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農業發展向中高端邁進
- 發佈時間:2015-09-19 03:31:32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閆石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領域也出現了一些新的階段性特徵和趨勢性變化,加快農業現代化進入新的戰略機遇期。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現代農業發展自身要求,要深入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影響,準確把握農業發展新變化的趨向,順勢而為,主動作為,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引領我國農業向功能更全面、形態更高級、分工更深入、結構更合理、發展可持續的中高端邁進。
深入認識農産品供求關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建立與消費體系相適應的低中高端産品並重的農産品生産體系
保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現實和目標都要求我們持續促進農民增收。這幾年農民收入增長較快,但要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工資性收入增速可能放緩,家庭經營性收入增長空間趨於收窄,轉移性收入、財産性收入的增長趨勢看好,但對收入總水準的貢獻有限。由於人口總量增加和城鄉結構變化的影響,産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變化的影響,居民收入水準提高和支出結構變化的影響,未來幾十年裏農産品供給的結構性短缺和過剩將長期並存,農産品消費的基本需求剛性增長和結構化需求彈性增強將長期並存。這對發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提出了挑戰,也提供了機遇。
適應這些變化,要以有效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農産品的價值實現上,減少因為産銷不對路導致的資源浪費,在立足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的同時,大力發展那些收入消費彈性高、市場需求潛力大的農産品生産。調整産業結構,推動糧經兼顧、農牧結合、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加快發展農産品分級加工、冷鏈物流和終端配送,使産業形態更豐滿、內涵更豐富、收入更豐盈。優化産品結構,加強高附加值産品開發,擴大知識、資訊、創意等軟性要素投入,推進農産品優質化、綠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和消費便利化,對位滿足多元化、多類型、多層次的消費需求,引導農産品消費由安全向品質、營養、健康漸次遞進。
深入認識農業資源配置方式,充分發揮財政投入的杠桿作用和社會投入的基礎作用,形成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投資格局
現代農業必然是高資本密集的産業,提高勞動生産率和土地産出率離不開不斷增加的資本投入。我國農業基礎薄弱,投資需求廣泛而巨大,與社會資本有錢沒處投形成強烈反差。現在,這塊投資“洼地”正在産生“洼地效應”,農業領域外的各類資本加速進入,是一個應當高度關注的重要趨向。從當前形勢看,擴大農業投資規模,不僅有利於農業的現代化建設,也有利於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應當抓住時機,進一步加快農業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首先要克服思想觀念上的片面性,既要看到農業投資回報率相對較低的事實,也要看到農業投資回報穩定性好等特性,不再單純地認為農業是公共産業,投資只是政府的責任。在思路舉措上,探索農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分離的實現方式,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基礎上,著力提高投入效率,強化撬動社會資本的杠桿作用,完善帶動金融、保險投入的配套機制;積極營造農業投資環境,拓寬農業投資渠道,創新債券、基金等多種融資方式,大力發展農村合作金融,利用網際網路金融,探索有效集聚大眾資本、利用工商資本和管控國際資本的差別化政策,探索創新農業領域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網際網路眾籌模式,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産前産中産後全過程(包括基礎設施建設)。
深入認識農業就業格局,大力發展農業生産性服務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
國民經濟增速放緩、結構優化、動力轉換,將不斷提供新的就業機會,使高素質農業勞動力得以繼續轉移,同時也將導致摩擦性失業的常態化,農業勞動力外出就業和回鄉創業、再就業的現象長期並存,農民城鄉兩棲化、工農兼業化的新二元格局趨於普遍。一方面,在農村改革深化、土地流轉加速、新生代農民工漸成主體的形勢下,農戶的土地升值預期不斷提高和強化,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成為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不少返鄉農民工不想種、不會種、不得種,傳統農牧業很難繼續承擔勞動力就業蓄水池的功能。另一方面,返鄉農民工經過城市生活和工商業從業歷練,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經驗,積累了人脈,也有一定的資本,是發展農業生産性服務業的重要人力資源。
