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秋糧生産,轉了方式

  • 發佈時間:2015-10-12 15:30: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化肥、農藥減少了,湘贛水稻主産區産量不降反增

  秋糧生産,轉了方式

  山是綠的,水是綠的,田也是綠的。增産方式,也是綠的。深秋的南方鄉間,晚稻尚未成熟,還是翡翠般的綠色,白色稻花一簇簇地挂在稻穗上。路邊的老農笑呵呵的,“看上去又是一個豐收年景,化肥、農藥減少了,産量卻增加了,環境也美了。”種田的老把式、新農民,向現代科技和機械化靠攏。農業發展方式,正在悄然轉變。

  “省了30斤肥,增了60斤糧”

  “三控一減”實現綠色增收

  “我種了14.5畝雙季稻,去年晚稻收了1.2萬斤;今年預計能打1.6萬斤!”江西省吉安市新幹縣溧江鎮堆背村村民楊國兒蠻自信。

  平均每畝增産200多斤,這是咋做到的?54歲的老楊嘿嘿一笑,“首先是選了高産品種,我天天來鎮上的高産示範片轉悠,看哪個品種好。還改變了施肥的習慣,原來是苗剛插下去一個禮拜就把肥料全部撒下去,秧苗前期長得快,後勁卻不足;現在是肥料分次施、推遲施,第一次只施60%,剩下的再看情況分兩次施完。這樣的好處是減少了用肥量,控制了無效分蘗,肥料的利用率提高了。”

  老楊盤算了一下,一畝地僅氮肥就少施十幾斤,節約成本十幾元;農藥從以前的5—6次減少到3次,節約成本三四十元。“今年我們主推的就是‘三控一減’技術,即控土壤酸化、控地力下降、控化肥用量和減少農藥用量,實現綠色增産。”新幹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姚易根説。

  為了讓農民更快接受減肥減藥的新技術,農技人員想了很多辦法。在溧江鎮的高産創建示範片內,豎著一塊塊的實驗牌。習慣施肥、高産施肥、大配方、空白(不施肥)的田塊兒並列著,水稻長勢一目了然,不時有附近的農民來取經。溧江鎮農技推廣站的技術員鄧春雲説:“這裡是周邊農民最愛來的地方。”

  新幹縣金川鎮長港村的種糧大戶魏仕連也嘗到了綠色增産的甜頭。“我種了1700多畝地,晚稻有1000畝,因為地塊兒大,每畝增産10斤都很不容易,可我今年每畝預計能增産60斤呢!”

  魏仕連表示,這全是科技和農業機械化的功勞,創新的綠色生産技術,讓他體會到生産和生態也能協調發展。“在農業部門的指導下,我從冬季就開始翻耕土地,這樣大大減少了蟲卵的基數,降低了病蟲害的發病率。最關鍵的就是晚施分蘗肥,每畝地一季算下來能省30斤化肥。”

  近年來,江西圍繞糧食生産高産創建和綠色增收,開展了提質增效示範活動。2015年,江西省建立糧食萬畝高産示範片436個,推廣“三控”施肥技術700萬畝,全省水稻機械化水準達67.1%,主推技術基本實現縣縣覆蓋。江西省農業廳糧油作物局副局長余冬輝説:“我們推廣的技術,能實現農藥化肥減量,糧食增收,土地肥力不減。加上推廣全程機械化種田,每畝成本一年還可降低一兩百元。”

  “九代”服務、“五機”一體

  讓農民輕鬆種糧

  正是晚稻灌漿的關鍵時期,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龍光橋鎮汪家堤村的農民冷衛國卻很少到田間忙活,大部分時間呆在惠民農機合作社裏保養農機。

  為啥這麼輕鬆?原來,冷衛國今年和惠民農機合作社簽了合同,由合作社負責全程“九代”服務,並保證早稻最低産量750斤,晚稻最低産量800斤,超過部分與他三七分成。這個“九代”套餐服務包括了從育秧、插秧到病蟲害防治、收割、烘乾、銷售等全過程。

