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28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位老檢察官的沙丘植樹故事

  • 發佈時間:2015-10-08 06:31:3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巨林本報記者白雪妍

  八月的錫林郭勒草原,牧草沒過腳踝,遠處的元上都遺址靜默地守望著腳下的大地和生靈。來到牧人家做客,記者邂逅了一位返鄉老人。他中等個頭、體型微胖、臉頰黝黑而透紅,擼起襯衣袖子喝著奶茶,看起來和牧民沒什麼差別。人人親切地稱他老喻,他們應是草原的故友了。

  幾經攀談才發現,這位退休後回到草原種樹的老人叫喻中升,竟然是“全國模範檢察官”“全國十大政法英傑”。退休前,他是最高人民檢察院反瀆職侵權廳的副廳級檢察員、一級高級檢察官,先後參加和組織查處過許多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事故類瀆職犯罪案件。2009年退休後,曾經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五一種畜場插隊的老喻,決定回到年輕插隊時所在的草原,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做些事情。

  緣起插隊歲月

  “那時候,元上都遺址這邊有一座水庫,水位挺深。水中各種天然魚自由穿梭,水面上大雁、天鵝覓食嬉戲。我和同事們經常組織學生到這裡游泳摸魚,一位要好的朋友竟不幸溺水身亡了。”回憶起16歲插隊時的往事,今年66歲的老喻放下茶碗,眼睛有些濕潤。

  2009年老喻重回故地,記憶中的水庫卻已經乾涸。由於過度放牧、降水量減少等原因,植被遭到破壞,水庫以北地區由於處於谷地而迅速活化,形成典型的風蝕地貌。更讓人揪心的是主風向下游一公里剛好是清代建築明德拉廟和總場部所在地,也是全場最大的居民區,每到颳風的日子,風便裹挾起沙塵向場部襲來,迎風面沙土堆積,背風面滿院是土,連開門都困難。老天刮一場風,居民清幾天沙,苦不堪言,有人終因惹不起“老天爺”而移居別處。

  “插隊的時候我也住蒙古包,和牧民在一起生活。老百姓對我們好,他們的孩子還吃不飽,但他們路過飯館就給我買個煎餅,我回北京前,還給我布票留我買衣服。你在困難的時候,人家普通老百姓伸出手來幫你,彼此之間就有感情了。我想儘自己的力量,幫他們解決一些困難。”站在北邊的一座小山上,老喻指指畫畫,“要把這道3000畝的‘黃龍’鎖定,不能讓它吞噬掉曾經的家。”於是,一位資深檢察官開始了依靠鑽研天氣、土地、苗木、中草藥以治理荒漠、發展沙産業的旅程。

  病癒治沙顯身手

  “治沙之初是激情的驅使,當遇到自然災害、經費困難時也曾經懷疑過自己,能否堅持下去也是對我身體和意志的考驗。”2008年,在常年與沙鬥智鬥勇的工作壓力下,老喻患了肝癌,動了換肝手術。然而術後,一個大病初愈仍需大把服藥的花甲之人,毅然扛起樹苗一頭扎進沙地裏。

  2010年春,老喻自掏腰包,拉來了黃柳條和2000株樟子松苗,和他的老同學、從正藍旗林水局黨總支書記崗位上退下來的幹部李百泉一起大幹起來。

  春天的沙塵暴打得人睜不開眼,沙浪沿腳面洶湧滾動,老喻手拉帽檐,瞇起佈滿泥沙的眼睛吃力地四下觀望。新栽種的樟子松無助地抖動著,樹坑幾乎被填平了,一排排黃柳苗單薄可憐,風沙中他自言自語,“這,杯水車薪呀。”跪在地上,老喻雙手扒拉著樹坑,明知道無濟於事,卻不停地護著幼苗。

  迎著黃沙,護欄圍網圍了起來,老喻馬不停蹄地打機井澆樹苗,還在井邊試種了幾種作物。放心不下才動完手術的丈夫,老喻的愛人焦魯霞放下醫院的工作,趕來草原探望。

  對妻子的到來,老喻欣喜異常,他喊來朋友們,帶著妻子一起來到治沙區展示自己的成果。大家分開草籽,在剛被雨水浸潤過的荒灘上愉快地模擬飛播。老喻夫婦跑動著拋灑,幸福的笑容在臉上綻放。飛播結束後,大家查看黃柳和樟子松的長勢,出乎意料的是,黃柳條不但成活率很高,而且有的嫩條達到了一人高,樟子松也大部分成活。

  一株株嫩苗均勻地向四週匍匐生長,因為沒有競爭對手而格外碩壯,像一件件編織的藝術品,親吻著大地,生怕身體下面的沙子再被風吹走。特別是在先前的流沙地帶,長出了濃密的沙米,這種植物專門生長在沙地中,牲畜不去採食,至秋枯而不倒,待其他植物長起來之後,它便悄然消失,這也是草原具有自我修復功能的印證。功夫不負有心人,老喻治沙初見成效。

  希望還在夢就在

  2011年春,老喻又栽種了一批黃柳,從圍場縣拉來兩卡車共計兩萬株楊樹、蘋果樹苗,栽種工作雖然完成了,但澆水卻面臨很大困難,由於都是一人高的樹苗,第一次灌水要快要足。地面不平整,又有活沙,只能用大馬力拖拉機,老喻只好四處張嘴求助。他還計劃打兩眼機電井,準備了用料,可是鑽井車到不了預定井位,費了很大週折總算把拋錨了兩天的作業車拖了出來,打井宣告失敗,也終因澆水不到位,這批樹苗的成活率不足20%。

  連續兩年的治理,明沙基本上已經被林草覆蓋,快要吞沒下游居民區的“沙龍”被牢牢鎖在了治沙區。在所剩不多的裸露沙地裏,他要再打一場治沙攻堅戰——栽種榆樹。“一來榆樹是當地樹種,易成活,二來也可增強治沙區內植物多樣性和觀賞性,為今後開發旅遊業創造更好的條件。”老喻向一起植樹的牧民們解釋。經過20天的艱苦奮戰,移栽1萬株、補植5000株的種植榆樹任務終於完成。

  2015年初,屢敗屢戰的老喻總結經驗教訓,購置了五套打坑機、一台拖拉機和一個水罐車,上了滴灌設備,為溝壑縱橫的沙地灌溉做好了充分準備。然後購買了5萬株彰子松假植起來,在雨季到來之際搶種了一萬株,目前長勢喜人,成活率在90%。“希望還在夢就在,我必須把自己還原成牧民中的一員,才能把治沙事業堅持下去。”老喻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