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湖北·襄陽保障“兩個安全”建設農業強市

  • 發佈時間:2015-09-18 05:31:4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襄陽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居漢水中游,北連南陽盆地,南接漢江平原,氣候南北兼宜,農業資源豐饒。近年來,襄陽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農産品品質安全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和各級黨委、政府的政治責任,積極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農業農村經濟呈現出重點突破、跨越發展的良好態勢,現代農業強市建設步伐不斷向前邁進。

  強基礎、提能力,鞏固提升百億斤糧食産能

  糧食生産是襄陽的優勢、驕傲與光榮,也是襄陽發展現代農業、建設農業強市的根基。2011年,襄陽市在湖北省率先亮出了衝刺“百億斤糧食大市”的旗幟。2012年,糧食産量突破百億斤,達到100.28億斤,佔湖北省糧食産量的1/5、全國糧食産量的近1%,成為全國第22個、湖北省首個百億斤糧食大市,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産先進市”;2013年以來,襄陽市圍繞維護糧食安全,多措並舉,著力增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不斷鞏固提升百億斤糧食産能,糧食産量實現連年增産,連續三年總産保持在百億斤以上並榮獲“全國糧食生産先進市”稱號,成為名副其實的“鄂北大糧倉”。

  全面改善農業生産物質裝備條件。加強基本農田改造,整合涉農資金,以糧食主産縣為重點,集中投入、連片推進,持續開展連片高標準農田高産高效示範片建設,2014年完成農業部和省級糧棉油高産創建項目80個,其中襄州區部級萬畝小麥高産創建田塊畝産達到542.9公斤,創湖北小麥單産新高。加強農業機械裝備建設,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608萬千瓦,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機械化作業率達到74%,農機綜合作業水準位居湖北省前列。實施科技強農工程,建成國家小麥區域技術創新中心、農業院士專家工作站等多個國家和省級科研和成果轉化平臺,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6%。強化資訊技術裝備建設,建設糧食高産創建智慧物聯繫統,建成湖北首個智慧農業示範區,為全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訊服務支撐。

  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全市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分別達到22627戶、5019家、5437個,規模經營面積達到125萬畝;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開展襄州全國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為契機,初步形成以農技中心、農廣校等機構為依託,以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為基礎,以涉農企業和合作組織等為骨幹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網路,進一步健全了收購、倉儲、加工、銷售、品質認證、産品檢測資訊發佈等農業産後服務體系;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培育襄州區雙豐收農機合作社等典型,首創託管、半託管服務模式,託管、半託管面積達10萬餘畝,覆蓋襄陽市襄州區、棗陽市、宜城市及河南省新野縣等兩省4縣(市、區)30多個鄉鎮,帶動2000多戶農民增收。

  建基地、抓示範,全力打造“中國有機谷”

  在資源環境和市場雙重約束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把提高品質效益作為主攻方向。襄陽市把生態農業建設作為生態立市的重要支撐,充分發揮西南山區、漢江沿線南漳、保康、谷城、老河口四縣市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優勢,規劃建設“中國有機谷”,著力將其打造成為全國優質安全農産品生産示範區,為全國優質安全農産品生産探索路子、提供經驗。

  目前,“中國有機谷”規劃已通過農業部、國家發改委等專家評審,上升為湖北省級戰略。以南漳為核心區,以保康、谷城、老河口為拓展區,積極探索有機種植、有機養殖、有機農産品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有機農藥、有機肥料、休閒度假、生態觀光、科普教育等多産業業態互相融合、迴圈發展的有機農業發展模式。已與中建集團公司和中建三局分別達成投資100億元和50億元的合作框架協議;重點産業基地和支援展示中心建設加快推進,核心區已獲“三品一標”認證證書62張,其中有機認證、有機轉換認證證書22張,認證基地面積達6.2萬畝。

  強園區、壯龍頭,力促農産品加工業三年倍增

  襄陽農業的優勢在産量,潛力在加工。近年來,襄陽市把發展農産品加工業作為三農工作方向性、全局性、戰略性的大事來抓,大力實施“農産品加工業三年倍增計劃”,農産品加工業呈跨越發展之勢。2010年以來,農産品加工業産值以20%-30%的速度高速增長,2014年達到1826億元,居全市各大支柱産業之首。

  以園區建設推動優勢産業集群培育。每個縣(市)區集中建設一個特色農産品加工園區,使園區成為各類要素集聚集約集群發展的主要平臺。目前,全市已擁有2個國家級農産品加工業示範園區,3個省級示範園區,6個市級特色園區,園區聚集效應逐步彰顯。

  以龍頭培育強化農産品加工業支撐。把奧星、襄大、梅園等7家有望過百億元和8家有望過50億元的龍頭企業列為重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逐個到企業現場辦公,實行“一企一策”,量身打造具體支援措施。目前,全市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企業達590家,過億元企業達360家,過10億元的達28家,其中襄大農牧年銷售收入過百億元。

  以品牌打造增強農産品市場競爭力。鼓勵企業走“品牌制勝”經營之路,推動優質資源向龍頭企業集中,培育發展了襄大食品、奧星油脂、倪氏玫瑰、劉氏有機茶等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佔有率高、産品知名度高的“襄”字號農産品品牌,15個農産品品牌榮獲“中國馳名商標”。

  以市場流通體系建設促進農産品“走出去”。加強區域性農産品現代物流貿易基地建設,投資100億元建設四季青、竹葉山、新發地、新合作四大農産品物流貿易中心,初步形成以市區中心市場為龍頭、以縣市區專業批發市場為支柱、以各類農産品流通主體為主力的農産品流通體系;高起點舉辦漢江流域農博會,強化區域合作,推進農超對接,40多種農副産品出口並進入國內大中城市和大型超市。

  調結構、轉方式,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在農業生産成本抬高和價格“天花板”雙重擠壓下,農民收入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面臨空前挑戰。襄陽市把延長農業産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手段,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要調結構的招數,要穩增長的效益。

  建立融合發展新業態。努力構建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大格局,通過培育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參與的微觀形態,創建“農戶種養、就地加工、休閒旅遊、迴圈生態”的産業融合發展新業態。宜城市錢灣村依託宏全萬頭養豬場,帶動農戶建設有機蔬菜生産基地1000畝,同時配套建設飼料加工廠、生物肥料廠、農産品配送中心和有機果蔬採摘體驗園,在一個村裏實現了一二三産業的有機融合,新增就業人員800人,農民每人平均增收2000元。

  打造融合發展綜合體。棗陽市按照“引進一個企業、發展一個産業、建設一個新社區、轉移一批農民”的思路,引進倪氏集團以全産業鏈經營理念,打造玫瑰種植、加工、文化旅遊綜合體,建成年産20萬噸玫瑰飲料、10萬噸玫瑰花中水和3000噸玫瑰口服液生産線,種植玫瑰5萬畝,網路農戶2000戶,“玫瑰海”景區年接待遊客300余萬人;依託玫瑰産業園,企業投資建設的新型農村社區——玫瑰社區容納2400農戶、9500人居住。類似的産業綜合體在全市已發展到20多個。

  拓展農業新功能。谷城縣依託特有的山水自然稟賦,大力拓展農業的文化傳承、休閒旅遊、生態涵養等功能,以“稻浪飄香、茶園綠波、萬畝油茶、水庫魚樂、濕地美景、梯田風光”為載體的創意田園建設,年接待遊客130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2.36億元,帶動農民增收5000多萬元,入圍全國鄉村旅遊與休閒農業示範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