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十三五”農業投入機制改革啟動將調整農業補貼

  • 發佈時間:2015-09-17 03:44: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十三五”農業投入機制改革啟動 將調整農業補貼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了解到,針對目前部分主要農産品價格內外倒挂明顯、農産品庫存龐大、農民種地收益低等問題,國家在“十三五”期間將進行一系列補貼制度和涉農財政資金投入方式改革。

  對於接下來一段時間中國農業補貼改革的舉措,多位專家透露,將以調整對生産和貿易産生扭曲作用的政府補貼(“黃箱”政策的一種),逐步擴大“綠箱”政策實施規模和範圍為主。近期推出的農業補貼改革試點就是一項重要實踐,具體而言,就是將中國目前農業補貼主體的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等三項補貼政策合併為“農業支援保護補貼”,政策目標調整為支援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而在涉農財政資金投入方式方面,記者了解到,重點是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但將對“小、散、亂”且效果不明顯的涉農轉移支付資金進行整理,對於目標接近、投入方向類同的涉農專項資金予以整合,而對地方具有管理資訊優勢的支出,劃入一般性轉移支付切塊下達。

  對外經貿大學WTO研究院執行院長屠新泉告訴記者,受制于財政壓力,目前世貿成員中對農業補貼的比例都比較低,發達國家認為中國農業補貼水準過高。中國加入WTO的時候,承諾對農業補貼不能超過農業産值的8.5%,但中國有的産品補貼已經越過限制了。

  這種狀況主要是由國內糧食生産成本抬升的擠壓作用所導致的,與此同時,由於農産品價格的內外嚴重倒挂,進口農産品正在大量涌入中國市場,造成主要農産品庫存的大量積壓。以玉米為例,根據測算,截至目前我國臨儲玉米結余量在1.5億噸的水準,由於大豆、棉花、雜糧等種植區域向玉米轉移愈發明顯,據國家糧油資訊中心預測,我國今年玉米結余量有望首次達到2億噸以上。

  農業補貼改革試點將已經實施11年的三項主要農業補貼政策合併為一項,對此,有專家告訴記者,目前在許多地方,一些農民即便不種糧,也能得到補貼。而真正從事糧食生産的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卻很難得到除自己承包耕地之外的補貼支援。而三項補貼政策合一之後,20%的農資綜合補貼存量資金用於支援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另外80%加上農民直接補貼和農作物良種補貼資金,用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對象為所有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可以真正做到“誰種糧誰受益”。

  在涉農財政資金投入方式改革方面,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汪德華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清理整合規範涉農轉移支付,是和我國整體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改革密切相連的。我國專項轉移支付過多、過濫長期為各界所詬病。”汪德華稱,清理整合專項轉移支付是我國財稅改革的一個重點。事實上,專項轉移支付的很多問題集中出現在農業財政補貼上,而農業資金投入主要問題則是多頭投入。“對基層來説,做一件事,其資金往往來自多個部委。小、散、亂、碎片化現象嚴重。”

  正因為涉農財政資金問題頻頻,審計部門也將對涉農財政資金的審計作為重點工作之一。以今年5月中旬南通市審計局發佈的審計報告為例,南通市如東縣7個南通市級高效設施農業項目存在以舊替新、合併申報、提前拆除等違規騙補行為,涉及縣、市兩級財政補助資金近400萬元。

  此外,一位西部地區某縣農業局工作人士告訴記者,上級政府下撥給基層的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用途規定得太細,而上級政府並不十分了解當地的具體情況,往往出現需要錢的地方沒有錢,錯位現象明顯。“而且專項轉移支付還需要地方配套資金,對於存在財政困難的地方,讓其提供配套資金無異於加重負擔。”專家認為,對地方具有管理資訊優勢的支出,劃入一般性轉移支付切塊下達,給地方更多資金使用的支配權,有助於提高資金使用績效。

  汪德華還表示,從農戶角度看,現行絕大多數補貼都側重於激勵其迅速提高産量,這種資金導向可能導致農戶濫用農藥、降低土壤肥力,“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確實能保障一兩年內糧食産量增長,但是長遠看有損糧食安全。”汪德華稱,農業補貼的方向具有引導性作用,不容忽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