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紮根沙漠的“樟子松”

  • 發佈時間:2015-07-28 06:00:3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題 記

  本報6月15日刊發的人物通訊《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阿爾鄉北甸子村原黨支部書記董福財:四十載圓了三個夢》,在遼寧省阜新市引起強烈反響。結合正在開展的“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及遼寧省委關於“學講話、講誠信、懂規矩、守紀律、鼓士氣、促振興”的大學習大討論,阜新市把學習董福財同志閃光精神作為推進轉型發展的原動力。

  董福財走了,卻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産。連日來,在遼寧阜新,“治沙英雄”、彰武縣阿爾鄉鎮北甸子村原黨支部書記董福財,成為這座城市鼓舞時代精神、凝聚向上力量的榜樣。

  再次踏上遼寧阜新的土地,正趕上該市舉行的彰武縣阿爾鄉鎮北甸子村原黨支部書記董福財先進事跡報告會,其兒子董偉樸實無華的話語令人印象深刻:“父親沒給我留下財産,卻教會了我怎麼做人,我要像他那樣去認真做好每一件事,以此告慰父親。”

  學習董福財,踐諾幹實事。阜新人學習典型的態度,讓人看到了這個轉型城市的精神底蘊及以此為底色的振興未來。

  “我死了,把我埋在樟子松林邊”

  談起與董福財交往的經歷,遼寧省直機關工委駐北甸子村工作隊隊長張偉説:“老董和他的生活環境總讓我想起‘樟子松’。”

  樟子松是遼西北抗風固沙中擔任主角的樹種,越是在風沙肆虐、乾旱少雨的惡劣環境下,越是長得鬱鬱蔥蔥。人和樹,董福財和樟子松,如此相似。董福財生前説過:“如果我死了,就把我埋在樟子松林邊。”

  早些年,政府部門提出北甸子村整體搬遷,董福財説不:“國家只要給政策,治沙我們自己能行!”沙裏栽樹難度大,村民退卻,董福財説不:“就是剩下我一個人,也得治住這沙坨子!”和他一起栽樹,村民累得不行,栽樹稍有差池,董福財説不:“你這不是糊弄我,是在糊弄子孫後代呀!”

  這些“不”,有故土難離之情,更多的是董福財做事嚴謹認真,生怕村民對他的工作説“不”。他曾對村裏的幹部説:“咱只要把栽樹的頭帶好了,村民就會跟著幹,到那時綠樹成蔭,咱就是頭功!”

  作為一名黨員,董福財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村民最終信服了這個“當家人”。在村民陳其華眼裏,北甸子村那一片片林子,無論東西瞅、南北望還是斜著瞧,怎麼看都成趟兒:“老董要求嚴,栽樹一定要栽出規矩。”

  樟子松挺拔屹立。北甸子村的護林員説,即使是成片樟子松林最邊緣的幾棵樹,也是任憑風吹沙打筆直往上長。回憶起董福財,他還説:“董福財栽的樹也死,最開始成活率也就30%,但他補苗補得‘邪乎’,有時候補的樹苗比新栽的還要多!”

  董福財把成活的樟子松當成“親兒子”來看待。每年火災高發季節,董福財總是第一個上山護林,特別是清明節前後,他拿起鐵鍬,跟在一些燒紙錢的村民後面,隨時準備著把可能遺落的火星埋起來。

  董福財對待樟子松,有時比親兒子還“親”。一次,兒子董偉養的牛跑進了林地,被董福財發現了,他當時就急了,狠狠地罵了董偉一頓。這之後,為避免林子被牲畜啃食,董福財説服全村人把牛羊圈養起來,還定下封山禁牧的規矩。

  董福財栽活了樹,樹和倔強的董福財一起,邁過歲月,綠了沙坨子,白了少年頭。數十載如一日,董福財用錚錚鐵骨改寫了北甸子村的發展過程,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阜新市委書記張鐵民説:“阜新經濟轉型需要董福財式幹部的精神,來激勵人民掌握自己的命運!”

  “別人等得起,咱可等不起”

  在親友的印象中,董福財一心忙於村裏的事,經常忘了家裏。十多年前的一個雨季,大雨把董福財家裏的馬棚衝垮了,砸死了馬,女兒幾次到村部去找他都沒找著。其他村幹部説,你爸上鎮上跑修路的事去了!實在找不到他,董福財的幾個兄弟幫助把馬處理掉了。董福財後來又買來的馬叫“大傻子”,有勁,能幹。妻子劉玉蓮曾和董福財打趣説:“咱家這馬和你一個性格!”

  在村民的眼中,董福財有時真的是冒“傻氣”。村民李樹國回憶説:“就説給村裏修路這件事吧,再等上幾年政府實施‘村村通’也就給修了。可老董説,別人等得起,咱可等不起,咱要儘快改變咱村的面貌……”

  村民認為董福財冒“傻氣”是有原因的——三面環沙的北甸子村本沒有路,人畜車都是沙裏行,村東面距鎮裏雖不過6公里,但中間有一個100多米高的巨大沙丘,村民去鎮上辦事,孩子去鎮裏上學,都得繞著走,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

  董福財卻“敢教日月換新天”,那股執著的傻勁轉化成了“愚公移山”的行動。“民事不可緩”,董福財太了解憋了幾十年的村民的心情了。

  村民邢守林回憶説,老董遇到難事一般不吱聲,就拿挪沙丘這事來説,他是第一個趕著馬車出工的。對此,馬家、好寶起兩個屯的幾戶村民也印象深刻,因為離鎮裏近些,他們對出義務工有抵觸,董福財就白天辛苦幹活,晚上找他們做通了工作。

  就這樣,全村老少齊上陣,手擔肩扛,馬拉人拽,硬是把壓在村民心頭的沙丘移走了。瘦了一圈的董福財鼓勵村民:“看見沒,沒啥難的,人心齊,泰山移!”

