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借鑒國際經驗 推動我國製造業加快服務化轉型

  • 發佈時間:2015-06-15 00:56:35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賽迪智庫世界工業研究所 陳永廣

  製造業服務化發展已成為全球製造業發展的重要趨勢。近期,我國發佈的《中國製造2025》提出,要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關鍵環節,推動生産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長期以來,發達國家依靠在研發設計、商務服務、市場行銷等服務領域的領先優勢,主導著全球生産網路和産品價值鏈。我國製造業強國建設不僅需要關注製造業技術水準的提升,更要通過發展服務型製造來提升製造業的附加價值。認真研究發達國家的推動製造業服務化的相關政策和做法,對推動我國生産性服務業的發展,提升製造業産品的附加價值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發達國家推動製造業服務化發展

  (一)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製造服務業

  目前,發達國家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的70%,而製造服務業佔整個服務業比重的70%。發達國家正是依靠在研發設計、商務服務、市場行銷等服務領域的領先優勢,主導著全球生産網路和産品價值鏈。自20世紀60-70年代,發達國家就大力推動製造業企業向服務價值鏈延伸。如美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制定系列法規,如1980年提出“鐵路和汽車運輸的條款”、1984年制定“航空條款”、1991年頒布《多式聯運法》、1999年通過《金融服務現代化法》等系列法律法規,促進服務業的發展。芬蘭將“服務業和服務創新”作為重點推進工作之一,提出“建立以顧客為中心的服務業是芬蘭競爭力的來源”,先後部署創新製造、創新服務、創新、創新運營模式等3項工作計劃,對製造業服務化發展給予引導和資金支援。

  (二)加快以智慧製造為代表的新型製造模式推廣

  隨著新一代資訊技術的發展和個性化需求的日益增多,工業網際網路、工業雲、移動O2O等新型生産組織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工業設備、生産過程、産品和用戶數據的感知、傳輸、交互和智慧分析的能力,為製造企業實現産品全生命週期的實時動態控制與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極大地提升了製造效率和服務能力。為在新一輪産業和技術革命中搶佔先機,近年來,發達國家紛紛制定先進製造發展戰略。如美國的先進製造業夥伴計劃、德國的工業4.0戰略以及日本的I-Japan戰略都凸顯了發達國家通過加強製造業的頂層設計來適應製造業服務化的發展趨勢。以德國為例,德國的製造業服務化相對比較弱,其製造産品沒有充分挖掘服務的價值。德國工業4.0的提出意味著德國試圖利用其變革德國製造業的方向,即通過向智慧製造的轉型,大力推進製造業服務化。

  (三)加強製造業服務化發展的標準和規範建設

  發達國家一般不通過經濟或行政手段直接干預産業發展,而是加強對標準和規範建設來支援來引導製造服務化發展。如美國建立了營運模式共創與知識交流的平臺,用以向企業推廣製造業服務化運作模式。歐洲國家除了高度重視基礎設施環境建設,政府還積極推動本國的服務貿易自由化、開放化,為本國服務業開拓國際市場創造條件。日本政府制定了25種與企業相關的認證體系,通過組建行業協會來加強和完善製造服務業市場的管理。此外,為促進服務貿易的發展,發達國家在WTO談判和其他區域經濟一體化談判進程中都把服務貿易標準作為重要的談判條件。

  (四)大力推動製造業服務外包業務的發展

  由於勞動力成本比較高,為專注于核心業務的發展,發達國家都將服務外包視為發展實體經濟的戰略支點,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支援製造業服務外包,服務貿易和服務投資成為國際經貿合作新熱點。一些國家通過積極發展服務貿易,帶動生産性服務業發展。如美國為了促進和擴大生産性服務貿易出口,專門制定了“服務先行”的出口促進策略,重點促進其具有強大競爭優勢的旅遊、商務與專業技術服務(包括環保、能源等工業服務)、交通運輸、金融保險、教育服務、影視娛樂、電信服務等行業發展。

