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近萬名幹部下鄉 貧困村來了“第一書記”
- 發佈時間:2015-10-14 08:2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坡腳喊來坡上聽,走路走得腳抽筋;吃的都是洋芋飯,穿的全是布巾巾。”貴州省六盤水市鍾山區民宗局幹部楊波剛到海嘎時,這首山歌讓他記憶深刻。“三上海嘎”,楊波連續當了6年海嘎村“第一書記”,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1600元增長到7500元。
貴州省在堅持每年選派5萬人成建制駐村幫扶的基礎上,把加強基層組織與推進扶貧開發結合起來,從機關單位選派幹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從派駐村實際出發,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推動精準扶貧。
目前,貴州省從各級選派的9498名“第一書記”已全部奔赴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為推動貴州農村科學發展、後發趕超、同步小康注入了強勁動力。
選好“第一書記”,中央重視,基層期待,群眾期盼。
今年4月30日,中組部、中農辦、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印發選派“第一書記”文件。貴州省高度重視,迅速作出部署,全面拉開“第一書記”選派工作。貴州省委組織部、省委農工委、省扶貧辦聯合下發文件,把政治素質好、協調能力強、熱愛農村工作、有一定專業特長作為硬性要求,從省、市、縣三級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中,重點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和後備幹部到村任“第一書記”。
一時間,從各級抽派的2000多名後備幹部、3000多名35歲以下年輕幹部自帶行李、自帶炊具,從機關奔赴邊遠山區、貧困村寨,在基層一線接地氣、長才幹。
選“第一書記”,還須緊貼農村需求、因村選人,提高幫扶的精準性,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安順市緊扣“第一書記”能力特長、部門職責及各村發展願景,選派專業幹部進專業村,把“第一書記”安排到最合適、最需要的地方。
銅仁市對1351個少數民族聚居、自然條件差的山區民族村,在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黨員幹部中選派,做到應派盡派。
盤縣緊盯群眾需求選“第一書記”,採取走訪群眾、發放調查問卷、與村幹部座談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期盼。該縣從農業局選派的農藝師朱強,到麻玉崗村任“第一書記”後,充分發揮農業技術專長,組織領辦2個專業合作社,爭取産業項目8個,引來資金1036萬元,推動該村農業産業化快速發展。
貴州省委組織部會同省直四個工(黨)委舉辦了培訓班,邀請優秀“第一書記”現身説法、傳授經驗,對“第一書記”進行培訓。按照分級負責模式,各地結合工作實際,採取專題培訓、全員輪訓等方式,對市縣直單位選派的“第一書記”進行培訓。
六枝特區通過開設“第一書記”論壇等方式,對213名“第一書記”進行多角度、深層次學習培訓。
思南縣開設“三農理論知識課”,講授“三農”知識,幫助“第一書記”多層面、多角度了解農村。
培訓不局限于傳統授課模式,各地紛紛組織“第一書記”到示範點實地考察,讓他們在觀摩中學習經驗,在考察中拓展視野,在學習中理清思路。
臺江縣方召鄉方召村“第一書記”田文武到臺拱鎮南省村現場觀摩後,很受啟發。回村後,他與村兩委班子協商,採取“公司+協會+農戶”的方式,種植金銀花2000多畝,種植朝天椒400多畝,種植金秋梨70畝,發展黑毛香豬養殖戶200多戶,特色經濟預計每年可為農民創收600多萬元。
派下去,就要確保“第一書記”隊伍能夠住得下、幹得好。各地嚴格執行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管理規定,建立“第一書記”管理辦法,提出明確要求,建立“第一書記”工作檔案,實行實名制管理。
畢節市定向從“第一書記”中提拔科級幹部,有效激發了幹部駐村活力。
江口縣全面推行“召回問責”管理制度,對不遵守工作紀律、駐村不幹事、群眾反映差等幹部,採取提醒整改、誡勉談話、集中教育、調整轉崗等方式進行召回問責。
貴州省駐村工作辦公室會同各級組織部門,採取隨機走訪駐村點、電話隨機抽查、交叉督查暗訪等方式,了解“第一書記”駐村工作情況,對不按要求常駐、到崗不履職、群眾反映差的“第一書記”,採取函告單位、通報批評、調整更換等方式督促整改。
今年上半年,貴州省扶貧辦已安排1.5億元扶貧資金,支援各村通過産業扶貧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安排3000萬元扶貧資金,通過“全村群眾點菜,村黨支部下廚,‘第一書記’率領”的方式,發展特色優勢産業。(經濟日報記者 王新偉 通訊員 郭 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