  困難面前的董福財,不怕苦不怕累,總是那麼樂觀。村民費佔軍至今時常想起董福財:“那時拉沙子工程量非常大,我家的馬有些吃不住勁了,董福財上前一把拽住車轅子幫忙,結果被馬抬腿踢倒,他爬起來繼續拉,可沒走幾步,一頭栽倒,不得不被送到醫院……”

  這頭董福財住進了醫院,那頭挪沙丘的收尾工作快馬加鞭。鄉親們疼在心裏:老董為啥,還不是為了儘快修成咱村通往外界的“天路”!

  沙丘移走了,“天路”修成了,村民歡呼雀躍。

  2003年夏天,當地不多見的大雨把路面衝出了豁子。董福財趕著他的馬,叫上幾個人,到一里地以外的地方挖來草皮子,一股腦地填到豁口上,填上就衝跑了,衝跑了再填,直至豁口被堵住……

  董福財傻嗎?北甸子人説“不”。一直在北甸子村教書的閆振輝説:“要是沒有董書記,村裏可成不了今天這樣!”

  “俯首甘為孺子牛”

  北甸子村有養牛的傳統。耕牛任勞任怨,默默無聞,不求所得,甘願奉獻,恰如北甸子人的性格。董福財文化不高,卻記得魯迅先生的那句“俯首甘為孺子牛”。

  在北甸子村把養牛做成産業,是董福財一手張羅起來的。如今在當地已是養牛大戶、開著越野車買牛的王輝感觸頗深,15年前,沒技術沒經驗更沒資金的王輝,是在董福財的幫助下,成為今天的“牛人”。

  在幫助王輝的同時,董福財還幫助很多村民。他把自己家養牛的事放下了,跑貸款、選良種、找資訊,比自己養牛還上心。他對村民説:“咱得把這養牛做成産業,搞集中規模飼養,散放禍害樹,賣價也上不去!”

  這個“老黃牛”把村民帶上了致富路,唯獨忘了自己。養牛大戶李萬權説,董書記要是一直養牛,早發家了。

  董福財走了,村民像是失去了自己的親人。親人之間雖也磕磕絆絆,但親情常駐心中。

  時至今日,村民閆明哲還記得,5年前,他要在自家旁邊的10畝地上建畜牧交易市場,董福財不讓,而是另批50畝地給他,兩人鬧得不歡而散。現在想起這事,閆明哲説:“如果當初選那10畝地,手腳就被‘捆’住了,現在這50畝地咋幹咋有理,董書記看得遠,也敢當家!”

  就這樣,在磕磕絆絆與“爭吵”中,北甸子村富了。2014年,北甸子村每人平均純收入9700元,比2000年增加了近8倍,僅養殖業一項每人平均增收4000元。

  富起來的村民想著董福財,再想和他“吵”兩句的時候,就到他的墓碑旁,和他嘮嘮知心話,可只有樟子松在風中嗚嗚作響,好像在替董福財作答。

  “定了的事,就要帶頭幹,差一點都不行”

  董福財得的是肝病,早前少有人知道他病得如此嚴重。摸著董福財腹部腫塊的醫生覺得不可思議:“這個病不是一天兩天了,你是怎麼挺過來的?”

  即便是這樣,董福財也是身體稍有好轉就趕到村部。

  自打當上村黨支部書記那天起,他就對支部20多名黨員提出,遇事黨員要衝在前、打出樣、有公心。近年來,村裏又發展了七八名年輕黨員。

  好書記帶出好隊伍。在北甸子人的印象中,黨員就是帶領大家一直栽樹、修路、共同致富的那群人。而黨員們則説:“董書記雖然走了,但我們也要像他一樣,為村裏多作貢獻!”

  作為一名黨員,董福財大公無私,嚴於律己。兒子工作的事他不管,女兒蓋房子用樹他不批,兄弟幾個和他一起少分地,借不上一點光;而困難家庭沒錢過年他給,鰥寡孤獨老人蓋房子他幫,早些年村裏老人去世都是他和“大傻子”去送……

  村裏一名黨員説,老書記威望高,但從不搞“一言堂”,黨支部定事,向來是誰説得對就聽誰的。董福財常説:“定了的事,就必須認真帶頭幹,差一點都不行!”

  生命已逝,精神長存。回憶董福財生前事跡,仍有説不完的感動。他把“為人民服務”深深刻進骨子裏,生長出令阜新人乃至更多人學習的精神。這些,也許是董福財生前不曾想過的。

  董福財用一生奉獻定格自己樟子松的形象:越是在風沙肆虐、乾旱少雨的惡劣環境下,越是長得鬱鬱蔥蔥、挺拔直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