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天邊飄過故鄉的雲

  • 發佈時間:2015-09-28 07:29:45  來源:甘肅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韓綱

  柴生芳仔細讀過的書,艱辛走過的路,認真做過的事,潛藏在內心和記憶深處,漸漸勾畫出他的改變與成長。從貧寒出身到負笈燕園,從西北考古到東渡求學,從省委轉型到紮根基層,他的理想、信念、意志越過汗水越過艱辛,總在不為人知處默默拓展奮力延伸……

  一、苦澀年華(1969年7月至1986年8月)

  清人李良棟筆下“深谷峻坡山無峰,萬頃千疇出橫空”的天下黃土第一原——董志垣,以其特有的蒼涼質樸與深沉厚重,哺育出無數優秀兒女。1969年7月3日,甘肅省慶陽市寧縣南義鄉北莊村一個貧寒農家,6個兒子中的老五柴生芳出生了。

  日子過得格外沉重,父母將費盡週折借來的養牛養羊款,挪作孩子們的學費。上小學時,柴生芳背著母親用花布縫製的掉在屁股下的大書包,裝著翻沒了棱角的書本,風雨無阻往返于3里外的村學。夏天他穿著分不清顏色的背心,脖上流下一道道汗水,笑臉憨憨的;冬天他穿著磨沒了後跟的布鞋,雙手插進掉棉花的袖筒,小臉凍得通紅。

  人生莫懼少年貧。雖然無法抗爭生存的條件,但他從不降低學習的標準。偶爾起床遲了,會嫌父母沒有盡責,抓起書包就往學校跑;放學了就幫家裏割草喂豬、拉土墊圈、深溝抬水,手勤腳快從不偷懶;晚上趁父母睡著,偷偷點煤油燈看書。那時煤油限量供應少得可憐,他不知挨了多少罵,抹了多少淚。

  高中時學校離家30多裏,他每週步行來回一趟,在曲折山路上艱難跋涉。一週要上6天課,家裏就烙6個大黑面鍋盔,再捎點鹹菜當伙食。把饃饃用開水一泡就是一頓飯,夏天有點餿了也不例外。(轉3版)

  (接1版)

  1986年高考,柴生芳以優異成績勇奪慶陽市文科狀元,成為寧縣屈指可數被北大考古係錄取的天之驕子,但他來不及高興,就拉著架子車到縣城賣西瓜湊學費。離開生養哺育了17年的董志垣時,他深吸一口浸入到骨髓的泥土芳香,深情凝望見證過滄桑的老屋場院,充滿了感傷眷戀,倍覺故土難離啊!

  二、負笈燕園(1986年9月至1990年7月)

  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中心和五四運動策源地,北大精神與國家命運交融,積澱了深厚底色;北大人時代波瀾中默默擔當的身影和濃郁深沉的家國情懷,讓燕園求學的柴生芳深受感染。“紅樓飛雪,一時英傑,先哲曾書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這首眾口相傳的《燕園情》,唱出了北大人的追求,也把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思想自由、相容並包的胸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深深植入柴生芳腦中,讓他一開始就扣好人生扣子,明確規劃未來,在反省自我、思考人生中,埋下了立德、立功、立言的種子,形成內不欺己、外不欺人的至誠品質。

  考古學雖是冷門專業,但頂級大師的熱切期許,精英同學的意氣風發,以天下為己任的青雲之志,像交相輝映的精神燈塔,自然激起柴生芳的真心嚮往。漫步在柔波盪漾的未名湖畔,佇立在雄健挺拔的博雅塔下,他晝夜攻讀手不釋卷,惜時如金廣聞博記,思考提出清朗悠深、貫通古今的考古內涵,躬身踐行科學探索、艱苦奮鬥、敬業奉獻、理性思考的專業精神,築起守望一生的心靈家園。他積極參加各類學生社團,從事多種志願服務,自覺將風華人生匯入滾滾向前的時代洪流。

  不作異鄉人,不知故土親。遠離父母追逐夢想,他有時忍不住想家,父母怕他沒飯吃沒錢花,糶糧食賣雞蛋想著法子尋錢,柴生芳心裏酸澀嘴卻逞強,説獎學金多得花不完。他告訴家人:北大是個全新世界,一瞬間照亮了我。

  三、曠野考古(1990年7月至1997年5月)

  “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樂園雖好,非久留之地。歸去來兮”。1990年7月北大畢業後,柴生芳循著華羅庚的名言,義無反顧地“歸去來兮”,進入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簡單的行囊尚未安頓好,懸泉置遺址的搶救性發掘已經開始,他于9月下旬趕赴工地。

