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假如沒有銀行 生活將會怎樣

  • 發佈時間:2015-10-06 05:06:0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坐在銀行營業廳,午飯後的困頓讓我有點犯迷糊。還要等待11人才輪得上我。雖然困,但我還是留意聽廣播通知,生怕錯過了。但後來我發現還是錯過了。我不能確定到底是我沒聽見,還是壓根兒就叫錯號了。營業廳的服務人員也無法確認,他無法解釋,給了我一個新的號碼重新排隊。

  此時,我的書包裏放著一本《沒有銀行的世界》,這到底是一種追求,還是諷刺?

  我只是要一張銀行的對帳單,證明我的銀行卡有正常的流水,以便在辦簽證的時候向簽證官説明我是個正常人,在中國有收入,不會滯留國外云云。

  於是我跟很多人一樣,希望從銀行的世界中消失,平移到沒有銀行的世界。

  以下是當前銀行不受“待見”的原因:

  1.服務效率低下。在此之前,為了完成一筆資金往來,我竟然需要三番五次地來到營業廳,填寫不同的表格、提升手機銀行轉賬額度(為此還給我辦了另一個小設備用於發送手機銀行轉賬密碼)。我的一位同事為了一筆轉賬在銀行填了三張不同的單子,均被告知無效,而我用其中一張單子,辦成了一筆同樣的業務。

  2.業務種類單一。這就不用多説了,數數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多少張銀行卡和相關的單據,他們的用途分別是什麼。

  3.客戶,尤其是個人客戶,在銀行面前權利太小了,小到經常被“欺負”而無處伸張。這種“欺負”很多時候並不來自於銀行工作人員的態度,而是來自於那些不經意的流程和條款。

  4.網際網路金融的興起,讓很多人都不再看好銀行的未來,我相信,其中有很多主觀的願望。

  為什麼會這樣?這本書的作者西蒙·迪克森是這樣歸納的:它(銀行)擁有你的錢,花你的錢,創造你的錢。

  西蒙用極有煽動力的語言來歸納銀行這種“強中心化”的金融業,因為他有極強的熱情推廣他認為面向未來的金融業,尤其是眾籌。

  前幾天參加一個學術研討會,一位專家試圖撰寫一份報告,描述未來金融業的結構。眾籌是被認真對待的業態之一,還有P2P、大數據徵信、網路銀行、網際網路證券,以及從不同邏輯上預測的種種新東西。

  這個問題帶動我去想像:未來的金融首先基於未來人們的需求,未來的需求來自於未來的生活。今天滿足的,將來未必滿足;今天的高效率,未來可能是慢吞吞。

  比如小微企業信貸,現在對於大多數小微企業而言,能貸到款是第一位的需求,很多P2P借貸平臺快速崛起,就是填補了這樣的空白。但是再過一兩年,可能他們的需求不是借到錢,而是馬上借到錢,並且利率還要下降。

  比如現在30歲以上的大多數人群,理財的目標還是基於“儲蓄”,就是讓資産變大。但是85後、90後及更年輕的人群,可能是以消費為核心的,理財的目標是更多、更快、更爽的消費。於是金融服務需要更加高效、碎片化、智慧化。

  比如現在的金融是以實際生活中的物質需求為基石的,但是未來虛擬生活可能成為人生的重要部分,那麼虛擬生活中(如遊戲)是否需要金融服務呢,為你的虛擬人格上保險、虛擬設備做融資租賃,是否也是一種剛性需求?

  未來的金融業是什麼,怎麼定義,“網際網路金融”能代表未來嗎?

  常常有人問,網際網路金融到底是什麼?

  有人説,網際網路金融的本質是網際網路;有人説網際網路金融的本質還是金融;有人説,既是網際網路,也是金融。然後就辯論起來。

  我想,金融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還是滿足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配置,讓我們能夠更加靈活地管理我們的時間,只是現在它依然是以資金為載體的。

  過去,為了完成這種配置,人們設計了種種模式——銀行、保險、證券、風險投資,等等。現在,又出現了眾籌、P2P借貸、數字貨幣,等等。

  所謂網際網路金融,只是用網際網路的技術和社會組織方式,去完成金融的功能,至於它是什麼業態,都有可能。它是金融的新時代,也是我們生活的新時代,它不只是新增了某個業務板塊或商業類型。

  至於未來,有沒有銀行,不是我們關心的,我們關心的是,不管有沒有銀行,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好吧,説小一點,金融會變成什麼樣?

  張開雙臂、邁開腳步,不要指望平移到另一個世界,要一步一步踩過去。這本書是這段路程中的一張廣告牌。看一看,不要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