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花生“出土”不再難
- 發佈時間:2015-10-15 06:31:43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花生是我國傳統的油料作物,與大豆、油菜共同構成我國三大主要食用油源。在當前國內大豆産業滑坡、油菜籽進口量不斷攀升的背景下,花生産業能否持續健康發展事關我國油料産業的戰略安全問題。國家花生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山東省花生研究所研究員禹山林認為,花生生産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花生機械的研發和投入歷史欠賬太多,我們必須快馬加鞭,迎頭趕上。
趙桂星孫燁中國農機化導報記者金娟
9月中下旬,走在被譽為“中國花生之鄉”的山東省莒南縣的鄉鎮道路上,隨處可見兩三農戶為一組,頂著烈日、戴著草帽,坐在傾斜擺放的紗網前,不停前後揮動著手臂,身旁一排排整齊的蔓條“躺”在田間。
“只有這樣使勁摔打,才能把花生打下來。”幾位農戶一邊與記者攀談,一邊揮舞著手中的花生蔓,“這可不比種小麥、玉米,費勁得很。即便是機器收完花生,我們也要在地頭連花生帶蔓條曬一段時間才能進行果、蔓分離,然後再將花生帶殼曬四五天才能裝袋銷售。”
樸實的話語道出了我國花生機械化的現狀和難點。
1
農民想種愁收缺乏機械支撐
“2012到2013年度我國食用油每人平均年消費量為22.5公斤,按2020年每人平均年植物油需求量為25公斤測算,需求總量將達到3525萬噸。巨大的社會需求為花生産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山東省農科院院長萬書波説。
莒南縣花生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40萬畝左右,總産1.25億公斤,居全國第二位,單産居全國第一位。花生為本地及周邊農戶帶來了十分可觀的收益,但説起種植花生的苦與累,也讓老百姓一籌莫展。“種花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我們都不敢承包太多地種植花生,實在是太累,尤其是收穫花生的時候需要一直蹲在地裏,拿著鐮刀不停割,最後還要將花生一顆顆摘下來,站得太久起來都頭暈眼花。”鄰近的臨沂市板泉鎮源子涯村村民林凡班回想起以前的日子直皺眉頭,“我從2003年就想買臺花生收穫機,現在終於實現了願望,效率明顯提升了。”
“俺瞅著花生收穫機怪好,起出來的花生乾淨、不掉、不破;手扶式的收穫機也怪好,才2000多塊錢,買個這樣俺家裏也夠用。”在近日舉辦的全國“三秋”農機化技術示範暨花生生産機械化培訓班觀摩會現場,莒南縣相溝鎮新相溝村村民姜樹芬告訴記者,她家種了5畝多花生,每年靠全家5口人收花生5天才能收完,這次一大早她便趕來,就是為了挑台好機械。談到種花生,姜樹芬説得實在,“這幾年花生效益不錯,好年份一畝地能掙兩千多塊。可是,種花生最大的問題就是費工,特別是收的時候,得從地裏拔出來,再拾落果,拉回家去還得摔打出來,然後才是晾曬。現在工錢這麼貴,要是雇人就不划算了,因此想多種也種不了。”
“花生種植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尤其在播種和收穫環節,需要大量勞動力。我國作為世界花生生産大國,在國際市場的最大優勢就是價格低廉。然而,隨著我國人力成本不斷攀升,這樣的優勢正在漸漸減弱。”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首席專家、青島農業大學教授尚書旗坦言,要想改變這一難題,必須從規模化種植和機械化作業兩個方面著手,將農機農藝相結合,提高花生機械化作業效率。
2
分段收穫仍費工聯合收穫待突破
花生是地上開花、地下結果的作物,而且種仁較大,播種和收穫的機械化難度遠高於小麥、玉米等作物。“花生生産主要包括耕整地、種植、田間管理、收穫及産後加工處理等環節。其中耕整地、田間管理機械多為通用機具,已相對成熟,播種覆膜等機械正在不斷完善,但收穫、摘果等收穫機械品種少,性能和品質還不能滿足要求。”萬書波説道。國家花生産業技術體系機械研究室主任胡志超研究員認為,目前我國花生生産機械化尚處於發展初期,對相關機械總體需求迫切,但因為歷史欠賬較多,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
