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際交流中的 本土文化“失語症”

  • 發佈時間:2015-09-18 01:30:5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國際交流日益頻繁,開放化程度日益加深。在這種背景下,黨和政府多次指出要“加快文化走出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然而,如果不解決中國文化當前存在的“失語症”,無疑將會阻礙這一目標的實現。

  早在2000年,南京大學從叢教授就提出“中國文化失語症”概念,即英語教學過程中僅強化西方國家文化介紹,忽視中國本土文化以英語為載體的教學,使文化教育片面的成為“目標語文化教育”,作為交流一方的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處於“忽視狀態”。

  為緩解“中國文化失語症”,我國高校外語教學研究者在相關研究和教學中進行諸多嘗試和努力,然而學習者在日常實際交流中説得清耶誕節卻講不來中國年的文化交流“單行道”現象依然存在,並且在新的發展環境下,隨著我國參與國際事務程度進一步加深,隨著民間國際交往形式和途徑更加多元、便利,這種本土文化失語現象造成的交流低效性顯得更加嚴重。這反映出我國高校外語教學在其教學大綱的制定,教材以及教學內容的設置,課程設計、教學方法以及考察測評標準和考核形式等諸多教學環節中將本土文化內容納入考量的系統性欠缺。

  文化的“平等性”在我國外語課堂中應得到更加直接和有效的體現。“文化導入”理論原本就旨在使學習者掌握和運用目標語言,使之與本國本土文化相互作用而産生一種創新與互動能力,從而對人對己都有準確而清晰的了解,並能夠用目標語言與他人交流分享,使學習者成為既非崇洋媚外的民族虛無主義者,也非循規蹈矩的狹隘民族主義者。而多元文化間平等原則的一個重要體現便是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對本土文化教育的有意識強調,從而平衡目標語言文化學習與相對應的本土文化資訊間的關係。學習者在外語教學的接受過程中應該得到對自身本土文化的學習和梳理,這裡本土文化既可指本國文化,也可指地區區域文化、民族文化,以目標語為媒介對本土文化資訊進行有效的輸入和輸出,這樣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才能有效的辨別和判斷,能夠準確和客觀的傳達資訊,具備雙向的交流能力,自信的交流態度和科學的交流技巧,從而我們的本土文化才能在日益頻繁而深入的人與人之間的國際交往中得到最為直接、準確、公正和有效的表達與傳遞,我們的文化才能更好的“走出去”。

  高校外語教學本土文化回歸之路要求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既要“鋪路”又要“走路”。“鋪路”是指在教學大綱中將我國文化精髓內容列入其中;在教材編纂和教學內容選取階段針對各教學單元和內容將相對應的本土文化知識納入知識技能體系;在課程設置環節針對專業外語課程和非專業外語通識或專門課程中均開設與中國本土文化相關的外語課程。“走路”是指在各具體教學實施階段系統性地將本土文化教學內容納入課堂教學操作,從課前任務佈置、課堂活動設計,到課後評估以及反饋等師生互動環節均對本土文化知識內容有所涉及和側重,使以目標語為載體的本土文化學習與外語和外國文化學習並存于高校外語課堂,使得語言這一文化交流工具回歸其“雙行道”的功能實質。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曾創造無數輝煌,也曾飽受閉關鎖國、落後挨打之痛。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化,在國際交往的舞臺上我們本土文化的“聲音”需要更加響亮。語言與文化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而這兩者的傳承都直接體現了母體國家在國際上所處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我們早已不再是旁觀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渴望交流與分享。今天,一門語言課程既具備目標國語言和文化的內核,又應有本國特色的語素與文化資訊交融其中,外語課程的設計也應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及時、全面地將我國文化以目標語言為載體納入教學各環節,使我們的學習者在具備與世界溝通的能力的同時,亦具備準確、詳實地表述自己文化的能力,使得跨文化交際的“雙行道”徹底通車成為可能,使本國文化在國際交流中走出“失語”,實現文化平等、文明平等。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