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湖州:丘陵水鄉繪就農業新畫卷

  • 發佈時間:2015-09-15 03:31:3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蔣文龍朱海洋

  浙江湖州,歷史上素以魚米之鄉聞名全國。但傳統農區雖有良好基礎,要真正實現現代化卻困難重重:首先,糧食生産面臨土地碎片化、種植效益低下的困難;其次,新興産業不斷崛起,儘管效益可觀,但也帶來了業態分散、産業集聚度低的矛盾;此外,現代農業對科技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但傳統的農技推廣體系已嚴重老化。種種困難猶如一道道枷鎖,制約著湖州現代農業發展的腳步。

  2012年,湖州被農業部認定為第二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一年後,在農業部測評中,以綜合考評77分的高分,一舉成為繼江蘇無錫之後,第二個進入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地市級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在浙江農業現代化綜合評價中,湖州更是業績驕人,在11個地區中連續名列第一。

  一個業態高度分散的傳統農區,是如何一躍成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並率先進入農業現代化的列隊?湖州的實踐和探索引起記者濃厚的興趣。

  “兩區”建設為抓手:解決要素集聚的問題

  湖州地處浙江北部,山水準原兼具,歷來就是稻米、淡水魚、蠶繭等農産品的重要産區,雖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但也因為丘陵和水鄉地貌田塊小,且佈局分散、村莊密布等諸多限制,在現代農業道路上舉步維艱。

  現代農業離不開規模化這一基礎。以往湖州農業品種五花八門,地塊面積七零八落,農業主體參差不齊,項目資金天女散花。因此,發展現代農業,首當其衝就需對要素進行集聚。

  2007年,湖州啟動農業園區建設,要求5年內建成100個“基礎完善、設施配套、科技領先、機制靈活、生態高效”的高標準園區。儘管面積要求不高,僅為300畝,但啟動早、進展快,到2010年全省啟動農業“兩區”建設時,湖州已基本完成100個園區的建設任務。隨後,湖州提高標準,精心編制了“121”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劃體系,計劃到2015年,全市建成10個現代農業綜合區、20個主導産業示範區、100個特色農業精品園和60萬畝糧食生産功能區。

  在推進園區建設過程中,湖州結合土地綜合整治,將分散的村莊搬遷整治復墾,對丘陵荒地予以平整,以推動土地整合連片;同時,在各村建立土地流轉的服務站,提供免費的仲介服務,負責將土地統一發包給經營大戶。基本上解決了土地規模經營的問題。

  資金方面,湖州摒棄過去“撒胡椒面”的方式,換以“多個龍頭進水,一個池子蓄水”,凸顯資源要素的疊加效應。主要做法就是:通過整合包括農林水利、國土、科技、交通等在內多方面的三農資金,重點向“兩區”傾斜,以統籌推進道路、橋梁、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

  農業“兩區”建設到哪,機耕道路、土地平整、渠道機埠等同步就跟進到哪,生産條件的改善、産業要素的集聚,為工商資本入駐農業創造了絕佳條件和平臺。“華金康”在大虹橋萬畝糧食生産功能區的落地,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大虹橋”涉及南潯區下轄的練市、雙林兩個鄉鎮1.2萬多畝土地,以往佈局分散,排灌系統落後,多為一家一戶分散種植。2011年規劃建設糧食功能區後,地方政府先後投入6000多萬元,進行土地平整、排灌、機耕和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的功能、大規模的面積,“大虹橋”的前景讓“華金康”一見傾心。“華金康”是稻米加工企業,原來只有100多畝自有基地,落戶“大虹橋”之後,成立了“華揚糧油專業合作社”,自有基地一下子擴展到4229畝,當地的訂單水稻面積達到2萬餘畝。基地統一品種、統一育秧、統一植保,機械化也有了用武之地,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産率和土地産出率。

