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林位夫:讓農業技術“傻瓜化”

  • 發佈時間:2015-09-29 03:31:3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提到科學家,很多人馬上會與高精尖的技術聯想在一起。可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有這樣一位科學家,常因其成果被一些評委認為科技含量太低、不足以參加評獎,與科技大獎一次次失之交臂。

  然而,他的成果“圍洞法抗旱定植”“籽苗芽接育苗”等,卻是膠農們再熟悉不過的科學技術。這些橡膠種植技術看似簡單,卻因其實用且經濟效益明顯,被膠農廣泛採納。這位科學家——林位夫,也因此為廣大膠農所熟知。

  農民把他當作親兄弟

  林位夫是一名普通的研究員。從原華南熱帶農業大學畢業後,他留在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所,從事橡膠種植技術的研究。目前,他取得了橡膠苗“圍洞法抗旱定植技術”、護芽器等12件專利,主筆起草了多項關於橡膠育苗和栽培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出版著作《橡膠樹農學辭典》。其中,他發明的“圍洞法抗旱定植技術”,在早春旱期能大幅降低勞動強度並提高苗木定植成活率;“籽苗芽接育苗技術”,能大幅提高育苗效率,改善苗木品質和增強植株抗風抗旱力。

  當談到未能斬獲科技大獎時,林位夫説他並不後悔,因為他給農民帶來了實用易學的技術。儘管沒評到獎,他依然滿懷熱情,一幹就是28年。

  1991年,林位夫率領科技扶貧小組,前往海南樂東縣永明鄉佳西村、抱邱村等地開展技術推廣。他到地裏挨家挨戶指導,積極與膠農溝通,説明種植密度、開墾品質和苗木品質等的重要性,手把手地教授相關技術。十多年後,林位夫回訪這些鄉村,考察扶貧效果。一聽説林位夫來了,村裏每家每戶的膠農主動出來迎接,紛紛拿出自己家最好的山蘭酒——新釀出來的“頭酒”,像親兄弟一樣熱情招待。事實證明,採用林位夫推薦的規範化橡膠栽培技術,大大提高了産量,給膠農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回憶起這些往事,林位夫臉上帶著暖心的笑容。

  創新源自“地頭靈感”

  林位夫最初深入農村推廣技術時,常被問到“有沒有既省工、又省錢的技術”?面對農民熱忱的目光,他常無言以對,併為拿不出更多農民急需的技術而著急和自責。

  在經歷幾次尷尬後,林位夫明白了,農民需要的是簡單易學的“傻瓜化”技術。於是,為了創新研究,他三天兩頭往田間地頭跑,有時甚至就住到了村裏,與村民同吃同勞動。正是長年和農民一起摸爬滾打,林位夫迸發出科技創新的火花。

  楊傳富當時是儋州市美萬新村的橡膠種植輔導員,他回憶:“林教授不僅幫我們換了良種苗,還提出果、膠套種。我們一起去澄邁找江橙種苗,去海口找荔枝種苗。多虧了他,解決了美萬新村膠苗種下後青黃不接的難題。”

  雲南通常在夏季種植橡膠苗。到了種植季節,全家老少都出動背橡膠苗。一株橡膠袋苗重達10斤。炎炎烈日下,人們背著膠苗走山路十分辛苦。於是林位夫研究如何減輕苗木重量,最終發明瞭“小筒苗育苗技術”,培育出品質很輕的小筒苗,提高了種植效率。林位夫的學生王軍向記者介紹,這個技術一經推出就受到重視,雲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主動聯繫林位夫,要求學習推廣。

  積勞成疾卻無怨無悔

  妻子譚海燕回憶,林位夫因常年加班,積勞成疾。特別是在白馬井做課題研究時,連續4個月,每天上班至少15個小時,導致身體出現食物過敏。經常過敏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困擾——食譜越來越窄,肉類只能吃豬肉,炒菜只能放油鹽,連海鮮醬油都不能吃,出國只能啃麵包。然而,林位夫並沒有因此退縮,年近退休的他,依舊頻繁出現在辦公室與試驗地之間,依舊因做實驗忘記回家吃飯。

  現在,林位夫正在推廣新成果——膠園全週期間作模式,可間作瓜果、蔬菜等農作物,這是一種農林複合種植模式,不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還能大大增加農民收入。

  西雙版納植物園生態膠園項目的負責人董博士説:“這個模式不用農民來承擔生態功能,而且在未來用地緊張的形勢下,可以讓空閒地起到戰略儲備地的作用。”

  針對膠價下跌,膠工嚴重短缺,林位夫還在琢磨研究割膠機器人的點子,以及培育超高産橡膠砧木的設想。在他的身上,創意的火花在不停地迸發,思維並未隨年齡一同老化,反而越磨礪越發光。(光明網)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