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馬鈴薯君,快到碗裏來!

  • 發佈時間:2015-10-14 01:30:5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本報記者 劉曉瑩

  學名馬鈴薯的馬鈴薯還有許多“昵稱”——山藥蛋、洋芋、白薯、薯仔……作為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它在歐美發達國家的餐桌上已經作為主食食用了很多年,並在人們的飲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而在中國,馬鈴薯的消費形式多以鮮食為主,從盤到碗,馬鈴薯主食化的道路並不容易,除了國人的飲食觀念和習慣,我國的馬鈴薯主食化加工利用技術仍然落後於發達國家,加工關鍵技術及裝備也多源自對國外相關技術設備的引進及改造。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世界馬鈴薯總産出3.76億噸。隨著近年我國馬鈴薯主食化戰略的確立,2014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達557萬公頃,鮮薯産量9500多萬噸,面積和産量均佔世界四分之一左右,我國已成為馬鈴薯生産和消費的第一大國。

  9月21日,由中國農科院農産品加工所牽頭組建的全國馬鈴薯主食加工産業聯盟在甘肅定西舉行成立大會,同期農業部還發佈了第四批全國主食加工業示範企業。來自全國馬鈴薯主食加工産業聯盟的科研機構、企業、服務組織和第四批全國主食加工業示範企業所在省市主管部門及企業代表代共計380余人匯聚中國馬鈴薯之鄉,共同探討如何提升主食加工業、推進馬鈴薯等主食産品的開發。

  加強行業交流才能集中資源、優勢互補

  “馬鈴薯主食化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馬鈴薯主食加工專用品種篩選、馬鈴薯主食加工技術研發、裝備研製、標準制修訂、保鮮物流、市場銷售、品牌建設等産業鏈環節。”中國農科院農産品加工所所長戴小楓説。作為全國馬鈴薯主食加工産業聯盟理事長,他表示聯盟的目標就是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結合的産業合作體系,聚集技術資源,開展協同攻關,推動行業交流與合作,凝聚一二三産力量,加快推進我國馬鈴薯主食加工産業發展。

  “聯盟的組織原則為平等自願、統一規劃、優勢互補、合理分工、合作共贏、權利與義務共存。”戴小楓説,“聯盟成員單位有責任和義務互相支援、互相配合,圍繞馬鈴薯專用品種選育、加工技術與裝備創制、營養主食産品研發、市場開拓與科普宣傳等開展協同攻關,共同爭取和承擔國家、省級和地方層面科技項目,充分利用産業聯盟的資源優勢,開展多種規模、多種機制和多種形式的協同創新工作。”

  “我們希望建立以‘市場為驅動、技術為支撐、項目為紐帶’的開放式産學研合作模式,以企業技術需求為主導,按‘共同投入、集中資源、優勢互補、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的市場運作機制,共同謀劃聯盟發展和科技進步。”戴小楓説。

  重視科普工作才能提升百姓食用馬鈴薯主食的意識

  去年發佈了《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中曾廣泛宣傳過馬鈴薯的營養價值——馬鈴薯的藥用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藥用價值。古代醫學典籍《本草綱目》記載,馬鈴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使人“長壽少疾”。二是自身的物理性質在醫藥方面的作用。馬鈴薯澱粉可用以製作糖衣、膠囊等,以及牙科材料、醫用手套潤滑劑等,還可作為維生素、葡萄糖等藥品原料。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認為,推進馬鈴薯主食産品及産業開發,將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産品,科學引導馬鈴薯主食消費,使馬鈴薯逐漸成為居民一日三餐的選擇之一,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

  據戴小楓介紹,近兩年來,以張泓、木泰華兩位專家為首的中國農科院農産品加工所相關科研團隊,開展了一系列馬鈴薯主食産品配方和工藝研發工作,開發出的産品在市場上銷售,並進行廣泛宣傳,取得了顯著成效,社會反響強烈。“今年,農業部還在北京、河北等地率先開展馬鈴薯主食産品及産業開發試點,並由北京為主中心向7個次中心梯次推進。”

  儘管如此,戴小楓認為目前仍然要高度重視馬鈴薯主食營養科普宣傳。“聯盟成員單位責無旁貸地組織形式多樣的科普宣傳活動,如編寫科普宣傳冊、挂圖、連環畫、科普系列叢書,參與電視臺節目製作、製作科普宣傳短片等。”他説,“從我們理事長單位做起,秘書處會儘快註冊聯盟網站,建立實名制的微信群,為大家提供交流平臺,加大馬鈴薯主食産業化社會覆蓋度。”

  他還建議各單位也設專門人員從事區域性科普網站、微信群的維護管理工作。

  食物的創新才是解決馬鈴薯主食化的根本出路

  戴小楓認為,制約我國馬鈴薯主食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國馬鈴薯加工産品形式主要為澱粉、全粉、油炸薯片和薯條等,産品種類單一、營養價值低,“缺乏適合我國居民飲食習慣的馬鈴薯主食産品”。

  據了解,目前我國馬鈴薯主食化研發團隊開展了馬鈴薯義大利面、胡辣湯等主食産品的試製,完成了全粉添加對馬鈴薯麵糰的流變特性影響研究,初步確定了含40%馬鈴薯全粉饅頭的營養功效測評試驗方案,成功生産了55%佔比的即食馬鈴薯米粉,並申報相關專利20項。在專用設備研發上,初步完成了馬鈴薯麵條設備選型及功能改造方案,製造出一體化倣生捍麵機樣機並開始市場推廣。

  “馬鈴薯富含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通過對傳統主食內添加一定比例的馬鈴薯加工成新型馬鈴薯主食産品,有望增強傳統主食的營養價值,將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對營養型主食的需要。”戴小楓説,“我們通過對馬鈴薯主食的營養含量和維生素、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及膳食纖維的含量進行了對比檢測分析,發現馬鈴薯饅頭、麵條等主食産品的營養價值高於小麥饅頭、麵條等傳統主食産品。”

  “將馬鈴薯加工成適宜中國老百姓消費習慣的饅頭、麵條、米粉等産品,是推進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産品向加工製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的重要途徑。”戴小楓説。

  聯盟的成立讓戴小楓對馬鈴薯主食化之路充滿信心:“我們一定能將馬鈴薯主食加工産業做成利國利民的大産業,讓人民群眾的膳食營養水準得到進一步提高,讓科學家的成果得到肯定,讓企業家的努力收穫回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