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證在手激活沉睡林地
- 發佈時間:2015-10-01 04:29:33 來源:浙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 祝梅
通訊員 鄢鳴 鄭燕穎
這些天,龍泉市上垟鎮種植大戶鄭自友正跟幾個工人在地頭上忙著採香榧。他身後的山頭上,長勢良好、大小不一的香榧樹密織成林。“去年我的香榧園頭一次採摘了500余斤青果,今年的採摘面積估計能達到300余畝,到明年,這個園子的産量就能有上千斤,再往後,那可真就是‘搖錢樹’了!”他説。
這樣的轉變,托的是林地流轉的福,更是林權改革機制創新結出的果實。2013年起,龍泉市作為全省首個林地經營權流轉證發放制度的試點,在林地流轉愈發成熟的基礎上,在全國率先探索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三權分置,讓曾經沉睡的森林資源再度激發出新活力。
在龍泉起步的林地改革,將為全省林農切切實實帶來增收新紅利。10月1日起,我省將正式實施《浙江省林地經營權流轉證發證管理辦法(試行)》,這意味著,符合條件的經營主體可獲得林地經營權流轉證,林地承包權仍由林農掌握,真正實現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三權分置,開啟了深化林權改革的新路徑。
“我們這裡的每片林地都能生金。”伴隨林地裏拔節生長的聲音,綠水青山織就金山銀山的遠景,已一步步化作現實。
先行先試
山林盛開致富花
在龍泉,鄭自友是頭一個拿到林地經營權流轉證的,也是第一個憑著這張經營權證獲得抵押貸款的人。
不同於林權證,林地經營權流轉證作為證明林地流轉關係和權益的有效憑證,可以讓林地流轉受讓方實現林權抵押、林木採伐和其他行政審批等事項的權益證明。對林農來説,這張經營權證不會損害到自己對林地的承包權;對林業經營者來説,有了這張證,原先必須聯繫農戶才能經營投資、採伐林地的被動局面也一去不復返了。
對此,鄭自友感受頗深。“以前,我們流轉林地都是私下簽訂協議,這家5畝、那家6畝,手上拿著上百份轉讓協議,心裏卻一點也不踏實。”他説,林業經營不比其他,不光前期投入大,經營回報週期往往也需要數年,經營者手頭沒有林權證,萬一林戶中途反悔,損失可不小。如果手拿林權證的農戶外出打工,一些需要採伐作業的山片也無法辦理手續,這些疑慮,往往讓經營者無法放開手腳。
打消他疑慮的,正是這張經營權證。在林地承包經營權人不變更的情形下,經營權證不僅讓鄭自友獨立享有了林地的經營權,還能以優惠利率進行貸款。去年,他一口氣流轉了200戶林農近2200畝的林地,以經營權證作抵押,從銀行貸款310萬元,將這筆資金投入了香榧基地的建設。
“經營權證,讓我流轉的這些林地真正地變成了活錢。”他説,用上這筆貸款,自己已經完成了1000余畝的香榧園建設,隨著香榧産量的逐年增長,香榧帶來的收益也將繼續富饒這方山林。
“再過一個月你來,油茶都要開花了,特別好看!”六年前,松陽人周飛在龍泉市查田鎮下圩村流轉了261畝林地種油茶。去年年底,他用經營權證貸款100多萬元,在市區邊建起山茶油加工廠。“有了林地的‘身份證’,我們這些經營者也算是吃了一顆定心丸。”在他看來,這本證為林業經營者注入了更多的積極性。
目前,龍泉市已發放《林地經營權流轉證》217本,面積4萬畝,累計發放流轉證抵押貸款188筆5828萬元。全省已累計流轉林地1586萬畝,實現流轉金額293億元,還有近3500萬畝的林地可以通過流轉被真正“喚醒”。
互惠互利
改革活力再激發
浙中腹地,浙江馬嶺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筱洪正盼著這張經營權證到手。早些年,朱筱洪跟很多浦江人一樣從事水晶行業,乘著生態建設的春風,2009年,他拿出自己前些年的積蓄,流轉林地建起香榧示範基地。
這條路並不好走。浦江縣每人平均林地面積不到3畝,以往,工商資本涉足林業發展,一次性支付每畝1000元就能獲得50年經營權,這之後的利益與林農無關,香榧投資動輒數十年,其後收益又能持續多年,這樣的矛盾,阻礙著浦江的林地流轉和林業的規模化經營。
