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經濟穩步七時代

  • 發佈時間:2015-09-28 16:29:36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安蓓 王希  責任編輯:羅伯特

  距離三季度經濟數據發佈還有近一個月時間,但海內外對中國經濟的關注熱度已經開始上升——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有沒有水分?是否會出現“硬著陸”?全年7%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能否實現?中長期能否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針對這些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李樸民作了解答。他就當前經濟形勢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下半年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全年經濟增速有望保持在7%左右。

  全年主要預期目標當可實現

  “綜合分析研判,下半年我國經濟將繼續運作在合理區間,整體平穩的態勢不會改變,全年經濟增速有望保持在7%左右。在經濟增長總體平穩、市場供需狀況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就業崗位將持續增加,物價總水準溫和上漲,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可以實現。”李樸民説。

  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速有所下降,從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逐步回落到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平臺,經濟進入新常態。

  經濟增速放緩的背後,是中國經濟發展內在條件和外部環境正在經歷的深刻變化。但不可忽略的是,在中國經濟規模超過10萬億美元後,7%左右的經濟增速中,每一個百分點都意味著巨大的增量。

  最新數據顯示,8月份中國房地産投資增速比前7個月進一步回落,1至8月製造業投資增速也繼續放緩。但與此同時,當月工業增長略高於7月,基礎設施投資增速高於前7個月,房地産市場出現回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分析説,從8月份經濟數據看,中國經濟仍處於“築底”過程中,形勢依然嚴峻複雜,但企穩態勢已經出現。尤其是轉型較快的東部等地區,增速已經企穩。高新技術産業與消費領域也出現較快的增長勢頭。

  李樸民説,從需求面看,未來幾個月消費處於旺季,在一系列促投資政策持續加力下投資增長有望緩中趨穩,內需將繼續發揮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作用。從供給端看,農業生産形勢穩定,全年糧食有望再獲豐收;服務業總體將保持較快增長;工業結構調整陣痛還在持續,但預計工業運作將保持穩定。“經濟運作的積極因素正在不斷增強,經濟運作正在波動中回穩。”發展改革委經濟運作調節局局長李仰哲説,預計後幾個月,隨著地方政府債務置換、降準降息、房地産調控等政策措施效果進一步釋放,支撐經濟增長的有利因素和內生動力將不斷增強,經濟運作有望保持平穩增長,實現全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

  上半年7%的經濟增速從何而來

  上半年7%的經濟增速數據發佈後,由於超出部分國際機構和一些專家的預測,引發了對中國統計數據真實性的所謂“懷疑”。

  分析人士指出,一些研究機構從用電量、運輸量等實物指數的增長速度推斷中國經濟增速遠低於7%,卻忽視了這些指數增速放緩背後中國經濟結構的重大變化。

  今年上半年,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已高達49.5%,比2007年提高了6.6個百分點,而服務業每單位增加值耗電量僅相當於工業的15%,其比重的大幅上升必將改變用電量、運輸量等實物指標與經濟增長的彈性關係。

  此外,當前中國經濟中新的增長點加快培育成長,醫藥製造、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等高新技術産業在工業中佔比大幅提高,這些行業普遍具有低能耗、高附加值等特徵。截至今年8月,中國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速已經連續9個月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個百分點以上。

  “上半年核算數據客觀反映了我國當前經濟增長。”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撰文表示。

  今年上半年,佔我國GDP比重近90%的工業和服務業止跌回穩,工業增速與一季度基本持平,服務業增速較一季度提高0.5個百分點,供給面回穩推動總體經濟止跌回穩。從需求面看,上半年實際消費增長保持穩定,投資和出口也在二季度出現了回穩跡象。

  值得注意的是,佔全國GDP比重大、轉型早的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區,上半年經濟增長快於全國水準,GDP排名前五位的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的經濟增速二季度均快於一季度。而就業增長良好,居民收入增長較快等民生指標的穩定和改善也為上半年經濟數據提供了支撐。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際社會也要認識和適應這種變化,不能總希望中國經濟始終保持高速增長。”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牛犁説,同時還要看到中國仍然是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之一,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中長期平穩健康發展可期

  中國歐盟商會9月初發佈的一份調查報告稱,儘管中國的商業環境有挑戰,但依然為包括小企業在內的歐洲公司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這艘經濟巨輪前行方向是否正確?動力是否充沛?來自歐洲的企業家們顯然已經作出了判斷。

  在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不及預期的大背景下,各國經濟面臨著不同的困難,深度融入全球産業鏈、價值鏈的中國經濟不能例外。

  儘管如此,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具有巨大潛力、韌性和迴旋餘地,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將釋放出強勁的國內市場需求。

  就在兩天前,西起吉林市、東至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琿春市的吉圖琿高鐵正式運營,有望成為帶動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的“新引擎”。

  這個總投資400多億元的高鐵項目是中國巨大內需市場的一個縮影。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説,中國區域發展呈階梯型,每人平均GDP最高的省份跟每人平均GDP最低的省份相差4~5倍。隨著高鐵、公路、資訊等基礎設施向中西部等區域延伸,區域間要素流動會更便捷,有望形成一批新的增長極和增長帶。

  中國正在推進的結構性改革正源源不斷地釋放活力和動力。今年以來,一大批帶有頂層設計性質的綜合性改革方案相繼出臺,行政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財政金融改革等領域陸續推出重大改革舉措,將持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

  中國政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援創業創新發展。決策層近日部署建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得到重視。“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引擎已初見端倪,新動力正進一步集聚。新産業、新模式、新業態目前雖尚不足以抵消傳統産業的下降,但代表了發展的方向。”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副部長王軍説。

  更重要的是,在轉型升級過程中,中國政府應對各種複雜局面、有效管控風險的能力正不斷提高。“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有條件、有基礎、有能力實現平穩健康發展。”李樸民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