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首例轉流術 下頸動脈體瘤切除術實施

  • 發佈時間:2015-10-08 01:30:5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技日報訊 (代明勇 朱廣平)一個雞蛋大小的瘤子恰好長在頸動脈處,後果不堪設想。近日,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頜面頭頸外科、心血管外科等科室聯合診療,創新性將頸動脈轉流技術運用手術中,為患者黃某切除左側頸動脈體瘤,這在重慶地區尚屬首例。

  半年前,49歲的黃某無意間發現左側頸部上有一雞蛋大小的包塊,由於包塊無痛,無明顯異常,並未引起他足夠的重視。6月底,經當地醫院的檢查顯示,黃某左側頸部動脈三角區出現佔位性病變,疑似患有頸動脈體瘤。一月前,黃某來到大坪醫院做進一步檢查,確診為左側頸動脈體瘤。

  據頜面外科代理主任何海濤説,傳統的治療方法是先進行為期半個月至一個月的Matas訓練,再通過二期手術切除腫瘤。但該療法耗時久,手術風險大,術後並發癥的發生率高,對頸動脈體瘤患者而言並非最佳治療方法。另一方面,由於黃某的頸動脈體瘤瘤體體積大,且位於頸動脈分叉處,瘤體上端靠近顱底,與頸內動脈分離時風險更大。

  以何海濤為主的專家組經過反覆討論,決定進行一項大膽的嘗試——將頸動脈轉流技術運用到黃某的頸動脈體瘤切除手術中。該項技術的優點是,可以大大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對患者顱神經的損傷和術後並發癥發生的可能,最大限度地減輕病人的痛苦。據悉,該項技術僅在全國少數幾家醫院開展。

  為了確保手術的成功實施,專家組積極做好應對措施,為手術創造條件:明確診斷,做增強CT和血管重建;利用3D列印技術建立瘤體和血管的原型,進一步評估腫瘤和頸總動脈的關係;採用MDT診療模式,組織心外科、神經外科、麻醉科等相關學科的專家進行了診療討論,為黃某制定了系統的、優化的治療方案。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後,何海濤將黃某頸部的瘤體、頸動脈、頸內動脈、舌下神經等重要結構充分暴露,隨後由心外科專家鐘前進完成頸動脈轉流術,最後將黃某左側頸動脈體瘤完整切除。

  據何海濤介紹,整個手術出血少,黃某出血量不到400ml,而傳統方法要高於1500ml;未有輸血情況,而傳統方法需要輸血1200ml左右;術後未出現並發癥,而傳統方法極易導致飲水嗆咳、面部麻木、呼吸困難、腦梗死等。下一步,頜面外科將加大對該項技術的推廣應用,努力為更多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