  二、我國製造業服務化發展面臨的挑戰

  長期以來,我國對製造業服務化的認識尚不到位,“重工業、輕服務”的思維慣性普遍存在,發展生産性服務業的思路和舉措較為落後。雖然近年來我國製造業企業開展重視製造業的服務化轉型,在裝備製造和電子資訊等領域涌現了一大批製造業服務化的企業,如陜鼓、海爾等。但是由於我國製造業服務化的起步較晚,政府部門對製造業服務化還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援,許多生産性服務企業的財稅優惠較少。另外,企業的專業化分工與合作的意識較為淡薄,對生産性服務的需求還是以傳統服務為主,缺乏專業的現代服務。

  目前,中國製造業還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製造業還普遍以加工、裝備為主,商業競爭模式還主要是依靠低成本的價格競爭為主,通過品牌、研發、金融等環節的盈利能力還明顯不足,缺乏服務理念的商業模式創新。與跨國公司加快服務化轉型相比,我國一些製造企業從製造環節向整合服務的延伸力度仍然不足,特別是在提供整合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零部件定制服務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距。我國90%以上的標準規範仍集中于製造業領域,服務業標準十分缺乏。在設備檢修、合同能源管理、製造業物流、車載資訊服務等製造業服務化的重點領域,還存在許多標準規範的空白。此外,推動製造業服務化發展需要複合型的專業人才,但是目前我國的教育體系還普遍缺乏對工業設計、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生産性服務業領域專業人才的培養,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設計無法滿足製造業服務化轉型的需求。相比發達國家,我國的職業教育和在職教育明顯不足,還需要增強企業員工的創新意識和服務意識。

  三、四舉措推進製造業服務化轉型

  (一)加強頂層設計,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

  一是加快制定推動我國製造業服務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我國製造業服務化發展的路線圖,在先進製造的發展過程中要大力推動製造業服務化發展。二是搭建製造業服務化的支撐平臺。要鼓勵製造企業與生産性服務業的分工協作和共同發展。三是加快建設多層次的人才培訓體系和科學的人力資源開發利用體系。改革職業教育體系和在職培訓,優化課程設計,為生産性服務業發展提供大量的專業人才。

  (二)推廣智慧製造生産模式,加快兩化深度融合發展

  一是推動重點行業開展智慧製造試點示範,以流程製造、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等産業為突破口不斷提升中國製造的服務化水準。二是加快推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的推廣和試點,繼續選取企業開展典型經驗的推廣和應用,通過資訊技術改造和優化製造業全流程,提高企業生産效率和經濟效益。三是大力發展工業網際網路。利用現代資訊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促進製造業數字化、智慧化、網路化發展,發展産品定制、零部件定制、柔性製造、個性化製造等,在規模化、批量化生産的同時,注重滿足不同層面、不同客戶和消費者的市場需求。四是進一步創新商業模式,更好服務於製造業。積極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資訊技術開展商業模式創新,推動雲服務、網際網路金融等新型服務業態的發展。

  (三)培育技術和品牌優勢,提升中國製造的附加價值

  一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大力提升中國製造的自主創新能力。圍繞當前國際産業競爭的熱點領域,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在積體電路、航空航太、新材料等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大力提升中國製造的技術含量,提升製造業産品的附加價值。二是著力優化産品結構和改善品種品質,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生産更多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産品。三是加大對自主品牌的培育和推廣。加大對企業品牌培育的政策扶持,引導企業增強以品質和信譽為核心的品牌意識。研究和發佈品牌培育管理體系實施指南和評價指南。四是要充分利用行業仲介組織的專業作用。發揮其專業優勢,廣泛開展資訊、諮詢、交流、培訓等各類促進活動,為企業開展品牌建設活動服務。

  (四)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增強中國製造的國際服務能力

  一是加強對製造業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扶持。推動製造業企業加大對發達國家的研發中心的投資並購活動,鼓勵企業設立更多的海外銷售服務中心。二是加強與跨國企業的合作。借助跨國企業的行銷和服務網路進一步擴大中國製造業産品的市場空間。三是加強對生産性服務業標準的制定和規範化管理。借鑒國際經驗,依託行業協會和仲介組織加強對製造業服務化標準的制定,加快推進生産性服務業的國家標準化進程。積極開展國際認證工作,推動服務標準的國際化。四是擴大製造業服務外包業務。細化出口産品市場,深入挖掘中國産品和服務的市場潛力,推動我國製造業服務外包向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生物醫藥研發等高端領域拓展,推動中國製造的國際服務能力的提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