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面積急劇萎縮,棉花産業如何脫困?

  • 發佈時間:2015-09-23 04:31:3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將新聞進行到底

  文·本報記者 李 禾 通訊員 張聚明

  新疆哈密市兵團十三師火箭農場,這裡有上百畝的中棉所—民和“新壯態”植物生長促進液示範田。粗壯的棉株密密挨著,“青枝吐白絮”。幾個老農走進棉田,一邊仔細觀察棉桿、數著棉桃,一邊感嘆,“葉夠綠,今年的棉花收成肯定不錯”!

  新疆是我國最大的棉産區。全疆50%左右的農戶從事棉花生産,其中南疆棉花産值佔種植業總産值的80%左右。但如今,在新疆阿克蘇等地,棉田數量在縮減,棉花正在被蘋果、紅棗、核桃等作物所取代。

  ——現 狀——

  我國植棉面積萎縮嚴重

  新疆的情況並非孤例,記者隨同國家棉花産業技術體系專家在河北、山東進行棉花生産中期檢查時發現,長期與新疆棉區三足鼎立的黃河、長江流域兩大棉區,植棉面積萎縮得更為厲害。

  河北省農業廳經作處處長鄧祥順調查發現,2008年河北省植棉面積1035萬畝,2010年下降為1000萬畝左右,今年僅500萬畝;山東省棉花研究中心主任董合忠表示,山東一直是內地棉花生産第一大省,最高種植年份曾達1300萬畝。但今年全省植棉面積“不到700萬畝”,幾乎“腰斬”。

  據國家棉花産業技術體系全國棉花生産監測最新數據,今年全國棉花種植面積下降22.8%;中國棉花協會調查顯示,2015年棉花實際種植面積可能不足5000萬畝,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低點。根據新疆今年植棉3000多萬畝統計數據推斷,包括山東、河北等省在內的黃河、長江流域棉區種植棉花的面積已很少了。

  ——問 題——

  價格下降、成本上升,農民種棉不掙錢

  植棉面積為何如此快速萎縮?鄧祥順等專家均表示,主要是棉花種植效益急劇下降。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09年到2014年,河北省棉花種植的凈利潤,已由272元/畝減少到29元/畝。利潤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棉花價格大幅下跌和用工成本快速上升。棉價從2010年的11.5元/斤,降到2014年的6.1元/斤,降幅為50%;在用工數不變的情況下,同時期用工成本從44.6元/個上漲到61.5元/個,漲幅為37.8%。

  此外,國際低價棉花衝擊國內市場。2011年—2013年,國內棉花臨時收儲期間,印度、美國的棉花價格每噸比國內低幾千元。2014年國家實施目標價格和相關補貼政策以來,國內國際棉價逐漸接軌,但在品質上國産棉與進口棉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因此,紡紗廠等棉花需求大戶更多選擇質優價廉的進口棉,國産棉則以政府托市價格基本流向了國家儲備倉庫。

  棉改糧或棉改果,導致耗水量大增

  面對棉産區的嚴峻形勢,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長李付廣研究員表示:“棉花用水僅為糧食作物的1/2甚至更少,位於華北地下水超採核心區域的黑龍港地區,是我國水資源缺乏最嚴重的地區,近期形成的地下水位急劇下降與棉花面積減少不無關係。因此,從生態角度來講,這裡的棉花面積不能再減了。”

  河北衡水市屬黑龍港地區,衡水市農牧局調研員陳桂榮説,衡水歷史上種雜糧,自2001年開始,棉花種植面積不斷擴大,2013年達到峰值,接著植棉面積開始下滑。在國家實行糧食直補等政策刺激下,衡水地區的小麥、玉米種植面積急劇上升,大量棉田變糧田。隨之而來的,衡水農田灌溉用水佔到總用水量的82%。可以説,棉改糧加劇了華北地下漏斗區的形成。

  “漏斗區的水資源已不足以支撐糧食作物産量的長期大面積持續增長。棉花耐旱、耐鹽鹼、耐瘠薄。在這樣的地區,植棉是作物結構調整的最佳選擇,最能使棉花發揮其抗旱節水、耐鹽鹼的先鋒作物特性。”河北農業大學教授馬峙英説。

  馬峙英還強調:“我們不能讓紡織車掌握在外國人的手裏。至少要保證60%的用棉靠自己,否則我們對棉花的話語權、定價權就沒了。讓其他國家決定我們的用棉,將來的風險會更大。”

  ——對 策——

  提供全産業鏈服務,讓棉農增産增收

  該如何解決棉區面積快速萎縮的難題?

