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公益治沙與市場運作——“庫布其模式”值得推廣借鑒

  • 發佈時間:2015-08-14 10:0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央視《新聞聯播》在“深化改革 重在實效”專題節目中報道了內蒙古自治區庫布其創新治沙模式,讓沙地披上綠裝的成功治沙經驗。據報道,庫布其沙漠目前有1/3的面積披上綠裝,綠化面積達6000平方公里,而做到這一點,得益於內蒙古自治區推廣的生態、經濟、民生統籌發展的治沙模式。

  今年是內蒙古億利集團在庫布其沙漠治沙的第27個年頭。多年來,億利研發出一百多項生態治沙成果,通過綜合治理,庫布其沙漠的生態狀況明顯改善。把發電、種樹、種草、養殖集合在一起,是當地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探索治沙的又一新模式。農牧民把承包的荒山沙地通過土地入股等形式,交給企業用來建設光伏電站,並按照要求種植防風林和優質牧草,農牧民不僅有工資收入,還可以進行一定規模的養殖。這樣下來,農牧民收入不斷增長,企業也憑藉沙漠生態工業有了更好的發展。如今,庫布其沙漠治理區被聯合國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10多萬沙區群眾每人平均年收入從不足2000元增長到近1萬元。

  目前,我國沙化土地面積173.1萬平方公里,其中80%分佈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是我國生態最為脆弱、風沙危害最為嚴重的區域。而絲綢之路經濟帶各國普遍沙漠遍佈、生態脆弱,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因此,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必須聯手合作,生態先行。保護沿線地區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治理和修復沿線區域退化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

  基於此,像億利資源集團近年來通過對庫布其沙漠實施生態治理的模式,使6000多平方公里沙漠得到徹底改觀,並且促使沙漠旅遊、沙漠健康醫藥、沙漠新能源等産業得到一定發展,實現了産業發展、百姓脫貧致富,走出了一條治沙産業化之路,不僅創造了聞名全球的“庫布其模式”,而且這種“科技帶動—産業發展—企業壯大—百姓受惠”的模式,是一條可持續發展和各方共贏的路子,對於我國乃至世界荒漠化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幾年,我國西北地區頻繁出現的沙塵暴,已呈現增加的趨勢。這是植被破壞,導致土壤裸露和荒漠化的必然結果。我們知道,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人類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無數事實證明,森林在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森林資源一旦被破壞,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野生動物種類銳減,使許多野生動物成為瀕危動物;野生動物種類的減少,又會使生態失去平衡,綠洲在自然災害的侵襲下變成荒漠,人類亦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庫布其沙漠治理開發是中國防沙治沙的重要模式,走的是改善生態與改善民生、生態恢復與産業發展、公益治沙與市場運作、政府主導與企業參與相結合的路子。可以説,庫布其沙漠治理是深入探索生態脆弱地區生態保護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有機融合的成功典範,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雙贏的路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示範。中國是一個生態脆弱的國家,荒漠化問題尤為突出。所以,如庫布其這樣使沙地生態、産業互促共進,實現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成功治沙經驗,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值得廣泛推廣。(中國經濟網網友 依依)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