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怎樣與國際接軌
- 發佈時間:2015-10-12 07:58:00 來源:瞭望 責任編輯:羅伯特
真正能與國際“接軌”的城市,往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相當的實力和高度的自信
文/祁嘉華
“接軌”本是一個交通術語,專指將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道路或鐵路軌道連接起來,形成新的運作體系。隨著學科交叉的日益廣泛,“接軌”一詞也進入到建築領域,提出城市建設要與國際“接軌”。
從最初的嘗試到後來的全面鋪開,和國際接軌一度成了中國城市建設的指導思想。高樓林立、寬街大道、霓虹閃爍,走在這些城市的街道上,遠望近看,確實很現代,確實也很不“中國”。在僅憑高樓大廈論城市的階段,我們並沒有對這種情況太在意;在“記得住鄉愁”日益成為強音的今天,這種不顧中國底色的城市建設,首先引起了知識界的不安。
由於自然環境、歷史經歷、經濟狀況、生活習慣的不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到的文化特色,形成不同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和美醜標準,建設出來的城市也必然會與此相適應,形成各自的特點,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是,在技術無處不在的現代,這種情況受到了嚴重挑戰。技術的趨同導致産品的趨同,在抹平城市特色的同時,也抹平了城市之間的差別。
人們發現,手工業條件下的發展與大機械條件下的發展有著質的不同。前者因為人的差異而趨異;後者則因為工藝的相同而趨同。在生産工藝和檢驗指標日益相同的今天,建築也成為批量生産的産品。於是,那些對自身文化高度自信的國家,會動用一切手段將本民族所崇尚的東西轉化為空間形象,以營造城市精神。
美國是個崇尚自由的國家,所以,在紐約港的顯著位置上設計了自由女神像,既是一道風景,也是國家形象。華爾街各大財團的建築群落,足以顯示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自由女神像和華爾街聳立的高樓大廈都是城市精神的代表。
法國人則以浪漫為旨趣,為了與那些中世紀留下來的古城堡和歌劇院相協調,巴黎老城一直禁止建設高層建築,高聳的埃菲爾鐵塔確實有些突兀,但是,它的獨一無二與大範圍老式建築形成反差,傳統不但沒有在對比中消解,反而得到凸顯。
維也納充滿了藝術氣息,也是地地道道的綠色都市。登高遠望,房屋順山勢而建,層次分明,青山綠水映襯著巴洛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在增加這座城市歷史感的同時,也顯露出高貴的氣質。
事實告訴我們,優秀的城市不但有主題,而且十分鮮明,選取什麼樣的建築形式,街區如何劃分,雕塑放在哪,甚至於城市的主色調、天際線等等細節,都要依照城市的文化定位來選擇,不允許任何短期行為的破壞。
建築是城市中體量最大、數量最多的空間存在,形態如何,足以影響城市的風貌與格調。可以説,一座城市到底能體現出什麼樣的精神狀態主要是通過建築表現出來的。截至目前,我國進入“世界遺産名錄”的城市只有平遙和麗江。在一定程度上説,這兩座城市在凸顯民族精神方面得到了世界的肯定。
四合院是平遙古城代表性建築,不論是縣府衙門,還是百姓家居,四面合圍的造型、高低錯落的佈局等體現了漢民族以和為貴、講究禮儀秩序的傳統;白墻黛瓦的造型,“三房一照壁”的格局,是麗江古城老房子的特點,它們與青山環抱、綠水流淌的環境呼應,體現了納西族崇尚自然山水、家族團結的民族精神。
建築給市民提供著居住空間,也給城市奠定著文化基調。平遙和麗江的建築之所以給城市增色,並且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決不是當地人顯示經濟或政績的結果,而在於前者遵循了中原主流文化的精神,後者體現了少數民族的歷史傳統。
城市的現代化是大勢所趨。從目前的情況看,隨著大批老房子的被拆除,城市原有的文化肌理也在發生著根本性的改變。十幾年下來,城市的傳統特色在不斷地弱化,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造就了彼此雷同的城市面貌。這樣的城市不但形不成主題,連最基本的品位都受到了影響。
我們並不反對城市的現代化建設,也不主張在城市裏複製土樓或四合院,而是強調在城市建設中不要數典忘祖。祖先在歷史上積累下來了文化傳統,也總結出了與這種傳統相適應的各種建築形態和城市佈局方面的經驗,構成了各個民族獨有的營造智慧。如果能將這些智慧繼承下來,每座城市都能顯示出獨具一格的風貌,以各自的魅力贏得世界的尊重。
聯合國《世界城鎮化展望(2014年版)》指出,截至2014年,全球共有28個人口上千萬的超大城市,中國佔了六個,分別是上海、北京、重慶、廣州、天津和深圳。而被公認為國際化都市的紐約、巴黎、維也納等並不在其中。可見,在國際舞臺上,稱得上國際化的都市,並不單純指規模和人口,而是指一座城市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的實力以及對世界所産生的影響。這樣看來,真正能與國際“接軌”的城市,往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相當的實力和高度的自信。因為,只有達到這樣的水準,城市才具有敢於營造特色的勇氣和影響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