  “以前我都是自己種地,跟合作社簽合同後,有人到府把地種好,比自己種更划算。託管後,成本少了140元,畝産量比去年增加60斤,增效80元。”冷衛國説。“我們與種糧大戶和一般農戶簽訂社會化服務面積合同1萬多畝,農戶既可以選擇全包的9項服務套餐,也可以點餐式選擇一項或幾項服務。”在合作社負責人黃衛民看來,“九代”服務帶來了水稻生産“兩低三高”:社會化服務使農機閒置率低,統一採購農資使種植成本降低;良種育秧、綠色防控、標準化生産使稻穀品質提高。據他測算,現有農機設備如果只服務自有或流轉土地,設備閒置率高,利用率不到30%,每畝農機設施折舊成本達120元,而開展“九代”服務後,折算每畝農機折舊成本只有70元。

  由於統一種植品種,再加上通過“九代”規範了標準化生産,合作社對稻穀的成熟期、收割時間把握準,稻穀的千粒重、飽滿度達標度極高,因而同類稻穀售價每斤高出0.05元。今年合作社採用了減藥增效的植保技術。除利用光譜殺蟲燈,還在田邊種植香根草。原本要打3—4次農藥,如今只打2次藥。

  湖南省農委糧油處處長周志魁説,儘管湖南省土地流轉推進很快,但仍有相當多的土地不適宜流轉或農民不願意流轉。快速發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有效解決了“誰來種地”的問題。據統計,湖南省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快速發展,水稻病蟲害統一防治面積突破了1600萬畝。今年以來,除局部地區旱澇災害外,主要糧食作物實現穩産增産,預計全年糧食總産將呈穩定增産格局。

  在江西,這樣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也有不少,與湖南的“九代”服務相似,這裡稱為“五機”一體,即機耕、機插、機防、機收、機烘(機器烘乾)。讓記者印象深刻的是,一些專業的種子公司也開始轉型,為農民提供一站式供應鏈管理,即全程機械化服務。

  産業鏈更長、品牌意識更強

  謀求種糧效益最大化

  農業轉方式,不僅僅是生産方式的轉變,更是經營管理方式的轉變。與傳統的“老把式”不同,新型農民種地不再只盯著土地的收益,而是積極謀求延長産業鏈,追求種糧效益最大化。

  “如果直接賣水稻,按照今年的最低收購價,最多也就是135元/100斤;如果加工成大米再賣,100斤水稻能出65斤大米,按照普通大米的價格,至少能賣200元。”江西省豐城市33歲的種田能手張俊傑説,他計劃在擴大規模種植的同時,開辦一個小型的稻米加工廠。

  同樣是80後的種糧大戶,豐城市秀市鎮雷坊村的農民雷應國已經把設想變成了現實。在他的基地裏,建起了一個容量1.1萬噸的現代化倉儲設施,還配備了大型烘乾機,周邊農民可以直接把糧賣給他,稻穀直接烘乾入庫,省時省力。早在3年前,雷應國就註冊了江西粒粒香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加工生態保健米、有機米等産品。“經過3年的轉換期,我們已經有1000多畝水稻通過有機認證,每斤售價60多元。還有2000多畝的優質稻,市場售價也高於普通大米。”雷應國告訴記者。

  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變,不僅僅是張俊傑和雷應國這樣的新型農民在探索。江西省豐城市,積極謀求從糧食大縣到糧食強縣的跨越。“我們一是在‘做大總量、精深加工、延伸鏈條’上下功夫,引進培育了幾家大型的糧食生産加工企業,打造了全省第一條大米生物食品轉化全産業鏈,從種稻到大米再到大米糖漿、大米蛋白肽等,每個環節都吃幹榨凈。另外就是以富硒元素樹立品牌,全力打造豐城的富硒農業,尤其把‘富硒米’作為豐城名片來培育。”豐城市市委辦盧凱介紹説。

  江西省農業廳糧油作物局局長鄭敏表示,新形勢下抓好糧食生産,必須堅持三産融合,把生産型的農業升級為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高效農業,增加産業的增值環節。“這樣,才能實現農民增收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