  “華金康”則在確保稻米品質標準的前提下敞開收購,還打起了自己的品牌,並成為唯一獲得“湖州市政府品質獎”的大米品牌。

  2010年,“華金康”的銷售額是4.6億元,到了2014年,已猛增至9.3億元。企業負責人坦言,若無“兩區”建設,“華金康”根本不可能在此建基地,因為基礎設施投入成本實在過高,企業承擔不起。

  數據顯示,到去年底,湖州的土地流轉率達到67%,5年來共吸引了超過160多億元工商資本注入,已建成60萬畝的糧食生産功能區和45萬畝的現代農業園區,在“兩區”內共有648戶家庭農場和1600多個專業合作社,年銷售額過百萬元的農業龍頭企業高達1667家。

  圍繞産業建聯盟:解決科技支撐的問題

  在移沿山農業園區的“金農生態農業公司”,記者見到浙江大學汪炳良,這個頭戴草帽、皮膚黝黑的教授,看上去與田裏的農民別無二致。如今,他每年有一半的時間呆在“金農”,在此培育新品種、搞試驗、做推廣,隨時指導解決“金農”碰到的各類技術難題。

  “金農”的老闆施星仁原是基層農技推廣人員,但面對日新月異的農業技術,儘管到處去進修學習,但“書到用時方恨少”,而汪炳良的到來,讓他如釋重負,覺得有了依靠。

  對這種科研人員和基層主體之間的聯姻,湖州市農業局局長楊建明讚不絕口。他認為,現代農業發展中,新技術、新品種的更新換代日趨加快,但目前傳統的農技推廣體系人員老化、知識老化,跟不上形勢,也解決不了問題;而另一方面,農業園區建好後,許多工商業主前來投資農業,卻對種什麼、怎麼種、怎麼管一竅不通。這就決定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有新的、與之相配套的推廣體系。

  2006年,湖州與浙江大學“喜結連理”,2009年雙方組建現代農業産學研聯盟。目的是圍繞主導産業,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依託,以首席專家團隊為技術支撐,以本地農技推廣服務小組為紐帶,以項目為載體,以“兩區”和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主要工作平臺,按産業組建農科教、産學研一體化的“1+1+N”新型農技推廣模式。

  為了通過聯盟充分發揮專家教授的作用,湖州專門安排了財政資金用於聯盟管理和專家獎勵,鼓勵專家教授帶著項目和成果駐企業、進農戶,開展新品種的繁育與示範推廣;同時制定了專家崗位目標責任考評制度和激勵機制。

  作為“市校合作”的産物,聯盟在推進農業科技進步中的作用不可低估。為了探索聯盟的動力機制,湖州創新性地施行技術入股的新模式,鼓勵農技人員以技術、專利、智慧財産權等作為資本入股農業企業,以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用的緊密合作關係。目前在湖州,産業聯盟簽訂技術入股協議已有10家。

  目前,湖州有105個專家、教授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這些專家、教授來自省內外10余家高校和科研機構,聯繫湖州市10個主導産業的農技推廣聯盟和縣區的50個産業分聯盟。與之相配套,有228名本地的“土專家”。通過這種“土洋結合”,整個湖州1200多家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養大戶都能得到全方位的技術服務。

  主推生態迴圈農業:解決發展方式的問題

  在湖州這樣一個受農業資源短缺和環境約束趨緊雙重“緊箍咒”制約的地區,依靠資源消耗和物質投入的粗放型生産經營方式,終將難以為繼;相反,推行生態迴圈農業,是湖州改變生産方式、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記者走訪發現,在生態迴圈農業的具體推進過程中,由於通過節約集約投入、全程清潔生産、廢棄物資源利用,對不少農業主體來説,既降低了生産成本,增加了經濟效益,同時還能保證農産品的品質安全,利於品牌打造和市場拓展,實乃一舉多得,因此頗受歡迎,成了大家共同的發展方向。

