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秸稈禁燒緣何難

  • 發佈時間:2015-10-15 07:29:30  來源:河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盧松

  三秋期間,省政府成立9個督查組,對各地秸稈禁燒工作開展督查。同時,繼續加大經濟處罰和約談、問責的力度。以環保部公佈的秸稈焚燒衛星監測火點數為依據,每出現一個火點,省財政扣撥所在地縣(市、區)財力50萬元。儘管農民群眾逐漸認識到焚燒秸稈嚴重污染空氣,各地基層幹部也嚴密防範,但不少地方還有火點出現,秸稈焚燒怎樣才能得到根治?

  農民為啥要點這把火

  國慶節期間,鹿邑縣34歲農民任洪波下地幹活時,不小心被一處秸稈燃燒火點燒傷。焚燒秸稈産生大量濃煙,不僅污染環境影響空氣品質,而且可能帶來交通和火災等安全隱患,造成群眾生命財産損失。但禁燒工作開展這麼多年,為何還是管不住一把火?

  一位村民告訴記者,以前農作物秸稈都捨不得燒,拉回家用來燒火做飯或喂牲口。現在家家戶戶都用上了液化氣,喂牲口的也少了,秸稈成了廢物。他坦言:“有些企業和大型養殖場能利用秸稈,也收購秸稈,但一車才賣10塊錢,大忙時節沒人願為這點錢費勁。並且秸稈利用量很少,對農民産生的秸稈來説只是杯水車薪。”

  近年來,我省農機化水準日益提高,農業部門也在大力推廣秸稈還田。但因為成本的增加,農民對此並不積極。

  有農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秸稈粉碎還田,一畝地多花費四五十元;還田後的土地還要深耕,一畝地比眼下的旋耕又要多花費四五十元,兩項加起來就要多花近100元。“種田本來就掙得不多,再額外增加成本,種地哪還有賺頭?”

  禁燒治標還需治本

  如何利用好秸稈等生物質資源,加強秋冬季霧霾治理,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也是農民期盼的變廢為寶、增收節支的一條可能渠道。但行政管理手段僅能起到治標作用,真正解決這個“頑疾”,還需治本之策。

  有農業專家指出,秸稈禁燒還是要為秸稈找出路,做到“以用促禁”。相關部門要在頂層設計制度安排和經濟産業政策傾斜上下功夫,扶持鼓勵秸稈回收利用産業發展,幫助農民解決秸稈去向難題,使秸稈禁燒“水到渠成”。比如,對生産企業的秸稈收購、堆放用地、稅收優惠等出臺扶持政策,選擇轉化利用路徑短、技術成熟的生物質成型燃料作為主攻方向,給予有力支援等。

  秸稈禁燒也要多考慮農民的負擔,通過經濟杠桿實現禁燒目的。採訪中,許多承擔監管壓力的農村幹部也想替農民呼籲:對秸稈還田進行補貼,或者對購買大型深耕機進行補貼,哪怕每畝地補貼50元,焚燒秸稈現象自然會減少。

  最近,微信圈也在流傳一條微信:“看國外的秸稈都去哪兒了?”文仲介紹,國外收穫秸稈後,用秸稈堆成各式各樣有趣的動物雕塑和景觀造型,既富有創意又環保美觀,還能吸引遊客,發展旅遊經濟。在鄉村旅遊火熱的當下,這也不失為一種解決之道。③6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