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講故事的《捉妖記》撥動了誰的心弦?
- 發佈時間:2015-09-17 08:34:47 來源:中國民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馬振貴
《捉妖記》是在其破了20億元票房之後我才去看的。當然,還有一個因素是我對白百合演技的認可。當初看《失戀33天》的時候,就記住了這名古靈精怪的演員。我一直覺得白百合更適合出演公司白領、學生一族。對於捉妖師,則需要她從另一種角度切入。
事實也是如此,這裡的捉妖師並不是肆虐、殘暴、高冷的強者,而是一個小小的二線角色,不受重視,甚至偶爾被欺淩。當然,就是這麼一個末流的捉妖師一樣可以演繹自己的精彩,這恰恰也是《捉妖記》找對的點。有人將這部片子能夠獲得高額票房歸功於找對了3個講故事的點,那就是萌點、笑點和淚點。對此筆者十分贊同,當然講故事的方法也很重要。
其實,當“小鮮肉”開始流行的時候,賣萌就成為了大眾的一個新看點。朋友圈中各種賣萌的圖片和小視頻能夠吸引更多的“點讚”,也説明人們在日益焦慮、快節奏的都市霓虹中需要一種舒緩的放鬆,而賣萌無疑是方法之一。
人是一種感性動物,任何感動都可以引起一種心有慼慼然的思想共鳴。《捉妖記》中賣胡巴的過程恐怕就打動了不少人的心弦。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太多的悲涼和無奈之時,當那麼多的碰瓷、訛詐、拐賣不斷地充斥著新聞版面的時候,我們內心都在潛移默化地封閉了悄然撥動的心弦。但在虛擬的世界裏,在觀影的過程中,胡巴的淚眼婆娑、嚎啕大哭,那種被遺棄的悲痛欲絕,又如何不令我們動容?
至於笑點,《捉妖記》顯然沒有之前大熱的《煎餅俠》那樣直白。在這裡,只是一種小笑點的堆積,無論是男人懷孕,還是吳君如和曾志偉的過度表演,都只是讓人會心一笑,沒有大爆大裂的撕扯,而是我們本身就可以認同的共鳴。
我們不去妄議票房的價值所在,單單是過20億元的票房成績就已經非常令人矚目了。這也説明人們在選擇消費娛樂方式的單一化,院線還是更適合享受休閒生活的必去之地。
儘管有觀眾也表示,《捉妖記》是一部典型的“闔家歡”電影,其中融合了動畫、萌寵、愛情、親情、戰鬥等能吸引家長和孩子的元素,但遺憾的是對於文化內涵的闡釋與挖掘還不夠,給人一種“空心感”。其實,對於一部暑期檔的電影而言,承載太多的元素和內涵容易讓觀眾感到沉重,相反輕鬆一點,簡單一點,不求文化內涵,不求理念灌輸,僅僅尋找一個釋放壓力的過程,足矣。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