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京城傢具産業轉移面臨選擇難題

  • 發佈時間:2015-10-15 07:1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青縣、漢沽兩大傢具産業園的競相亮相,紙上談兵多年的北京家居製造業搬遷逐漸變成現實。據北京商報記者調查,青縣、漢沽只是這股産業轉移浪潮中的兩個新地標,在北京周邊,這幾年先後涌現了近十個類似的傢具産業園,只是這些産業園要麼雷聲大、雨點小,要麼概念炒作一番後無疾而終,難以修成正果。眾多産業園的出現,給正處於觀望狀態的北京傢具企業出了一個選擇難題:到底搬到哪才靠譜呢?

  傢具産業園扎堆建

  2015年,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北京新增産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2015年版)》將傢具製造業列入“禁止新建和擴建”之列等相關政策的相繼公佈,北京産業瘦身導向不斷增強,做“減法”已經成為定局。北京家居製造業搬遷問題不得不受到重視,而青縣與漢沽兩大傢具産業園在2015年國慶之際相繼亮相,更讓處於觀望狀態的北京傢具企業看到了安全轉移的希望。

  如果以為青縣、漢沽首開創立傢具産業園先河,那就大錯特錯了。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就在北京周邊,各種各樣的傢具産業園這幾年來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建立,數量接近十個。行唐有國際傢具園、無極有國際建材裝飾城、武邑有硬木雕刻傢具産業園、霸州有金屬玻璃傢具園、曹妃甸有木材加工集散和傢具製造基地、冀州有家裝工業園區,甚至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産業園也借著京城家居産業轉移的這股東風開始招商引資,試圖分得一杯羹。

  其實,這些分佈于北京周邊的産業園規模都不是特別小,比如行唐國際傢具園和無極國際建材裝飾城都有3000多畝土地,但是與北京數百公里的距離直接導致了這些産業園難以吸引北京企業。漢沽環渤海傢具園發起人黃赤淳認為,北京傢具企業的主要生意還是在北京,北京仍然是主要市場,因此必須考慮物流成本,生産基地超過200公里,根本沒有優勢可言。漢沽和青縣離北京都只有150公里左右,這也是這兩個産業園一亮相就受到關注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這些大大小小的産業園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往往只是概念炒作,或者打擦邊球為地方政府政績加分,根本無法落到實處,更沒有長期發展的可靠性,也是它們儘管運作時間不短,依舊難以形成規模的關鍵因素。

  發展前景難判斷

  眾多産業園冒出來了,北京傢具企業外遷選擇何處,確實考驗企業的掌門人。“轉移大潮不可逆轉,我們看了好幾個地方,但一直沒有定下來,主要是對它們的承諾能否兌現表示懷疑。”東方百盛總裁邵賢強的説法,代表著眾多傢具企業的心聲。

  政策支援是否到位,這是企業是否選擇的第一要素。要知道,這次産業轉移,不同於簡單的搬遷,也不是權宜之計,無論是廠房的建設、環保設施的配置、生活空間的佈局都得考慮周祥。用青縣沿海産業示範基地負責人、北京錦尚高德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博的話説,單是建設水性漆生産車間、除塵設備、污水處理等工藝設施就將耗資三四千萬元,“一般企業是玩兒不起的,真正要玩兒就不能過幾年再搬”。

  黃赤淳移師漢沽建立環渤海傢具園,緣于在蘆臺沒有得到最好的政策支援。2014年7月30日,北京傢具行業協會宣佈與唐山蘆臺經濟開發區簽約,建設家居産業園,黃赤淳就是牽頭人,“經過一年多時間的運作,我們沒有能夠爭取到當初政府承諾的政策支援,不得不放棄”。相反,漢沽卻對北京傢具製造業的轉移相當支援,不僅給予了一期2000畝的土地支援,而且給予了4000畝的預留土地,讓企業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漢沽和青縣不約而同地採用産業集群模式,則是為了解決企業長期發展的問題。一家企業太孤單,眾多企業在一起,能夠相互扶持、相互帶動,並可以節省管理、物流、配套等成本。相比而言,行唐、冀州等地的産業園更注重招商,缺乏産業規劃和未來發展戰略的規劃,也就失去了企業的信任度。

  政策不確定性引擔憂

  地方政府對産業園的政策支援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是對企業入駐的最大吸引力,又是企業入駐後能否持久發展的最大風險。

  一個關鍵問題是土地使用。土地出讓收益作為我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國家對此收支管理正日趨嚴格。我國現階段國有土地出讓金大致分為徵地和拆遷補償支出、土地開發支出、支農支出、城市建設支出以及其他支出五個部分。國務院和國土資源部每三年便會對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333個地級市、2862個縣的土地基準地價進行調整,而土地基準價調整後所帶來的隱患卻是無法估量的。

  “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為了短期內吸引投資人的資金和關注,會在國有土地的出讓價格上通過先徵後返的模式承諾給投資人。”李博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倘若一些地方的土地出讓金價格低於基準地價,政府換屆後便會成為遺留問題,一旦新任領導“翻臉”,認為以前簽署的協議違規,不再兌現承諾,企業將承受的損失就難以想像,“一些企業只顧眼前投資費用的低廉,而往往忽視低廉背後存在的巨大隱患,難免會吃大虧”。

  北京商報記者還了解到,與青縣沿海産業轉移示範基地招拍挂完成半年即可辦理國有土地使用證不同的是,很多産業園區在這方面得到的僅僅是當地政府的一張“空頭支票”。“沒有土地證對於一個集群性的産業園來説無異於沒有使用許可權,一旦企業因為稅收等問題與當地政府産生矛盾,政府下令你搬遷,企業就將遭遇滅頂之災。”李博如此提醒。

  有識之士指出,“靠平臺不靠政策優惠”應該成為産業園建立的基本準則,也是企業在遷移過程中必須認真甄別的。在這場政策倒逼的産業轉移大潮中,僅僅看到地方政府提供的看似華麗的政策外衣,而忽略其中巨大風險的話,企業可能會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北京商報記者 吳厚斌 實習記者 呂承錦/文 胡瀟/漫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