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勇於創新的“技能大師”

  • 發佈時間:2015-09-24 05:28:0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榮譽牌匾和獎盃擺滿了房間,書櫃中放著厚厚一摞專利技術證書,這些物品濃縮了山西潞安礦業集團余吾煤業有限公司綜採維修電工王岐林30多年的努力。這其中的很多榮譽稱號,王岐林都記不清了,但是説起機電設備來,他卻如數家珍。30多年彈指一揮間,他從一名普通的井下電工成長為全國煤炭行業高技能人才中的領軍人物,多項創新為企業實現了集約高效生産。一路走來,他憑藉勤學苦練的幹勁和勇於創新的激情,一步一個腳印,在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同時,也在改變著這個行業。

  “望、聞、聽、摸”的“技術大拿”

  “他是煤礦行業裏的‘技術大拿’,幾乎沒有他修不好的機器和攻克不了的礦井安全生産難題。”幾乎所有認識王岐林的人都這樣評價。在余吾煤業有限公司見到王岐林時,他剛從井下上來,50多歲、個頭不高、圓臉短髮,亮亮的眼睛散發著激情和朝氣,深深的皺紋顯示出滄桑與疲憊,不善言辭,走路不緊不慢,這是王岐林給記者的第一印象。走進以他命名的技能大師工作室,除了滿滿噹噹擺放著的獎盃獎牌,就是密密麻麻排在一起的專業書籍。“要想不被機器故障難住,沒有其他訣竅,就得多看書多學習多動手。”王岐林説。提到“技術大拿”,王岐林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這都是別人隨口這麼叫的,其實我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對於“幾乎沒有處理不了的機電故障”,王岐林説:“其實也簡單,跟中醫理論差不多,總結起來就是‘望、聞、聽、摸’4個字。機電故障最難的就是搜尋原因,原因找到了就好解決了。機器出了故障,先看外觀,再聞一下有無灼燒過的味道,然後聽一聽機器運轉的聲音,最後用手摸一下各部位外表溫度,通過這4個方法,基本上就能‘診斷’出機器故障。”

  “‘四字診斷法’説起來簡單,但要用起來,沒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大量實踐經驗的積累根本不行。”説起王岐林,他的大徒弟姚紅斌滿臉崇敬。姚紅斌1995年6月參加工作,上班第一天就跟著王岐林當徒弟,他起初對這個“小個子”師傅並不在意,“但上班沒多久,王師傅就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一次,一台綜採運輸機的控制系統出了問題,很多技術人員找不到毛病在哪,生産只好停了下來。就在大家急得團團轉的時候,王岐林趕到現場,就用眼睛那麼一看,鼻子那麼一聞,耳朵那麼一聽,手掌那麼一摸,不到幾分鐘就查到了原因,很快就恢復了生産。“就像醫生藥到病除一樣。”這件事對姚紅斌的觸動很大,增強了他學機電技術的興趣,“下決心要把它拿下來”。在王岐林手把手地指導下,現在,姚紅斌已經是余吾煤礦綜採一隊的副隊長,也成了隊裏的“技術大拿”,生産中遇到的各類機電設備問題都難不住他。

  小勝靠智,大勝靠德。王岐林的人生軌跡不僅展現了他的聰明才智,更彰顯了他高尚的職業素養。有一次,王岐林接到調度室電話,電話那邊焦急地説,北翼主皮帶運輸機饋電,送不上電,影響了北翼採區的安全生産。王岐林聽後馬上下井,到現場後,跟班電工對他説:“奇怪了,顯示是漏電故障,可停電後,搖測絕緣正常,但送電時,有時能送上,有時送不上。”

  王岐林仔細觀察故障現象和送電的過程,在停電的狀態下把開關打開,細心的他馬上發現隔離開關手把有些鬆動,而開關芯沒有固定牢,正是這一原因,使操作隔離手把時,隔離開關上的電源線觸到開關芯造成漏電。故障原因發現了,解決也非常順利。還有一次,剛跟完早上8點班的他,下午5點剛上井,結果晚上南翼主皮帶開關發生事故。他得知後,馬上又重返井下,仔細搜尋故障原因,認真著手處理,直到主皮帶恢復正常。升井後,已是次日淩晨近2點鐘。這樣的工作狀態,對他來説是家常便飯。用自身技藝和勤奮為礦山作貢獻,他感覺非常踏實、坦然。

  一本翻爛的德文字典

  “有時他人都不用到現場,只要打電話諮詢他就能排除故障。”在很多人眼裏,搜尋機器故障對於現在的王岐林來説只是小菜一碟,很多時候只用短短幾分鐘。這看似簡單的幾分鐘,對於只有中專學歷的王岐林來説,意味著他在平時要付出比別人多好幾倍的努力。

  王岐林經常隨身帶著一本德文字典,幾年下來,這本字典已經快被他翻爛了。“這是來余吾煤礦後特地去書店買的。”2007年,余吾煤礦正式建成投産,在煤礦機電系統已是名人的王岐林被余吾煤礦“挖”了過來,擔任機電科試驗室負責人。余吾煤礦從德國和美國引進了很多機械設備,為看懂德文説明書、了解設備原理,沒有任何德語基礎的王岐林硬是靠著一本德文字典,把德文説明書和相關的專業詞彙弄懂背熟,不但摸清了設備的“脾性”,熟練掌握了使用方法,還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改造,提升了設備的工作效率。

