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璧山綠意別樣濃

  • 發佈時間:2015-10-06 05:06:0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座綠意盎然的城市——到過重慶市璧山區的人都會由衷地給予這樣的評價。這座面積不過915平方公里的西部小城,近年來不僅摘得國家級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示範獎、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等多個“國字號”榮譽,而且經濟指標一路飄紅,GDP增速從重慶市“墊底”位置提升至全市第2位,財政收入從2009年的12.9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125.7億元。

  在全國不少城市面臨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兩難”抉擇的今天,璧山是如何做到“雙增雙贏”的?《經濟日報》記者來到這裡一探究竟。

  城市與自然共生——

  做活“綠”和“水”兩篇文章

  從重慶主城驅車往西,40分鐘到達璧山。時值盛夏,山城天氣愈來愈熱,但璧山璧南河兩岸卻綠意蔥蘢、涼風撲面,不少市民正手持魚竿悠閒地坐在綠樹下垂釣。

  眼前這條璧南河全長73公里,是璧山的“母親河”,也曾是璧山人的“傷心河”。回想往日場景,52歲居民嚴勇正直搖頭:“工業和生活污水傾瀉入河,河面漂滿垃圾和動物屍體,臭氣熏天,路過都要捏著鼻子跑,更別説釣魚了。”

  璧南河的污染引發了決策者對於城市發展如何遵循自然規律的反思,也喚醒了璧山上下在生態文明上的集體意識和集體行動。2010年,一場以璧南河整治為主要內容的生態修復行動拉開了璧山生態環境建設的序幕。

  按照“河外截污、河內清淤、外域調水、生態修復”的方法,璧山關停沿河500多家污染企業,出臺河段督導長、河段長制度,把幹部“趕”下河。當地群眾告訴記者,那段時間,璧南河68個河段上每天都能見到埋頭截污清淤的機關幹部。而今,璧南河水質早已從劣Ⅴ類改善為Ⅲ類。河水變清了,兩岸變綠了,老百姓高興了。

  璧山區委書記吳道藩在多個場合闡釋同一個觀點:以生態破壞為代價的發展不是成功的發展,犧牲老百姓幸福感換來的發展,老百姓是不歡迎的。在他看來,城市建設應當尊重自然、回歸自然,實現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

  構建城市綠地系統和水生態系統,是璧山擴大城市“肺”功能、促進城市與自然共生的兩大抓手。璧南河畔,佔地600多畝的觀音塘濕地公園已成為璧山人享受自然氣息的絕佳去處。能在如此寸土寸金的地段,“舍”出這麼大空間建設公園並免費開放,市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

  大手筆的綠色投入,在璧山這幾年發展中並不罕見。“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財政投入逐年增加。”璧山區區長章勇武告訴記者,僅2014年璧山在生態建設上的投入就接近15億元,約佔地方財政收入的10%。

  綠色成了小城鮮明的“底色”。有一組數據:璧山城區有大小綠地公園34個,市民步行15分鐘可到公園;城市園林綠化面積140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48%,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25平方米;城區有綠色植物種類2400多種。

  兩年前,璧山提出建設西部“水城”的構想,這讓很多幹部群眾感到疑惑:渝西地區水資源短缺盡人皆知,建“水城”水從何來?璧山從頂層設計著力,打出了一套“節水”與“活水”相結合的組合拳——變“逢溝填平”為“遇水架橋”,保護城市水系統;築壩建庫,集雨蓄水,每年新建2座以上水庫,形成“一河三湖九濕地”的水域格局;實施中水回用工程,日處理中水超過1萬噸,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如今,璧山已建成水庫91座,每人平均水域面積7.4平方米,每平方公里的水網長度達到4公里。

  産業與生態共贏——

  用底線思維破解發展兩難

  以傳統工業化路徑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從來都是一對矛盾。而今,不少城市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依然面臨同樣抉擇:招商引資,“撿到籃子裏的就是菜”,還是“不比發展狀態,但比環境生態”?

