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觀念思路要“融” 體制機制要“合”

  • 發佈時間:2015-09-19 01:30:3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盛 利實習生蒲 江

  “我國軍民融合發展剛進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過渡階段。這既是一個融合全面提速的階段,也是一個矛盾問題不斷凸顯的階段。”9月17日,在第三屆綿陽科博會期間舉行的軍民融合創新發展國際論壇上,國防大學國防經濟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軍民融合發展報告2015》如此指出。

  軍地企業院所的合作理念,要在面向市場的前提下更加“融會貫通”;軍民融合的政策法規、運作機制等頂層設計,要在“政策紅利”支援下圍繞具體實踐深度整合……在本次論壇上,多位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在熱議軍民融合廣闊前景的同時,也表示在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過程中,仍有諸多瓶頸待破解。

  軍民融合主要分為兩層含義:一是“軍轉民”,就是軍事技術在民間的使用;二是“民參軍”,即民營主體參與軍工市場。《中國軍民融合發展報告2015》稱,近年來,全國在重點領域軍民融合不斷加深。“民參軍”方面,民口單位進入武器裝備科研生産領域的數量不斷增加,範圍不斷擴大,層次不斷提高。目前獲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産許可證的民口企業佔比已達2/3,其中民營企業佔比在1/3以上。而在“軍轉民”方面,全國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相當規模的軍轉民支柱産業,各軍工集團民品産值佔總産值的比重基本穩定在70%—80%之間。

  “國防科技工業,是我國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主戰場,‘民參軍’‘軍轉民’是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的一體兩面。在去年重點關注‘民參軍’的基礎上,今年報告的重點放在了‘軍轉民’上。”《中國軍民融合發展報告2015》編委會主任、國防大學副校長畢京京指出,由於受多種複雜因素制約,我國“軍轉民”的廣度與深度都還不夠,軍工高新技術對國民經濟的溢出效應尚未充分發揮,國防科技工業對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的引領和帶動作用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思想觀念問題是軍民融合的突出問題,部分國防軍工領域企業、研究機構缺乏競爭意識。”作為“軍轉民”的傑出代表,長虹集團董事長趙勇認為,軍工單位是在一個長期相對比較封閉的體系裏面發展起來的,過去是等任務,現在需要更主動地參與市場競爭,一系列的觀念都需要調整。

  “‘軍轉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轉變思想。”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徐志磊對此表示認同,“民營企業以用戶為中心,軍工企業以軍隊為中心,在軍民融合的過程中,軍工企業也要逐步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

  近年來,綿陽科技城在推進軍民融合發展上做出了諸多探索,已初步探索出“院所自轉、軍工自轉、院企聯轉、民企參軍”4種軍民融合模式,促進了軍民兩用技術雙向轉移轉化和企業發展。軍民融合企業已達387家,去年實現軍民融合銷售收入1550億元,今年上半年實現軍民融合銷售收入710億元。但在綿陽市委副書記張錦明看來,綿陽的軍民融合發展依然面臨一些困難,“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軍地怎樣融合的體制問題。”張錦明表示,軍民融合體制性障礙的破除,還是需要依賴國家的頂層設計。

  國家發改委經濟與國防協調發展司司長王樹年亦表示,軍民融合發展需要在國家層面形成統一領導、軍地協調、需求對接、資源共用的體制機制。

  此外在論壇中,軍民融合人才儲備不足的問題被頻頻提及。“做好人才儲備是推進軍民深度融合深度發展的關鍵任務之一,而現階段我們的管理人才、創新人才、技術操作性人才都還不夠。”軍事科學院軍民融合研究中心秘書長于川信表示,“軍工企業在從事民用研發時,不僅需要相應的科技人才,還需要一批創新人才。”

  對於下一步的軍民融合,畢京京建議,軍地企業應主動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以及“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等行動計劃對接,加強統籌協調,強化政策引導,推進制度創新,以便更好發揮軍工技術對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作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