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頭烏”保衛戰
- 發佈時間:2015-09-21 15:32:32 來源:湖北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北日報訊 記者胡祥修 胡瓊瑤 實習生鄧珉
一頭一尾黑黝黝,中間肚皮白花花,憨態可掬的通城“兩頭烏”土豬,曾經以肉質鮮美而享譽四方。然而,上世紀90年代外來“洋豬”悄然興盛,“兩頭烏”逐漸黯淡,幾臨絕種。如今,隨著人們消費品質的提升,被遺忘的“兩頭烏”再次引發關注——
“洋豬”衝擊,“兩頭烏”淡出市場
“傳世華中兩頭烏,天下極品在通城。”國內肉質權威專家張偉力這樣讚評。
通城兩頭烏,是兩頭烏土豬的典型代表。兩頭烏以通城為中心,主要分佈于崇陽、赤壁、通山,以及湖南臨湘、江西修水等地。
“我這個畜牧局長,都未必能吃上幾次正宗兩頭烏豬肉。”14日,通城縣畜牧局局長熊金國對記者笑言。
名氣大,為何産量極小?熊金國告訴記者,通城兩頭烏以玉米、紅薯、米糠、青菜等傳統飼料為食,飼養週期近10個月,最大只能長到100公斤左右,雖然味道鮮美,但由於養殖週期長、飼料成本高,農戶不願飼養。
大坪鄉栗坪村農民李秀龍告訴記者,兩頭烏的養殖成本高出普通商品豬一倍多,費工費時。他飼養兩頭烏土豬,只為過年自用。
通城兩頭烏有幾百年曆史,早在明清時期,嘉魚、洪湖、監利、仙桃等地農民,常攜魚、油、棉、麻等物,到通城交換“兩頭烏”回去飼養。
直至上世紀90年代,“洋豬”品種被引進到國內,以生長快、瘦肉率高等優勢迅速佔搶市場,短短10年間,通城兩頭烏便風光不再,市場上難覓蹤影。
拯救保護,留下純正血統
65歲的徐三平,曾任通城縣畜牧局局長多年,人稱“保種專家”。20多年來,他一直致力於拯救和保護通城兩頭烏種質資源。
“走村串戶蒐集純正血統的公豬,買回來反覆進行育種試驗,取優去劣。”這些年,徐三平還帶出了10多名徒弟,讓保種事業後繼有人。
幾代人的心血終於有了收穫,通城兩頭烏共保留下來11個血統,目前養有18頭種公豬、120頭能繁母豬,2011年,“通城豬”獲得了有機産品認證和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認證。
經申報評審,通城兩頭烏列入首批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種質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通城縣國營種畜場具體承擔兩頭烏種質資源保護任務,場長黎旺明告訴記者,每頭公豬和母豬都要建檔立卡,形成每個血統的係譜圖,不能出任何差錯。
記者看到,所有的豬在耳朵上都貼上了醒目的數字標簽,它們分別住在不同的“房間”,以防無序配種。黎旺明介紹,一頭公豬的繁育期約五六年,在這個時間內,從中篩選出遺傳特徵好的後代進行再繁育,讓血統無限延續。
從去年起,通城縣政府每年拿出60萬元作為兩頭烏保護科研補貼,同時劃定五里鎮、馬港鎮、四莊鄉、大坪鄉4個鄉鎮為通城豬保護區,52個村為保種基地村。
中國地方豬保護委員會專家彭中鎮教授曾經多次到通城調研,他坦言,兩頭烏的保種卓有成效,後代遍及全國各地60多個縣市區。
破解弱點,欲與“洋豬”試比高
兩頭烏土豬要想傳承下去,須克服生長太慢的弱點。
既要保護也要開發。通城畜牧部門主動“求變”,與華中農業大學、北京畜牧研究所等單位合作,進行選擇性雜交育種,歷經8年成功培育出“鄂通兩頭烏”改良豬和“鄂青一號”優質三元豬,不僅保持了兩頭烏土豬肉質細嫩鮮美、繁殖率高的優良特性,還兼具了“洋豬”體型大、生長快、瘦肉率較高的優點。
“提檔升級”之後的通城兩頭烏,開始吸引民間資本的目光。
雲志生態養殖公司是一家傳統養豬企業,轉向大規模飼養“鄂通兩頭烏”。場長鄭建保介紹,公司年出欄4000多頭,價格比一般豬肉要高出20%以上。
新三匯綠色農産品公司成立了兩頭烏養殖合作社,並投資千萬元興建了肉製品生産車間,專門加工兩頭烏火腿、香腸、臘肉等産品,廣銷武漢以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頭豬賣出了三頭豬的價格,2014年銷售收入1600多萬元。如今公司已在淘寶網、微信上開設店舖,進軍私人訂制的高端市場。
保種、改良、養殖、加工,多方面齊頭並進,市場影響力與日俱增,通城兩頭烏正逐步長成大産業。今年通城又引進4家大型畜牧企業,一年可出欄種豬和商品豬近10萬頭。
土豬産業的開發,也並非一帆風順。鄭建保向記者訴苦:由於咸寧沒有省級資質的屠宰場,兩頭烏鮮豬肉進入武漢、北京等大城市超市受阻,目前不敢貿然大規模生産。新三匯公司副總胡水龍則表示:對重新崛起的通城兩頭烏,消費者還有一個認識過程,同時市場上也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品牌保衛也非一日之功。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