  費明鋒原在外地賣服裝,回到家鄉創辦湖羊養殖場後,就開始推行生態迴圈農業模式:其500多畝的農田,以玉米和牧草輪種、水稻和小麥輪種為主,作物收穫後所産的作物秸稈,即作為湖羊飼料;同時3000多頭湖羊所産的糞便,則經堆積發酵,除解決自我農田的肥料供應外,還能高價賣給周邊種植戶。

  費明鋒算了一筆賬,每年收購周邊農戶的玉米秸稈、麥稈、稻草等製成飼料,可省去飼養成本十多萬元,加上賣出部分羊糞所獲的錢,一來一去,可凈賺20多萬元,收益十分可觀。

  費明鋒採用的是農牧結合的方式,此外,湖州各地還圍繞“千斤糧萬元錢”目標,大力推廣間作套種、水旱輪作、糧經輪作等多種新型模式,如:“稻鱉共生”“稻蝦共生”等。如今,這種模式覆蓋面不斷擴大,為生態保護與産業發展的互促共進,找到了一條可行的道路。

  去年上半年,浙江成為國家現代生態迴圈農業試點省,湖州被確定為整建制推進的試點市。根據要求,該市將從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化肥、農藥施用量減少,畜禽糞便與死亡動物、農作物秸稈等基本實現資源化利用或無害化處理入手,計劃到2016年,打造1個現代生態迴圈農業樣板區,建成10個現代生態迴圈農業示範區,培育110個現代生態迴圈農業主體,完成近1000個現代生態迴圈農業示範點。

  發展休閒農業:解決産業高效的問題

  拓寬農業産業多環節的“增收之道”,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應有之義。

  在楊建明看來,發展休閒農業,就是湖州解決産業高效的不二選擇。原因是:休閒農業緊密聯結農業、農産品加工業和服務業,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和嚮往大自然願望的回歸,其有著巨大的發展前景;而另一方面,湖州區位條件優越、生態資源豐富、文化積澱深厚、産業基礎紮實,發展休閒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記者採訪中發現,在發展休閒農業時,湖州不走“大園區、大景區”的道路,而是堅持將特色優勢主導産業作為依託,突出“園區即景區”的理念,通過農旅結合,加快休閒農業的集聚發展。

  依靠産業發展休閒農業,湖州採用“點線結合法”:在點上,有諸如:楊墩村枇杷、城山溝水蜜桃、溪龍白茶等一大批區域化的特色産業區塊;線上上,則以“太湖、竹鄉、古鎮、名山、濕地、生態”六大旅遊品牌和特色農業為基礎,精心設計了多條休閒農業的精品路線。

  湖州的另一條經驗是:注重文化和創意的植入。湖州素有蠶絲文化、魚文化、湖筆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等傳統文化優勢,在休閒農業園區的打造過程中,湖州大力引導主體注重植入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創意産品和人文景觀,以增強園區對遊客的吸引力。

  創意方面,湖州的不少主體則按照“什麼來錢種什麼”“什麼漂亮添什麼”“市場需求什麼就開發什麼”的思路,將創意經濟引入農業,大大提高了農業的附加值。比如:在安吉縣溪龍鄉的萬畝白茶園,去年引入“帳篷客”酒店,主打獨特的白茶文化,將遊客引入茶園,賞茶、品茶,參與各種茶事體驗活動,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這正是休閒農業的精妙所在,其通過三産、三生、三農融合發展,將農業的各個環節吃幹榨盡,還能有效地提高一産收入,堪稱農民增收的快車道。施星仁的金農瓜果蔬菜精品園,是吳興區首個試水採摘遊的農業園區,如今其所産的半數産品由採摘消化,不僅省去了人工費用,價格還提升不少,同時帶動了園區內餐飲、住宿等消費項目。

  如今在湖州,農業“兩區”建設和休閒農業的關係愈發緊密,兩者呈現出良性迴圈態勢。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湖州全市特種水産、蔬菜、茶葉、水果、畜牧等五大特色優勢産業産值超160億元,佔農業總産值的八成以上,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突破2300多萬人次,産值達23億多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