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錢橋商會開展新老企業家傳承對話

  • 發佈時間:2015-10-16 10:31:26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傳統産業正面臨困境的當下,民營企業家也正迎來一次重大挑戰——老一代創業者的歷史使命即將完成,年輕一代開始逐漸登上歷史舞臺,他們將如何尋求發展方向,實現再一次突圍?最近,在無錫錢橋召開的一次“傳承·發展”高峰論壇上,記者發現,老一代和新一代已經攜起手來共同為轉型探路,這一動向無疑值得關注。

  無錫錢橋曾經是遠近聞名的“鋼管之鄉”。資料顯示,無錫錢橋與天津大邱莊、廣東樂從齊名,是中國三大鋼管生産流通基地之一。“錢橋及周邊焊管、無縫管、冷彎型鋼、冷軋涂鍍帶鋼等金屬製品企業達2000多家,年帶鋼交易流通量達900萬噸左右。目前,錢橋各類鋼貿市場年交易額已超300億元,佔全國帶鋼交易總量近60%。

  “錢橋鋼帶及鋼管産業比重一度佔到錢橋總體GDP比重65%左右,吸納就業率68%,財稅貢獻率62%。”錢橋街道黨工委書記劉俊偉介紹説。但因為受大環境影響,加之産能過剩,競爭加劇、裝備落後、技術含量不高,錢橋以帶鋼、鋼管為主的傳統産業已經受到越來越大地擠壓。

  為給企業家們加油鼓勁,同時也是為了讓新一代企業家更好體會老一輩創業之不易,從而激發共同應對挑戰的智慧,錢橋商會舉行了“傳承·發展”高峰論壇,卻沒想到有了意外收穫。

  錢橋帶鋼有限公司的唐岳生,一位從鄉鎮企業時代走來的老企業家,以自己的創業故事現身説法:上世紀80年代從一片水稻田裏開始建起工廠,為焊管廠配套,加工銷售的普通冷軋帶鋼産品,進而實現技術創新,開發出了中碳、高碳鋼帶品種,産品在原基礎上向農業機械、電動工具、五金配件等行業轉化;90年代又瞄上了汽車專用密封條內撐骨架芯材産品,通過幾年努力最後打破國外壟斷,成為這個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

  “過去我們搞企業,講的是規模,靠的是鋪攤子總量大來取勝。現在這叫粗放式增長模式,已經走不通了。”唐岳生對年輕企業家表示,做企業要靠科技、靠人才、靠創新、靠細化管理來取勝,要舍得花本錢、出股份,創造有利條件才能留得住人才,當了老闆就要有胸懷、有肚量、勤於學習,才能永不落後。

  百樂集團董事長苗忠最早是從母親手中接過傳統的工廠,不過他並沒有滿足於在前人栽的樹下乘涼,而是另辟蹊徑,又向商業綜合體進行了新的開拓。他説,市場經濟的變化的確是難以捉摸的,但不是不可預測的。對經濟形勢的預測,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處變不驚,處難不畏,處順不滿,不斷樹立新目標。

  “我們現在搞多元化,開發房地産項目,又做城市商業綜合體,也有人説,現在形勢不好,做這些項目不是在砸錢嗎?不過我想,敢當弄潮兒,站在風口浪尖,才能引領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錢橋的蘇嘉集團,當初以耐火材料起家,如今已成為橫跨製造業、服務業、文化産業和國際國內兩大市場的多元化企業集團。父輩的誠信經營、創新求變理念,在如今已順利接班的年輕董事長龔育才手裏,在多元領域中依然得到了傳承。龔育才説,年輕企業家在享受父母的“光環”所帶來的優質資源的同時,也必然要承擔相應的壓力和責任,這是新生代民營企業家要面對的現實。

  “不論創業還是接班,市場無疑是最理想的課堂,青年企業家能力包括駕馭全局的能力、駕馭市場的能力、化各種阻力為動力的能力,新生代企業家還要多一些和父輩溝通的能力。”龔育才真摯地説。

  經濟大潮的變化,往往會帶來一個産業的面貌改變。也許未來,錢橋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鋼管生産重鎮,但是一脈相承的企業家精神卻已是一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轉型的根本動力所在。就像一位年輕企業家在分享中説的那樣,只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精,“天地如此大,怎麼會沒有我們的立足之地?”傳統的鋼管之鄉,正在傳承轉型中思考,並在思考後開始了更有力的新的出發。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