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科研儀器為創新而“綻放”

  • 發佈時間:2015-10-12 05:52:4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建立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用制度和運作補助機制。近年來,我國科研設施與儀器規模不斷增長,但由於部門化、單位化、個人化傾向,科研設施儀器閒置浪費現象較為嚴重。自國務院出臺《關於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已有9個月時間,據調查,約佔全國數量三分之一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對外開放了科研設施與儀器。我國科研儀器開放過程中,積累了哪些經驗,遇到哪些問題,如何為創新而“綻放”?《經濟日報》記者進行了調研採訪。

  一種多維度的開放共用

  儀器開放含設備維護、專業化管理、人員培訓、技術創新和推廣等多個層面,並非簡單的“開門迎客”

  一天夜裏12點,外邊下著雨。于紅雲被頻頻發來的“神秘”短信吵醒。她馬上從床上爬起來,冒雨趕到了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中心實驗室。原來,為了隨時掌握儀器的運轉情況,這位管理人員專門做了一個無線通訊設備安裝在儀器上。只要設備壓縮機停止工作,就會馬上給她發資訊。

  于紅雲告訴記者:“有的設備需要極低溫等特殊的內部狀態,如果有斷電等意外情況發生,內部狀態就會受到影響。不及時處理的話,恢復到正常可能需要一週多時間,就會影響實驗。”因此,她對短信格外敏感,多次深夜都被儀器“召喚”到實驗室。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中心實驗室成立於上世紀80年代。它是清華最早的公用開放實驗室平臺之一,目前逸夫技術科學樓部分共有價值約6000萬元的儀器設備。這些設備都是從國外進口,受技術壟斷等原因,設備維修必須從國外公司請來工程師。這種費用通常是從工程師下飛機就開始算起,成本之大可想而知。

  徐曉明、姜鶴和于紅雲都是材料相關專業的名校碩士或博士,每人負責不同種類的設備。這些“嬌貴”的儀器因專業管理呈現出穩定良好的工作狀態,很少“鬧脾氣”,極大節約了維護成本。嚴謹的機制也讓大部分儀器進實驗室1周之後就能對外開放快速共用。

  “我們的用戶北到哈爾濱,南到福建,甚至還有新加坡過來的。”姜鶴説。記者隨手翻開一個登記冊,看到上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每天來做檢測的人員資訊。僅從今年6月份到9月份,就記滿了幾十頁,每頁不少於20條。

  北京北方微電子基地設備工藝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謝謙説,她們已經在這個平臺做了一兩年測試。“就拿掃描電子顯微鏡來説,價值數百萬元。我們不可能因為一個項目要用就去買。借助這種平臺做測試,可能只花幾百元甚至100元就能解決。他們管理水準高、可信度好,收費也合理。”謝謙説。

  為了進一步提高儀器設備的使用品質,實驗室管理團隊不斷創新。他們花多年心血開發出數據分析軟體平臺,讓滿是英文、複雜難懂的設備管理界面變成了簡潔清晰的中文界面,方便更多人操作。“就像稱體重,站上去就知道多少。”徐曉明説。新系統不僅更加簡潔,而且能進行更深入的數據分析。這一創新又為實驗室節約了一大筆費用,因為如果購買國外同類軟體,最少也要花幾萬美元。

  在30多年的開放共用中,這個實驗室積累的新技術和經驗,完全夠出幾本書。他們通過技術創新對一些進口設備進行了升級改造,延長了它們的使用壽命。這些技術目前已推廣到國內數十個單位。徐曉明等老師也把這些經驗技術帶到了實驗教學和培訓中,來聽講的人常常擠滿了樓梯和教室。

  一項近半個世紀的探索

  我國一些高校院所在儀器設備開放上歷經多年探索,現已被納入開放服務試點,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會同財政部、發改委、教育部、農業部、中科院等相關部門,制定了《關於落實〈意見〉試點工作方案》,選擇了清華大學等10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北京中關村等3家科技園區以及北京市等7個省市先行開展了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試點,探索建立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的開放模式”。

  在清華大學一幢紅磚墻的老樓裏,清華大學實驗室與設備處處長武曉峰對記者説,在儀器設備的開放共用上,清華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探索。那時,由於大學科研經費有限,大設備又有運作維護費用,為支援科研、提高設備使用率,清華成立了分析測試基金,用來補助老師們的設備使用費。