  “作為棉花科研的國家隊,中棉所以前專注為市場提供更優質、高産、抗病的種子。現在我們拓展了科研單位與農業企業的深度合作,為棉農尋求節本增效植棉的一系列新技術方案,提供棉花全産業鏈服務,讓農民快樂植棉,增産增收。”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長張西嶺研究員説。

  記者在新疆看到的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與上市民企山東民和生物公司的合作,就是提供棉花全産業鏈服務的一個重要嘗試。張西嶺説,只有在棉花水、肥、種、管、收各環節實現節本增效,才能形成全産業鏈的科技解決方案,提高植棉效益。中棉所與民和的合作,就是要在棉花用肥這個環節,和先前開展的“育苗、栽培、田管、采收”科企合作一樣,進行輕簡植棉聯合攻關。

  山東民和生物科技公司總經理張東明説,“新壯態”植物生長促進液來自民和股份的肉生籠養雞排污處理項目——雞糞沼氣發電。它以沼液為原料經過多重生物發酵、奈米提純等工藝製成,含有百餘種有機活性養分,營養全面;吸收利用率達85%以上;含有豐富生物菌群,調節快,使棉花品質好、産量高;不添加任何激素,能培育高品質棉花,而且更安全、更綠色、更健康。而這次在新疆測産田施用的“新壯態”,是廠家按照中棉所科研人員指導意見,根據棉花生長不同時期營養需求特別配製生産的,田間經過600—700倍稀釋後,分別在根部、葉片、花鈴噴滴施用。

  中棉所與山東民和分別在新疆石河子、哈密、阿拉爾三市27個棉花示範點展開田間測産,並在長江、黃河流域棉區布設了13個示範點。測産對照數據顯示,棉花每畝增産超過10%。田間測産還發現,“新壯態”不僅對促進棉花健康生長、形成增産作用顯著,而且表現出對棉鈴蟲、棉花枯黃萎病具有比較明顯的抑制效能。

  加強科研創新,組建全方位棉花産業發展平臺

  為加強科研,探索新疆棉花可持續發展模式,組建全方位棉花産業發展創新平臺。8月24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與塔裏木大學聯合成立“棉花科學學院”。這是國內首個專門面向棉花産業的學科型學院。

  李付廣認為,棉花科學學院的成立不僅是中棉所與塔裏木大學全面深化合作的“重要拼圖”,更是推動我國棉花産業向新疆戰略轉移的重大舉措。如能依託新疆區位優勢,整合國內棉花科技資源與中亞各國開展“棉花外交”,實現“技術輸出去、原棉引進來”,“未來世界的棉花中心就在這裡”。

  對此,塔裏木大學黨委書記王選東説,棉花科學學院戰略定位為應用性、區域性、開放性的研究所,將建成為全國棉花科研項目落地新疆的大平臺,集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研服務三位一體的創新基地。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表示,和塔裏木大學合辦棉花科學學院與國家“轉方式、調結構”重大發展需求相適應。他建議,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一師所在地的阿拉爾建成“國際棉花産業高地”,可通過提高生産水準和産業拉動使其逐漸成為中亞地區有影響力的棉花科技交流中心。

  ■相關連結

  印度將成全球最大棉花生産國

  根據新的報告指出,中國棉花生産量正逐漸下降,預計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棉花生産國。

  棉花生産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預計2015/2016年全球五大産棉國將産生近80%的産量。據美國農業部統計,印度和中國佔全球棉花産量的50%以上,但中國産量衰退,而印度則在成長。

  預計2015/2016年印度將超過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産棉國,據報告顯示,印度棉花預測産量約在2950萬包,將佔全球産量的26.5%。

  對於中國來説,2015/2016年預計産量2700萬包,下降10%,是2003/2004年以來的最低點,預計佔全球總産量的24%,並且將持續走低。

  報告指出“中國和印度在生産前景的差異可以追溯到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國工資上揚,生産成本增加,而近幾年新技術和生産實務已趨動印度的産量顯著提高。”“印度于2006年産量第一次超越美國,現在它正準備超越中國,而自1982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産棉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