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絕不再走濫用化學農藥的老路子

  • 發佈時間:2015-09-22 03:33:3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李銳

  “舌尖上的安全”日益成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焦點,到底什麼樣的農産品才是安全的?安全的農産品是怎麼生産出來的?

  北京市植物保護站站長周春江説:“抓好農産品品質安全,必須從植保工作開始,生産出安全的農産品是植保人的社會責任”。經過近幾年的實踐,北京植保站探索形成以檢打聯動監管體系、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綠控平臺服務體系三部分構成的“全程綠色防控植保體系”。

  農産超標,堅決銷毀

  農産品安全監管是農業系統的一項重要工作,“投入地裏的農藥”和“地裏産出的農産品”是最關鍵的兩個節點。

  2012年,北京市農業局實施“檢打聯動”行動。“檢”和“打”相輔相成:“檢”即是對農藥企業和經營單位,重點加大對生産企業和基層農藥行銷點的檢查,從源頭和應用環節控制農藥使用。“打”即是對生産、銷售假劣農藥案件,採取強制停止生産、銷售不合格産品、追查不合格産品源頭、撤銷生産、銷售資質等手段,凈化農藥市場;對農産品農殘超標案件,通過下發整改通知書、撤銷認證資質、銷毀農殘超標農産品、典型案件移送司法機關查處等手段,保障農産品品質安全。

  “檢打聯動”有效地保障了老百姓的消費安全,但是生産者的病蟲害防治和增産增收問題該如何解決?“‘堵’不是唯一的辦法,‘疏堵結合’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周春江一語指出植保工作的關鍵。

  因此,在啟動“檢打聯動”之後,北京市提出了以“非化學農藥防治”為核心的“綠色防控技術體系”,逐步引導生産者自覺應用綠色防控技術,解決病蟲害防治實際問題,走優質優價道路,解決農民增收問題。”

  科學治蟲,全程把控

  北京市目前在釋放天敵昆蟲以蟲治蟲、應用生物農藥以菌治菌的技術儲備基礎上,形成了以生物農藥、天敵昆蟲等”非化學防治為核心的綠色防控技術體系”。該技術體系充分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理念,在準確進行病蟲監測及時發佈預警條件下,覆蓋産前、産中、産後全過程,植保工作重點也由“治”轉移到“防”。

  今年6月22日,北京市植物保護站發佈了《北京市2015年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綠色防控農藥與藥械産品推薦名錄》。《名錄》推薦了41家企業94種産品,其中65%是生物農藥、生物天敵和礦物源農藥,在引導農民科學選用藥、械,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提供了明確的指導。

  從2013年開始,北京市植物保護站按照“五有原則”,在全市擇優篩選基地簽約成為綠色防控示範基地,進行“全程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的集中示範推廣。目前,北京市已建成51家全程綠色防控示範基地。數據顯示:示範基地實現了化學農藥用量減少60%以上,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100%,蔬菜産品農殘留檢測合格率100%的目標,進一步推動了北京市安全農産品建設的進程。

  優質農産品期待好價格

  發現病蟲害,用化學藥劑防治一畝地只需十幾塊,而使用綠色防控技術,先進設備、物資投入大,生産過程式控制制標準也高,生産成本會明顯增加。成本高,賣價自然高,優質農産品相比較而言缺乏市場競爭力。

  面對高成本、低賣量,有的基地想打“退堂鼓”。周春江認為:“這樣的行為不可取,不能再走濫用化學農藥的生産方式。要真那樣的話,我們的生存環境、農田的生態環境將會遭到更加嚴重的破壞,安全農産品將無從談起。”為此,北京市植物保護站建立了“綠色防控示範服務平臺”,平臺通過微信、微網志、網站對消費者進行的宣傳展示,讓消費者體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安全農産品。同時為了解決安全蔬菜與市民餐桌間的最後一公里的問題,服務平臺協助綠色防控示範基地與多家電商、零售網點等渠道合作,擴展基地安全農産品的銷售渠道。

  “三個體系合為一體,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的‘綠色防控植保體系’,通過源頭控制農藥使用量,生産中推廣綠色防控,搭建網路産銷平臺,從而保障農産品品質安全,重樹農産品誠信産銷體系,達到農産品優質優價。”周春江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