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瑞典科學家聯合攻克稻田甲烷減排世界性難題

  • 發佈時間:2015-08-12 14:3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央廣網福州8月12日消息(記者葛朝興)甲烷對全球溫室變暖貢獻率為20%,稻田是主要甲烷排放源,全球稻田每年排放甲烷總量高達2500萬至1億噸。日前,中國和瑞典兩國科學家聯合研究出在不減少甚至增加水稻澱粉産量基礎上,減少稻田甲烷排放的方法,這為破解糧食安全和遏制全球變暖的兩大科學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8月12日,福建省科技廳、福建省農科院在福州聯合發佈福建省農科院科研人員在國際前沿科學領域——低甲烷高澱粉水稻育種研究取得的最新科技成果。

  日前,《自然》週刊發表福建省農科院生物所與瑞典農業科學大學聯合研究成果,研究出在不減少甚至增加水稻澱粉産量基礎上,減少稻田甲烷排放的方法,這是世界植物科學領域的重大發現,為破解糧食安全和遏制全球變暖的兩大科學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獲得國際科學界的充分肯定。

  《自然》週刊發表一篇評論稱,這項研究是“開創性的”。國際權威的美國《科學》雜誌也發表評論表示,“這是非凡的成果”,這種低甲烷水稻對稻田甲烷的“消減是巨大的”。

  專家指出,稻米作為全世界幾十億人口的主糧,稻田是主要甲烷排放源。甲烷對全球溫室變暖貢獻率為20%,其溫室效應是第一大氣體二氧化碳的25倍,其中7~17%由稻田釋放,全球稻田每年排放甲烷總量高達2500萬至1億噸。

  為破解稻田甲烷減排難題,各國科學家主要採用耕作措施來提高土壤氧氣含量,抑制甲烷排放。但這種措施耗時費工,不易操作,也會影響水稻生長。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所王鋒研究員與瑞典農業科學院孫傳信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歷時10年,通力合作,通過現代生物技術,從水稻育種入手,有效調節水稻光合作用的産物分配,將其更多地運輸到水稻的地上部分,從而促進水稻增産,減少甲烷排放,為該領域研究開闢新道路,是科學理論和方法的獨創。這一成果確立了福建省在該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據介紹,研發這項重大成果的12位署名作者,中國福建佔7位。

  據王鋒介紹,這種新型水稻秋季可減少稻田甲烷排放50%、夏季減少90%,澱粉含量幹重由76%提高到87%,米粒幹重增産趨勢明顯,將提高産量4%。有力回應了一些西文學者要求亞洲人少吃大米、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觀點。

  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13年世界水稻種植面積20.5億畝、總産量7.34億噸,亞洲均佔90%。農業部統計,2014年全國水稻總産量2.09億噸、福建497.2萬噸。若該成果應用研究在未來取得突破,選育出可推廣的低甲烷高澱粉水稻新品種,按照減排50%推算,預計每年將分別使全球、中國、福建的稻田,減排甲烷5000多萬噸、1000多萬噸和30多萬噸。

  福建省科技廳陳秋立廳長表示,今後還將採取科技重大項目等方式,對福建省農科院生物所水稻分子設計團隊進行經費穩定扶持,重點開展包括低甲烷高澱粉水稻分子設施上中下游研究的原始創新與技術整合,儘快培育出可供大面積推廣種植的低甲烷高澱粉水稻新品種。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