“花生收益比玉米高,年景好的時候畝産可以達到1000斤左右,脫殼後收購價為每斤4~5元。所以,對我們來説,每顆花生都很重要。”林凡班説。可對於農戶來講,要想將花生完好無損地收穫並非易事。
一邊是可節省大量勞動力的聯合收穫機,另一邊是收穫效果較好的分段式收穫,農戶應如何選擇?國家花生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禹山林説:“農民可以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收穫方式。當面積相對合適,作業條件具備時,聯合收穫省工省時。而根據花生的特殊性,分段收穫後植株放在地裏6~7天,有利於花生莢果乾燥,可使花生莢果含水量從剛收穫的30%左右,降至15%左右,並且杜絕發生黃麴霉毒素污染。同時,在曬晾過程中植株的光和産物還能向莢果中運輸分配,增加産量。”
“目前,歐美發達國家收穫花生等土下果實大多采用隨行限深挖掘技術,實現了自動壓限深挖掘,保障了挖掘作業環節順暢和人性化操作。”胡志超指出,當前我國土下果實收穫限深挖掘技術措施較為粗放落後,已成為制約土下果實機械化收穫作業性能的關鍵因素之一,亟待研究和攻克。他坦言,在花生主産區仍然是以人力和半機械化分段收穫並存,南方産區還主要以人工為主。儘管挖掘機、花生收穫機、摘果機等作業機具已在部分花生主産區獲得應用,但能夠一次完成挖掘、清土、摘果、果雜分離、果實收集和秧蔓處理等花生收穫作業全部工序的聯合收穫機,還處在研製改進試銷階段,實際應用較少。
另外,在收穫過程中我們發現,與花生蔓條緊密纏繞的還有另一種物質——殘膜。“地膜覆蓋不僅能都起到保墑的作用,還能早收20多天,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增産。”青島市農機局監管處處長華正遠説。
但讓萬書波擔心的是,由於種植制度變化、氣候條件變化、新品種生育期短,加上當前地膜覆蓋,直接導致“早種早收”,容易趕上雨季,發生霉捂、爛果現象,後期良好天氣的光熱資源得不到利用。“花生蔓條對於農戶而言也是很好的資源,可作為飼料提供給商家,但由於殘膜問題難以解決,資源無法很好利用。”尚書旗説。
3
加大政策扶持讓農戶用得起
復收式花生聯合收穫機、花生撿拾聯合收穫機、氣吸精量花生鋪膜播種機、液壓條鏵犁、圓盤缺口滅茬耙等眾多新型農機集中亮相觀摩會。“你看,這些機器就是好,從種到收都幫咱們幹了。”莒南縣相溝鎮曾家官莊村村民孫秀芳轉念一想,“這些新機子有大有小,俺觀察著,這些大機械收穫效果更好,但是太貴了,咱一家一戶買不起。即便買上了,我們這裡都是小地塊單家單戶的種植,也不好用啊!俺還是看好那幾款小機械,咱這裡實用,就是不知道收穫品質是否有保障?”
莒南縣博豐家庭農場主龐立虎則道出了許多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的難處。“咱一下種幾百畝地,離開大型機械肯定不行。但是適合農場用的大型農機動輒十幾萬、幾十萬。”他説,“農業機械化生産需要高投入,咱農民哪投得起?”山東省農機局局長高明飛介紹,為破解農戶想用用不起的難題,該省近年來著力探索了三條渠道。一是用足用好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引導農民踴躍購買物美價廉的新型農機;二是拓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渠道,幫助其購買大型實用機械;三是大力培育以農機合作社為代表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廣以訂單式、託管式為代表的新型機械化作業服務。
面對國內市場對花生生産的機械化技術整體需求較大,但現階段還多靠人工和簡單機械來完成的局面,尚書旗認為,應根據不同地區土壤性質、工作環境以及種植農藝,設計可調性大、適應性強的挖掘、輸送、除土、摘果和清選裝置,優化機器結構;不斷改進製造工藝,提高技術水準,提高花生收穫機械的應用範圍和通用性。
“應加大花生收穫設備研發、製造及購置的政策與資金扶持力度。由於花生收穫機械,尤其是花生聯合收穫機結構複雜、製造難度大、成本高,因此售價也相對高,針對目前農村經濟條件,建議各級政府對農民購機、用機給予財政補貼和貸款支援,充分發揮政府購機補貼政策的導向作用,最大限度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引導農民走上花生收穫機械化乃至全程機械化道路。”禹山林表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