要想引進工商資本投資林業經營,就必須兼顧林農的利益。2012年,浦江全面啟動林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創造性地提出“保底+分紅”的新模式,以林地為股權,林農做股東,進行收益分紅。以50年為期限測算,每畝林地的收益要比先前的一次性流轉增加近50倍。
2012年9月,在虞宅鄉橋頭村,全村97戶林農全部參股,建起當地第一家林地股份合作社,而朱筱洪的“馬嶺”通過公開投標,和林農成為利益共同體,村民們不光獲得了流轉收益,還留在朱筱洪的企業裏打工,曾經荒蕪的山林重復生機,改革的號角也愈發響亮。
經營權證的到來,將為朱筱洪進一步破解資金難題。“現在,我流轉的林地大概有4000畝,其中還有1600多畝是在‘四權合一’之後流轉的,沒有林權證,還不能貸款。”他説。這幾年,他陸續投資五千多萬元,其中兩千多萬元的貸款來自先前流轉的一些有林權證的林地,“明年,我就有1000多畝香榧要挂果了,等經營權證到手,我還想繼續往炒制乾果和製作精油的方向做一些業務拓展。”
目前,在橋頭村林地股份合作社的示範帶動下,浦江縣已組建22家林地股份合作社,入股農戶3000余戶,流轉林地1.9萬餘畝,吸引工商資本6億余元,成為全國成立林地股份合作社最多的縣。
眼下,浦江縣已著手發放林地經營權流轉證,這讓朱筱洪們更為振奮。而在先行先試的龍泉,林農的收益也切切實實發生了變化。據統計,龍泉市辦理經營權證的林農要比沒有辦理的林農的流轉收益高出20%左右。
“這份收益上的變化,實際上正是林業生産經營方式上的變化帶來的。”龍泉市林業局林權管理中心主任童紅衛説。
創新結合
“綠色銀行”新風景
在我省林權改革縱深發展的路徑探索中,金融服務和林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創新和培育,為“綠色銀行”的生機活力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有了合作社,山林、土地、房屋等證件都能做抵押物,貸款利率也有很大優惠。我這10萬元,一年節省利息4000多元,可以讓家裏多種2000多袋香菇,算起來又增收了萬把塊錢。”龍泉市上垟鎮花橋村村民馬上德是快速貸款的首批“嘗鮮”者之一,一年之後,他再次回憶起這個場景,還是覺得好像做夢一樣。
去年3月26日,花橋村村民共同出資60萬元,組建起全國首個村級擔保合作社——惠農擔保合作社,合作社在林農和金融機構間搭起流轉平臺,不但降低農戶融資成本,簡化了信貸手續,還有效破解林農與金融機構資訊不對稱、林權抵押貸款處置變現難等瓶頸。
一年有餘,合作社已為83戶林農解決生産經營資金1239萬元。如今,花橋村的荒山荒田上種起近300畝的雷竹筍、香榧和100多畝的中藥材,村民們怎麼也沒想到,離市區40多公里的這些綠水青山,只用“看”,就能實現比“砍”多出好幾倍的收益。
截至目前,龍泉市已相繼建立11個村級擔保合作社,累計林權反擔保貸款390筆、金額5560.5萬元。今年7月,新出臺的《龍泉市村級惠農擔保合作社管理辦法(試行)》又對業務管理及監管進行規範,並制定激勵政策,以期進一步促進林權抵押貸款的良性發展。
“我的‘綠色銀行’,短期效益靠林下經濟,長期效益要靠休閒遊。”2010年,石俊偉在浦江縣石宅村流轉1500畝火燒過的荒山,陸續種植1.5萬株香榧,並套種櫻花、紫薇等觀賞花木和200余畝的紅心獼猴桃、三葉青中藥,他告訴記者,自己已初步完成林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今年5月,石俊偉的雲榧谷家庭林場成為浦江縣首家省級示範性家庭林場。家庭林場的規模介於散戶和工商資本大規模流轉間,通常以血緣為紐帶,以親戚或家庭成員為投資主體。這樣的經營,對“空心村”的林地經營影響顯著。在他的帶動下,周邊幾個村也有人返鄉發展生態産業,今年上半年就多出3家註冊的家庭林場。
“你走上來的這條900多米的小路,將來會種上花草,門前那片田,也會為我的遊客提供天然農産品。再往裏的那個小山灣,風光淳樸,最適合遊客搭帳篷。”未來,他打算把這裡打造為以戶外野營為主的森林旅遊地,讓家庭林場也走上融合産業的多元化經營路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