  “從剛開始的學校出80%,老師出20%,到後來學校出小頭,老師出大頭。學校支援的費用總額一直在增加,很好地發揮了政策引導作用。這種模式被很多所國內高校借鑒。”武曉峰説。

  後來,清華在分析中心成功建設的基礎上,陸續支援建設了10個校級公共平臺。通用性強的設備,盡可能在公共平臺上建設,專業性強的設備主要放在對應的院係和研究所裏。

  在武曉峰眼裏,這種校級共用平臺有多層意義:節約了資源,避免設備重復購置,提高資金使用率;集中管理以後,平臺會有專人維護,提高了設備使用品質,延長了設備壽命;搭建了一個新的交流環境,推動不同用戶間的交叉交流;為每一位老師及其研究團隊提供利用儀器設備的機會,促進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

  “最近一年多時間,清華正在努力開發儀器設備開放的管理服務系統。這相當於在實體平臺的基礎上,再建一個虛擬平臺,方便用戶通過網路系統搜索所需設備。用戶在網上預約成功後,刷卡使用,使用結束後系統就會自動扣除費用。” 武曉峰説。這種方式進一步整合了校內設備資源,也把使用者從打電話預約、找人、開發票、付費、報銷等瑣碎工作中解放出來。

  武曉峰告訴記者,“我們就是想通過網路平臺把盡可能多的大型設備納入開放服務系統,因此要求各單位自身利用率不是很高的設備要注重開放共用。如果各單位擁有的儀器設備不開放,別的用戶用不了,必然導致重復購置。更多高校一起做這項工作,肯定會極大提高設備使用率”。

  據了解,清華大學是國家發改委立項的高等學校儀器設備和優質資源共用系統(CERS項目)的牽頭單位。目前CERS項目已經在網路平臺上整合了60多所高校超過1萬台的儀器設備,價值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一場需合力應對的挑戰

  全國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設施與儀器目前對外開放率45%,仍面臨來自人才、制度等多方面挑戰

  據科技部、財政部組織實施的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調查,截至2014年底,已掌握了5.5萬台(套)原值50萬元以上的儀器設備的詳細資訊,原值總額780億元。全國科研院所和高校所屬科研設施與儀器的對外開放率為45%。目前,教育部所屬高校共制定各類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管理辦法總計80多項。

  探索多年後,武曉峰有這樣一個強烈的感觸:“開放共用一定要有一套制度做支撐。越做好頂層設計,越有利於儀器設備的開放共用。”就拿儀器使用收費來説,必須要有一套定價制度。按照“運作成本補償、非盈利”的原則,清華大學成立了專門的儀器設備開放共用收費標準審核委員會。某儀器開放前,要申請報價,通過審核、公示後才確定最終的收費標準。

  近些年,我國高校儀器設備硬體條件發展迅速,但高水準實驗技術人員仍相對缺乏,制約了儀器設備的開放共用品質。武曉峰説:“針對這一問題,CERS項目在對大型設備進行分類的基礎上,遴選了示範機組,由示範機組負責組織面向兄弟高校的技術人員培訓。”

  武曉峰認為,國家應該進一步打通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用的各項具體政策,進一步增強政策合力。“希望從國家層面規劃建設一些公共技術條件平臺,儘量減少研究人員拿自己的科研經費買設備,避免重復購置。台灣就在大學建貴重儀器中心,大學教授、校外的科研人員等都可以使用,這種做法值得借鑒。”武曉峰説。

  “作為企業,我們特別希望能有更便捷的網路平臺去搜索設備資源,而不是靠撞運氣去碰、去找。”謝謙説。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他們將繼續加快國家網路管理平臺建設工作,2015年底前基本建立。2016年指導管理單位按照統一的標準和規範建立本單位線上服務平臺,並完成管理單位線上服務平臺與國家網路平臺的對接。

  後補助機制是《意見》的核心內容,它能充分調動科研設施與儀器管理單位向社會開放的積極性。科技部基礎研究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科技部會同財政部已經形成了初步的開放共用評價指標體系。下一步,科技部將密切配合財政部,結合試點工作,做好試點單位與後補助的有效銜接,共同推動後補助機制的落實。”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