  懸泉置遺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北約64公里的戈壁灘,面積2萬多平方米,是漢晉時期驛站遺址,列入了“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站在“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的“世界風庫”工作現場,感受“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寂寥沉悶,吞飲“甜水井”那地方有名無實的苦鹹水,強咽榨菜掛麵摻黃沙的考古招牌飯“敦煌黃面”,擠住廢棄路邊跑風漏雨的道班房,柴生芳成為大漠荒原中的考古先鋒。

  發掘從1990年冬寒開始。由於泥土裏水分少、草木灰含量高,探方內發掘拋出的灰屑細土,不是四散瀰漫鋪天蓋地,就是團團打轉黑龍狂舞。柴生芳罩布帽子戴太陽鏡繞花圍巾穿舊棉衣捂嚴實後,淹沒在四五十號民工群裏挖土抬土,閒時靠在一起喝茶聊天,大家見他吃苦耐勞友善豁達,比自己更像民工,不由紛紛向他看齊,幹得更快更歡了。進入發掘後期,柴生芳每天一蹲幾個小時,一邊小心翼翼清理灰屑細土,一邊專心致志修理探方四壁,大到一塊土坯、小到幾顆骨珠無一疏漏,他負責整理的三個探方均為工地樣板。柴生芳還頂著戈壁灘嚴寒酷暑,堅守遺址完成看護任務,閒余又清理了上年灰堆,親手揀出兩千多年前的“元致子方”帛書。

  懸泉置出土的主要是漢簡文書,柴生芳時時跟領導同事請教,不懂的記在筆電上琢磨領悟,養成了每天記工作日誌的習慣。進行室內考釋時他已能獨立工作,對每天出土的漢簡記錄編號、制卡識讀直到深夜,做到了當日事當日畢。發掘資料整理成冊後,各項要件完備無缺,柴生芳清秀剛勁的釋讀簽名歷歷在目。

  作為唯一全程參與發掘釋簡的考古先鋒,柴生芳陪著古人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風餐露宿,挺過了風霜雪雨的兩年多,悄然經歷了“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空乏身”的考驗。他從中外名人溯源汲取養料,以古今大家為鏡檢身省過,不因困境失衡,不因窘促失態,讀書做研究,練字寫文章,以不爭之勢超越,以無為之姿向前,堅信是花總會開放,此木終將生芳。後來他還參與了酒泉西溝魏晉壁畫墓、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大墓、敦煌佛爺廟灣晉唐墓葬群等遺址的發掘,展現出“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人無古賢”的樂天達觀,在甘肅考古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四、留學日本(1997年5月至2002年9月)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受同學同事影響,柴生芳一直想出國留學。

  1996年5月,經人引薦他認識了來甘訪問的日本神戶大學文學部教授、著名敦煌學家百橋明穗先生。一面之緣後的機遇,要靠態度和努力去爭取。當年9月,百橋明穗先生到西安訪問,柴生芳專程前往表明心跡,得到願收弟子的答覆後,他辦妥相關手續東渡扶桑自費留學。

  1997年5月7日,日本神戶港。柴生芳提著兩個大箱子,一個裝榨菜、豆瓣醬、速食麵等食物,一個裝鞋、毛衣、鋪蓋等用品,受到海關工作人員嚴格盤查。周圍熙熙攘攘,他卻孤立無援,不由默誦起汪國真的《熱愛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只要熱愛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剛去時手頭拮據買不起飯,柴生芳就精打細算烙餅炒菜。他每天練日語打電話找工作,一刻也不敢閒著,先後做過搬家工、洗碗工、清潔工、漢語教師、超市收銀員、漢學教授助手、兼職講師、研究助手等,嘗盡了四處奔波、衣食不定,人前流汗、人後流淚的打工滋味。略為寬慰的是,各項開支後他還能補貼一點家用!

  柴生芳落腳的“窩”先後有3個。頭一年住神戶大學國際會館,第二年住大阪尼崎市大學生公寓,第三年起住神戶市兵庫留學生會館,這裡中國留學生較多,但常被管理人員輕視。一聽日本人説“中國人”,大家就豎起耳朵提高警惕,把維護人格與國格當做頭等大事。一次管理人員説“中國人臟”,柴生芳氣衝衝上前警告,“誰臟就誰臟,不準説中國人臟!”直到會館副館長出面道歉。

