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臺學生大陸求學“奇遇記”
- 發佈時間:2015-09-18 08:30:48 來源:中國民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溫雅瓊
9月初,湖南長沙,中南大學,18歲的冼穎琳一邊吃飯一邊哭。她從澳門來,初到長沙,想媽媽了。此時,1000多公里外的北京,18歲的方學緯拍下了他到中國農業大學後看到的第一個日出,太陽升起的方向是著名的奧林匹克公園觀光塔。方學緯從台灣高雄來,入讀農大生物學院。和冼穎琳、方學緯一樣,許多香港、澳門、台灣學生在今秋負笈大陸,開始大學生活。他們最擔心什麼、最吃驚什麼,什麼令他們印象深刻,他們如何看待大陸同齡人?
大澡堂——第一堂“震撼教育課”
問到有無感到不可思議之處,有6位同學指出是“大澡堂”。唯一沒有“抱怨”的冼穎琳住在留學生公寓,有獨立浴室。
“那個啊(指大澡堂),我可能剛開始的時候,比較……比較……真的不太習慣(笑)。”林軒印表示。
“有種第一次完全暴露在公眾場合的感覺……我以前洗澡連我媽都不給看”。李瑩瑩説,她用的是3人一間的小澡堂,有一次她帶一些留學生朋友去看大澡堂,“她們都驚呆了”。不過,李瑩瑩已經習慣,稱自己“以前還有點兒遮遮掩掩,現在完全沒有”。
方學緯、陳敏萍也都表示,大澡堂是他們認為不可思議或最不適應的地方,但很快就入鄉隨俗了。
馬路不會過、字看不懂、長沙像鄉下、內地較危險?談起初到內地的印象,學生們開始各抒己見。
北京馬路上人之多,超出了梁淑瑩的預料。她説:“我想過會很多人,可是沒有想過有那麼多,而且有時候會塞車。”整個道路的環境,讓她感覺出校門之後“比較危險”。
李瑩瑩也説,在初到北京時,都不會過馬路了:“亂七八糟的感覺,因為香港有很多紅綠燈,應該怎麼走就怎麼走,相對比較有規律。來到這邊,感覺車不讓人、人不讓車。”
方學緯直形容過馬路“蠻可怕的”。他説:“馬路是很大一條,要跑得快。堵車也是一個問題,高雄幾乎不會堵車。”另外,他還表示,初來大陸時,很多簡體字看不太懂,但現在已慢慢適應。
冼穎琳則擔心自己不能適應長沙濕熱的天氣,並認為“內地比較危險”。在問及第一次來長沙的印象時,她坦言:“有點兒鄉下的感覺。”
看彼此:大陸、香港學生更善規劃
談及對未來的擔心時,不少人表示擔心課業跟不上,一來教育方式有隔閡,二來大陸同學的學習能力都很強。
原本學習成績不錯的李瑩瑩,在清華要面對各省市“學霸”,“60分萬歲”的觀念在這裡並不通行,“大家的目標都是八九十分”。不僅如此,她還有不少新情況需要適應。例如,清華的數學考試不允許帶計算器。為此,她用一個學期的時間提高計算能力,學期末數學才沒有挂科。
本科就讀台灣名校國立政治大學的陳敏萍,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讀研後也並不輕鬆。她説,同學之間的壓力,比學業壓力更大。
“我所在的班大家都太優秀,很多來自各省的狀元,有的學生本科就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就讀,我直接面對一群很優秀的精英”。她自覺很多地方不如人家,必須很努力,才不讓自己迷失。
今年夏天,陳敏萍又在中國銀行(香港)實習期間結識了幾位香港學生,使她對同齡人都有所觀察。
她認為,這裡的學生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成長,表現出更強的競爭力,對自身的要求都遠超台灣同學,而且對職業生涯有較多的規劃和設想。
港澳臺學生大陸求學已成常態
目前,港澳臺學生可通過聯招和免試等方式升讀大陸高校。據《京華時報》報道,2015年有309所大陸普通高校聯合招收港澳臺僑學生。“21CN教育”引述教育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消息稱,今年共有4565名港澳臺僑學生報考,高校實際錄取3980人。
免試招生方面,今年有78所內地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約283所免試招收台灣學生,45所在澳門招收保送生,最終1400余名香港學生、300余名澳門學生,通過這一方式入讀內地大學。
台灣方面的數字尚不明確。但據台灣《旺報》2014年11月的報道,2011年大陸開放台灣學生以“學測”成績申請大陸大學(即免試收生)後,近4年來赴大陸就讀的台灣學生人數已翻倍增長,累計在內地讀書的學生迄今有近萬人。
(據中新網)
鏈 接
為什麼來大陸唸書?
“內地發展真的很快,如果一直待在香港只能做只‘井底之蛙’,所以我想來看一下。”
——李瑩瑩,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二年級,來自香港。
“我到內地上學,是因為長大了就要出去見識一下,培養獨立意識,畢竟澳門太小了。”
——梁淑瑩,清華大學建築系一年級,來自澳門。
“選中國農業大學,是因為我很喜歡這所大學,包括校風。這所學校給人感覺很親切。”
——林軒印,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一年級,來自台灣台南。
“我有親戚朋友在這裡,個人對生物比較感興趣,所以有此機緣來中國農業大學就讀。”
——方學緯,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一年級,來自台灣高雄。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