業由大變強。

  (四)加快人才隊伍建設,為製造業由大變強提供人力資本支撐。

  我國製造業由大變強的關鍵是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的關鍵是人才,人才是現代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一是加快教育和科研體制改革,培養一批高端人才。鼓勵産教結合、産學研結合,為高端製造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培養高級人才,高等院校或科研機構要結合企業實際需要,加大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力度,這類人才培養過程,要引導企業積極參與,教學課程設置、實踐訓練安排、學位論文(設計)等要與企業進行實質性對接。同時,要利用每年國家實施的科技重大專項、重大科技成果示範推廣工程,培養一批高端專業人才。二是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引導高端人才向企業流動。三是加強職業教育和企業職工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製造業的員工素質。要加大製造業職業教育的投入,建立職業教育培訓發展基金,完善技能培訓補貼管理辦法,健全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體系,開展網路化、開放式、自主型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增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同時在全國或不同區域還可開展各種形式的技能比賽活動,倡導技能競爭、品質為上的精神。

  (五)積極調整對外貿易和投資策略,提升我國製造業在全球價值鏈的水準。

  要適應國際經濟格局調整和國內製造業由大變強的需要,一是積極促進我國對外貿易和投資戰略轉型,紮實推進“一帶一路”的實施工作,利用我國外匯儲備充裕和資本充足的優勢,在沿線國家或地區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産能合作、服務貿易合作等,積極輸出我國的高鐵電子商務以及金融服務等項目,並以此帶動中高端製造業的出口。二是深化對外開放,在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商事登記、進出口業務便利化以及“走出去”等制度安排上,繼續同國際規則接軌,從體制上創建高尺度的互惠開放市場,為製造業“走出去”和“引進來”創造良好的環境。三是逐漸減少低端製造業産品的出口,主動將國內一部分低端製造業産能轉移到中低收入國家。與此同時,促進加工貿易企業培育新的優勢,吸引跨國公司將處於價值鏈高端的設計、核心製造、行銷和諮詢服務等環節轉移到中國來,推動我國貿易結構調整轉型。四是培育本土跨國公司,不斷提高我國在全球製造業價值鏈的分工地位。

  (六)加快推進改革進程,為實施製造強國戰略保駕護航。

  在現階段以及未來,再好的戰略設計、行動綱領以及政策,沒有體制改革配套是很難得到實施的,必須下大決心改革那些僵化、過時的傳統體制機制。改革的設想是,其一,政府要進一步向社會、向企業放權讓利,簡化審批程式,減稅免費,實現從統管到服務轉變。其二,強力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堅決從管人、管事向管資本轉變,同時一定要解決國有企業過大的問題。其三,破除行業壟斷,降低民間資本進入門檻,取消一切對民營企業不合理、不公平的限制。其四,徹底改革我國的科技創新推廣體制,從更加適應中國製造強國戰略角度,推進技術創新管理、項目經費分配使用、成果評價與轉化應用、智慧財産權保護等方面改革,重構能體現激勵的新創新體系。最後,還要積極推進生産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節能減排制度改革、企業稅費制度改革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