  2010年,璧山出人意料地把招商局給撤了,很多人不理解。“不是不需要招商,而是要用生態環境吸引‘健康’的投資。”吳道藩介紹説,招商局在2009年簽了100多個招商合同,動不動就要一兩千畝土地,動不動就是零地價,動不動就是污染企業。“這100多個合同意味著什麼呢?我打個比方:為引老闆進來,我把衣服褲子全脫了,赤身裸體了,老闆還不解恨,還要再割給他二兩肉。”

  記者了解到,過去5年是璧山大建設、大發展的關鍵時期,但是,面對沿海産業轉移和自身財政增長渴望,他們始終保持對生態的堅守,在重慶市率先出臺“環保負面清單”,堅決對高污染、高耗能企業説“不”。

  守住了生態底線,璧山工業“得”遠大於“舍”。面積30平方公里的璧山工業園是當地産業發展的核心載體。在這裡,聽不到機器轟鳴,到處樹木蔥蘢,“廠在林中,林在廠中”。璧山區副區長、園區管委會主任黃文傑告訴記者,2009年至今,園區已拒絕了100多億元的污染項目,換來的是100多個總投資額1000多億元的工業項目,其中不乏中聯重科、惠科電子等一批高端製造項目。如今,園區已入駐企業900多家,工業總産值在2013年就突破千億元。

  不僅嚴把招商關,璧山還以綠色化為導向,刷新産業結構版圖和增長方式,發展起裝備製造、電子資訊等綠色製造業和生態觀光農業。

  在位於璧山青杠街道的重慶顧地塑膠電器公司,記者見到了一款由該公司創新研發的“旋流靜音單立管排水系統”。公司總經辦主任張峰介紹説,該系統採用單立管敷設,內設12根螺旋狀加強筋,既節能環保,又可提升建築使用空間。産品面世以來,銷售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

  村裏的葡萄賣得比城裏還貴,憑啥?在大興鎮船形村的“啟晨生態農業園”裏,前來觀光休閒、體驗採摘樂趣的遊客絡繹不絕。“賣的是村裏的生態、風景,還有文化。”負責人張幫兵告訴記者,儘管價格比城裏貴,但高峰時一天能賣出2000斤。“鄉村環境改善和休閒農業的豐富,讓不少村民走上生態致富路。”

  重慶社科院産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吳安説,與同屬渝西片區的其他區縣相比,璧山的經濟總量雖不算最大,但其從生態優先的角度出發,卻讓産業與生態融合發展的實踐理念毫不遜色,而這也是璧山新一輪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文明與文化共融——

  生態自覺聚起發展新動力

  62歲的沈方清老人有個堅持了兩三年的習慣:每天早上,從住家附近的文風橋出發,沿著風景如畫的璧南河散散步,發現有河道護欄受損了或者哪有漂浮物了,他會立馬給璧山的環保部門打電話。“生態美化不容易,要珍惜。”在璧山,生態文明開始從政府的“施政自覺”走向全民參與的“生態自覺”。

  有人説,生態文明的詮釋更多是體現在城市的細微之處,細節越豐富,城市越溫暖。走在璧山街頭,細心的人會發現,城裏的建築外墻是一律的灰色和咖啡色系。“我們對城區建築色彩進行了嚴格限制,為的就是讓建築低調下去,讓城市回歸自然。”章勇武介紹説。

  類似的細節還有很多。比如沿道路退讓10至40米用於綠化,提高城市“綠視率”;城區架空電纜全部入地,拆除道路兩側圍墻透綠;在綠樹上人工搭建了500多個鳥窩,吸引鳥兒長駐……

  “除了生態文明理念的培育和宣傳,我們還加強藝術廣場、文化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現代生態文明與歷史文化融合。”璧山區委宣傳部長劉晉告訴記者,璧山建制至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擁有重慶現存唯一的古代儒教祠堂——文廟等一批歷史文化遺存。記者了解到,璧山正對區域內的文廟、祠堂、書院等古建築進行恢復性建設,城區內將形成60萬平方米的古建築群,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和諧共生。此外,他們還定期開設夢想課堂,設置四書五經講堂,邀請古文化專家開堂授課。

  古城綠意別樣濃。璧山區《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近期已經出臺,主題只有一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百姓共用生態福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