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30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引資本下鄉,帶活土地整村流轉

  • 發佈時間:2015-10-12 08:29:21  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在寧德市蕉城區石後鄉小嶺村,整村流轉的570畝土地正在進行整理、墾復。

  “真沒想到,整村的土地,這麼快就流轉下來了。”村主任張仰國告訴記者,從5月到7月,全村完成土地流轉花了不到兩個月時間,村民的配合程度出乎意料。

  整村流轉,400多畝地不再拋荒

  今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我省也出臺鼓勵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相關政策。蕉城區在大力發展現代高優農業的同時,遇到了亟須破解的土地瓶頸。

  首先,高優農業、休閒農業等産業佈局需要連片土地,但山區農村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小,地塊分散,要想單獨流轉一塊連片土地,需要聯合多戶農戶;其次,農民流轉土地意願不高,由於外出務工的村民流動性大,隨時面臨失業的風險,村民視土地為最後的保障,有失地擔憂。另一方面,當地作為山區農村,由於人口外流,存在著較多的拋荒土地,亟待開發。

  如何破解難題?今年,經過多方調研論證,蕉城區推出了開展土地整村流轉、村民參與、整體推進、全面開發的組合式創新,並選在石後鄉小嶺村試點,於今年5月啟動工作。

  小嶺村是蕉城區典型的山區村,現有人口230戶、865人,大量勞動力外出和遷入城區,現常住人口不足百人。全村耕地面積570畝,其中有400多畝拋荒,村集體經濟薄弱,各項事業發展滯後。

  據蕉城區農業局局長張昌會介紹,按照方案,小嶺村以成立股份合作社的方式,全村90%以上的農戶以承包地折價入股,佔合作社股份的40%。投資方由本村村民牽頭入股,投資100萬元,佔合作社股份的40%。管理方以管理技術入股,不領取工資,佔合作社股份的20%。

  張慈智是小嶺村村民,家中有8口人,都在城關生活,家裏4畝多土地均拋荒。5月,村主任張仰國找到他商量流轉土地的問題,告訴他可以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他一口就答應了:“之前我的土地拋荒在老家,一分錢收益都沒有。但是,承包給合作社種植,我成了股東。每畝收入按最低2000元算,我佔40%就能得到800元,4畝就是3200元。不花一分錢能有這麼多收益,土地是自己的,還當上了股東,當然誰都願意。”

  不到兩個月,整村土地流轉完成,沒有一畝拋荒。7月,蕉城區金鼎峰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在小嶺村成立了。

  工商資本撬動組合式創新

  土地有了,但這40%的投資從哪來?

  小嶺村外流人口多,在外從事工商業的人也很多。張偉平就是在外經商的小嶺村人,在寧德市從事賓館酒店行業多年,積累了一些資本和經驗,近幾年發展現代農業政策好,農業創業者很多,他也想在農村做點事業,但如果自己承包土地經營,成本高、也存在一定風險,所以一直沒有下手。

  “5月,村幹部找到我,我對這種合作入股方式非常感興趣,就決定投資入股10萬元。”張偉平還特地去古田縣考察水果種植業,回來後,他給自己算了筆賬:種一畝桃子凈利潤在2000元到5000元之間,按最低2000元算,如果拿其中300畝土地種桃子,一年就有60萬元利潤,投資入股佔40%就有24萬元分紅,自己在100萬元投資中佔十分之一,光種桃子每年有2.4萬元收益,還不包括另外270畝土地的收入。

  很快,從事工程行業的黃克秋、張仰鎮,在外承包工地的林興斌、黃尚呂,都加入合作社,每人投資8萬元左右。最終,有60多人參與投資,絕大多數為工商業從業者,村集體經濟也入股5萬元。經60多名投資人推舉,出資額最高的張偉平當選為合作社理事長。張昌會表示,張偉平因豐富的工商業從業經驗和先進的經營理念被寄予厚望。

  “由於群眾以土地入股,不收取地租,管理方以管理技術入股,不領取工資,這大大減輕了投資方的壓力,減少了投入風險。”張昌會説,一般一個投資者投資額不超過10萬元,股份中投資佔股不超過40%,不用擔心農民失地和土地用途問題。

  對於如何經營好這570畝土地,張昌會介紹,接下來,項目發展思路將注重長期與短期的有效結合,逐步實現一産接二産連三産融合發展。目前計劃用70%的土地發展以桃為主的各類水果,並套種特色蔬菜,在成年果園下養雞養鴨,實現立體生態種養模式;利用30畝的低窪深水田種植蓮子;利用廢棄的養牛場進行適當改造,發展50萬袋高山反季節香菇等。

  張昌會還介紹説,這些發展規劃和思路,是由60多名出資人獻智獻力、共同參與決策的。比如,發展水蜜桃種植的思路,是由專門到古田縣考察的張偉平參與制定的。

  “工商資本下鄉,除了帶來豐厚的啟動和發展資金,還帶來了先進的發展思路和理念,甚至帶來撬動發展的其他戰略資源。在小嶺村發展高優農業推出的組合式創新中,工商資本功不可沒。”張昌會説。

  記者手記>>>

  紮好籬笆,引導資本

  像小嶺村一樣,許多地方都擁有眾多外出從事工商業的勞動力群體,他們積累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有成熟的經驗、良好的市場意識。如果把這些資源吸引到農村,將有利於解決農村發展所面臨的困難。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

  近年來,發展現代農業政策好、效益高,農業創業者不斷涌現,社會和工商業資本下鄉熱情也高。但同時,由於資本的逐利性,應該紮好藩籬,引導其往有利方向流動。

  目前,全國各地不乏資本下鄉不種地只“圈地”的現象,或等待土地升值,或為套取國家優惠政策和補貼,不但不利於農業發展,也損害了農民利益。今年4月,國家四部委下發《關於加強對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範的意見》,對工商資本租賃農地提高了門檻,問題可見一斑。因此,各地在積極引導資本進入的同時,應加強監管,健全風險防範機制,防止出現此類情況。

  蕉城區在試點村的機制創新上,提前考慮到此類問題,設置了每個股東投資一般不超過10萬元,投資入股不超過40%的門檻,有效控制了資本入股與土地入股的比例;同時,村民以入股的形式參與,依然是土地的主人,這種方式不但排除了村民的擔憂,也保證了其利益。

  可見,應認識到,工商資本並不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萬應靈藥,而是一劑強心針,用其長,防其短,避其害,它就可以成為現代農業的好幫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