  當日本右翼分子否認南京大屠殺的醜劇上演時,柴生芳等人到神戶警察局申請後,在滂沱大雨中集會抗議,中國留學生的壯觀傘陣,儼然捍衛主權的神聖盾牌,形成堅不可摧的震懾氣勢。他們還站在川流不息的神戶街頭,為長江洪澇災區和台灣地震災區捐款。緣于濃烈愛國熱情和傑出組織才能,柴生芳被推選為神戶地區中國留學生學友會會長和華僑總會理事。他熱心奔走積極策劃,成功組織了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神戶節”的盛裝遊行、學友會“快樂星期天”和“向甘肅獻一棵樹”等活動,激發出廣大留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拼搏鬥志。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柴生芳從日本國立神戶大學文學部的預科生做起,接連獲得藝術史學碩士和文化結構學博士學位。在日本讀博士,一般需3到7年,可柴生芳只用了2年半,導師百橋明穗先生自豪地説,這在神戶大學乃至全日本都是少見的!

  回國聯繫工作時,中國駐大阪總領事館專門為柴生芳寫了一封真摯感人的推薦信,對他在日本的表現高度讚揚。面對海內外各種就職機會,柴生芳“寧要家鄉一抔土,不戀他鄉萬兩金”,他仿佛看到天邊飄過故鄉的雲,雲端的鄉親們揮手召喚——歸來吧!

  五、轉型省委(2002年10月至2006年4月)

  輕輕的我來了。2002年10月,33歲的柴生芳作為高層次人才進入甘肅省委辦公廳調研處。黨政機關的工作對他是全新領域,為儘快適應角色轉換,他的應對之道是“我心向學”——向領導、向同事、向書本、向實踐學習,得空就趴在辦公桌上用黑皮筆電摘抄寫記,熟悉各種時政要聞和領導講話精神。他的辦公桌和窗臺邊或躺或立堆滿了書,文件櫃碼滿了各式資料夾,裏面材料上用紅藍黑筆勾圈標注,記滿心得感悟。

  調研處是個“煉丹爐”,主要職責是為省委有關領導和廳領導起草各種文稿。起草任務十分繁重,內容涉及方方面面,交稿時間催得很緊,通宵達旦幾成常態。半夜裏人困馬乏時,其他人溜到院子裏散步聊天,柴生芳仍在煙霧繚繞中冥思苦想修改完善。收工時東方泛出魚肚白,他就搭著黑呢子大衣躺臥長沙發小睡,搶不到沙發就腦袋靠住椅背很快奏響“睡眠曲”。大家休息片刻後,就一齊到省委附近吃碗熱騰騰的羊肉泡或香噴噴的牛肉麵再回來修改文稿。

  柴生芳工作熱情很高,加班隨叫隨到,常常不請自到。每逢週末節假,他還心靜如水地待在辦公室閱讀鑽研,像一個高速旋轉的陀螺停不下來。在國慶與元旦相握的十天假日,他與處裏幾人還馬不停蹄連續奮戰完成一個調研課題和一份緊急報告。由於表現出色,2003年他被評為省委辦公廳優秀工作者,2004年6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産黨,在“煉丹爐”裏由“大海龜”涅槃為“火鳳凰”。

  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是柴生芳的工作信條。無論什麼崗位、幹什麼事,他都竭盡全力去做,認認真真去幹。在配合廳領導完成省委有關領導文稿起草任務中,柴生芳主要做蒐集材料、電腦打字、跑腿打雜等服務工作,事務枯燥乏善可陳,他卻幹得津津有味。廳領導煩躁時訓斥幾句甚至責罵一通,他都坦然面對無怨無悔,説那是對自己的愛護,眉梢眼角充滿了自豪。他“頭腦發達,四肢更發達”,大手寬厚有力,身體健壯如牛,從來不叫苦、特別能吃苦,完全適應長期熬夜加班的節奏,同事稱他是“用身體寫作”,他捂著肚子笑彎了腰。

  在調研處工作的三年半裏,他發奮圖強知難而進,努力吃透中央精神和省情,深刻把握和領會領導意圖,對改革發展穩定各方面問題有了深入了解,共參與完成各類文稿百餘篇,並參加了《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研究報告》等專題的調查研究和報告撰寫,為後來去基層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人生需要積累。竹子用了4年時間,只長了3釐米;從第5年開始,以每天30釐米的速度瘋狂生長,僅用6周就長到15米。其實前面的4年,竹子將根紮在土壤裏延伸了數百平方米。柴生芳求學入職的艱辛歷程,就像竹子紮根破土待出!

  隴原發展沉甸甸嵌在心頭,在這片熱土打拼進取,不是做給人看,只為不枉此生。2006年4月,柴生芳主動向組織請纓後,將長長背影留在省委辦公廳,將匆匆腳步融入定西黃土地……

  (作者為省委辦公廳常委辦三處副處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