  從事機電這一行業,王岐林起初沒有太多想法,“沒想要獲什麼獎,得什麼榮譽,就是對機電這一行感興趣,於是買了書來看,跟老師傅學,就這麼一步步走了過來”。30多年間,對王岐林來説,就是一個學習、實踐、再學習的過程。

  1981年,王岐林高中畢業後到潞安礦務局漳村煤礦當了一名採煤工。上班第二年發生了一件事,他至今還記憶猶新。當時,他正在上班,採煤運輸機突然發生一起小故障,全班竟然沒有一個人會修,導致一個班都不能生産。

  這次機電事故對王歧林觸動很大,直接影響了他的職業生涯。“要想當好一名煤礦工人,沒有過硬的機電技術是不行的。”為掌握機電維修技術,他把業餘時間都利用起來,一下班就泡在閱覽室看書、查資料。看不明白井下設備電路圖,他就到檢修工房對照實物觀察,把設備的零部件拆了裝、裝了拆,直到弄明白電路的基本原理才罷休。“勤學、勤問、勤幹”,想起當年剛學機電的時候,王岐林感觸很深,“那時候學機電工很不容易,現成的資料很少,大多時候只能跟老師傅學,遇到一些特殊的原理和符號,老師傅也不懂,沒辦法,只能到處去找書、查資料,然後再實踐操作,就這樣不斷摸索著走了過來”。

  1985年考上潞安職工大學機電專業中專班,對王岐林來説是職業生涯的一個轉折。畢業後,王岐林由採煤工變成王莊煤礦的一名電工。工作不久,他就顯示出過硬的技術功底,在王莊煤礦首屆技術比武中獲得冠軍,當上了隊裏的技術員。1999年,他又調到了礦上的重要科室——被稱為“把好煤礦設備下井前最後一道關”的機電科試驗組。在此後的工作中,王岐林通過自己的勤學苦幹,由一名普通的電工逐漸成長為機電專家。

  3秒鐘帶來的經濟價值

  站在余吾煤礦主提升機塔下,仰天而望,174米高的塔架雄偉聳立,兩個龐大的裝煤箕鬥不斷地升降,每個箕鬥一次可裝載25噸原煤。余吾煤礦年産1000萬噸的原煤就通過這個塔架從540米深的井下提升運送到地面。這套設備系統是從德國西門子公司進口的,當時曾是全國煤炭系統最先進的設備。

  塔架下曾發生一件至今還讓大家津津樂道的事情,就是王岐林對這套德國設備的改造提升。2007年底,王岐林檢修這套提升設備時發現了一個問題:兩個裝煤的箕鬥是平推運作,在提升過程中容易磨損,損壞後需用外匯購置新零部件更換,還會影響生産。王岐林研究發現,如果改造成擺動式運作就可解決磨損問題。但是,這卻遭到了德國技術人員的否定,擔心改造後會影響設備的性能和壽命。王岐林經過與德國技術人員的耐心溝通,對設備進行了改造,改造後不但延長了設備的壽命,還將每個迴圈週期由86秒降至83秒。短短的3秒鐘時間看似不起眼,但是如果每個迴圈節約3秒鐘,一天下來就可以多運出1000噸煤,一年可以多運出30多萬噸煤,相當於一座小型煤礦的年産量。

  30多年來,王岐林在煤炭生産第一線關鍵崗位解決疑難問題、創新實用技術500余項,先後主持或參與完成創新發明60多項,其中20多項在全國多家煤炭集團和生産企業被廣泛推廣應用,極大地推進了煤炭企業的集約高效化生産。他獲得了數不清的頭銜——“全國技術能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全國煤炭系統勞動模範”、“山西省勞動模範”等,享受山西省政府津貼和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去年年底,第十二屆中華技能大獎公佈,王岐林是山西省惟一一位獲獎者。

  一個人時,他提升自我;一個團隊時,他帶動全員。2010年,“王岐林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並成為企業培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孵化站”。他帶領的以首席技師、高級技師、技師為核心,以初、中、高三級技術人才階梯為基礎的技能大師工作室,“缺什麼補什麼”,累計培養出高技能人才5000多名,技師、高級技師800多名。膠帶運輸機急停裝置、油箱觀察窗、皮帶機尾調整裝置、乳化液泵柱塞潤滑裝置……11項實用型專利、9篇刊登在國家級刊物的學術論文、數不清的創新成果,這是“王岐林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以來取得的纍纍碩果。這一個個專業術語對普通人來説顯得過於生疏,但是給生産企業帶來的卻是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王岐林指著身邊的幾個20多歲的年輕人介紹説,他叫李琨,他叫張國維,都是大學畢業後進礦工作的,是我徒弟的徒弟,現在給我當助手,勤學愛思考有能力,這是我們企業的未來和希望。他説,“培養更多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創新型高技能人才,是我們這個技能大師工作室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