農業現代化要求農業生産服務專業化、社會化。要廣泛開闢第一産業外新的就業空間,構建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一以貫之的完整的農業産業體系。從發揮農村人力資源特別是返鄉農民工優勢的角度講,當前要著力發展那些吸納就業能力強的農業生産性服務業。抓住網際網路經濟蓬勃發展的有利時機,發展農業資訊服務和農産品電子商務,促進産銷銜接、網上交易。順應物流業向農村快速延展的趨勢,發展多種形式的服務站點,完善農業生産資料和農産品配送體系。緊扣現代農業建設的迫切需要,加大對病蟲害防治、測土配方施肥、農機作業和維修以及農産品包裝設計等方面社會化服務的扶持力度。要進一步加強農村交通、資訊和市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步解決市場資訊的“最後一公里”和産品物流的“最先一公里”問題;加強服務技能的公益性培訓,幫助返鄉農民工有針對性地提高就業、創業的素質和能力;因地制宜引導生産性服務業在農業産業基地集聚,促進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
深入認識全球農産品貿易和農業資源開發格局,更好地把握戰略主動權,構建新型的貿易開發夥伴共贏機制
近些年,我國農業“走出去”“引進來”的內在要求和外部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是用佔世界10%的耕地、6%的淡水養活、養好20%的人口,資源環境壓力日增。二是農業生産成本上升,農産品價格競爭力下降,貿易比較優勢消減。三是世界經濟總體呈緩慢復蘇態勢,貿易開發秩序在調整中重建,農産品貿易國際化、農業資源開發全球化程度繼續加深。四是我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國際地位大幅提高,在國際關係和國際秩序上的話語權明顯增加。五是“一帶一路”等構想和舉措引起熱烈反響,拉動和主導世界經濟的戰略佈局有序展開。六是越來越多的企業投入境外農業資源開發,發展基點日漸形成。
在這樣的背景下,既有必要也有可能擴大我國農業發展的迴旋餘地,完善農産品進出口結構,更多地開發全球農業資源。要增強主動性和戰略性,在努力提高我國農産品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同時,強化營農機會成本理念,合理安排國內農産品生産優先序,綜合考慮資源環境減壓、産業安全維護需要,抓緊謀劃和推進農業外交和經濟合作全球化佈局。更好地發揮大國效應,充分利用我國市場潛力、技術能力、資本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努力擴大農業“走出去”規模,適當擴大農産品進口,構築協調、穩定、有效率的國內資源—國際市場、國際資源—國內市場耦合關係,實現貿易開發夥伴共贏。
深入認識農業的多重功能,在負外部性最小化和正外部性價值化兩個方面同時發力,推動農業生態産業化
農業具有多重功能,生態功能是一個重要方面。過去幾十年間,過度開發資源,不當使用化學投入品,不合理的生産方式,放大了農業的碳源效應。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清澈水質、清潔環境等生態産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契合人民群眾關切,強化農業生態功能,擴大生態産品供給,發揮農業生態效益,形成綠色低碳、環境友好的農業發展新方式,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可持續的發展要靠可持續的機制來保障。要繼續強化農業生態正外部性的社會補償機制,重點是加強政府引導扶持,堅持治理面源污染,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推廣迴圈生産方式,推進化肥、農藥、農膜等合理使用,加強作物秸稈、畜禽糞便有效利用。要著力構建規模化生産經營主體環境保護責任制,推動社會成本私人化、外部性內部化,實行污染量強制限制、排放權市場交易,讓污染者、排放者買單。要積極探索正外部性實現經濟價值的路徑,大力發展觀光旅遊休閒農業,使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以經濟機制促進農業生態産品的有效供給。
推動農業發展向中高端邁進,根本在於使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但從國情和農情出發,必須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對農業的支援,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善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完善農業補貼辦法,建立健全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推進農村土地制度、産權制度、經營制度創新,推動土地流轉、金融保險市場發展,大力加強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強化對農業的保護,高度關注農業發展中的風險性因素,有效預防和管控國內外農産品成本價格競爭帶來的産業風險,農産品品質安全事件導致的市場風險,土地流轉中的非糧化、非農化風險,以及農業融資、外資涌入的風險。
(作者單位:中共農業部黨校)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