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的“陵水探索”
- 發佈時間:2015-08-28 08:31:47 來源:海南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況昌勳 程范淦 通訊員 陳思國
8月20日,海南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現場會在陵水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召開。走進基地,這裡的科技、這裡的理念、這裡的探索讓與會者嘖嘖稱讚。其實,自今年6月基地掛牌以來,就迎來了一撥又一撥的考察團,省內各市縣領導帶隊前來考察,甚至還吸引了廣東省農業廳、剛果共和國農業部等省外、國外考察團。
陵水現代農業示範基地一夕之間“火”了,被譽為海南現代農業的標桿。
其實,“標桿”的背後是陵水一系列的沉痛反思。陵水黎族自治縣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連續九年保持了高位增長,與之不相匹配的是,農村居民每人平均收入與全省平均水準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去年這個差距將近1000元。
“巨大的反差令人費解,被動的局面更引人深思!”陵水縣委書記王雄坦言。
在深思中,陵水總結農業弱點,開始探索現代農業轉型之路,建設了陵水現代農業示範基地。這5000多畝的示範基地承載著什麼?它對全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有何啟示?陵水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的投資經營方曾是房地産企業,它又在資本進入農業方面提供了哪些探索?帶著一個個問題,記者走進陵水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立足陵水,以全省視野,探究這塊“試驗田”裏的經驗。
反思
小農經濟的效益進入瓶頸期
探索,都是從反思開始的。陵水在啟動現代農業示範基地之前,就進行了一系列反思。
陵水是農業大縣,北緯18度的陽光賦予了陵水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每年種植冬季瓜菜17萬畝,荔枝、芒果、鳳梨蜜等熱帶水果發展迅速。然而,農村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水準卻未能跟上全縣的經濟發展速度。數據顯示,陵水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連續九年保持高位增長,而陵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卻落後全省,並且與全省平均水準的差距在一步步拉大。
“與此同時,在陵水農村,還有3萬以農為生、靠農吃飯的老百姓沒有脫貧。”王雄説,陵水農民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家庭經營收入,農民收入增長乏力,也就意味農業效益進入瓶頸期。
經過調查研究,陵水尋找到制約陵水農業發展的主要問題。陵水縣長楊文平説,一是傳統農業發展乏力,陵水農業生産大部分仍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科技化水準、生産效益較低,難以帶動農民增收;二是設施農業發展受阻,雖然陵水已經規劃建設了3萬多畝設施農業,但因受市場因素制約,設施農業的發展遇到了瓶頸,未能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三是缺乏龍頭企業帶動,“2013年以前,在‘冬交會’陵水展臺上,幾乎看不到有獨立品牌、完整包裝的農産品”。
陵水面臨的農業問題,也是海南全省面臨的問題。30多年前,分田到戶、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農村改革,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發展,海南農業憑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實現了快速發展,享譽島內外;時至如今,小農經濟效益已發揮到一定程度,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生産成本上升、市場競爭加劇等新問題,難以發揮更大作用。
數據顯示,我省每人平均耕地1.23畝,低於全國平均水準。農田碎片化、“巴掌地”阻礙了經濟作物的種植。以澄邁縣永發鎮大山村為例,村莊一共2900畝土地,曾被切分成為3000多塊,105戶農戶所有,平均每戶有28塊,其中最小不足2分,最大不超過2畝。
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小,土地碎片化嚴重,導致農民過度消耗土地資源。正如海南省副省長何西慶在現場會上所説,海南耕地平均復種指數高達200%,地力呈下降趨勢。近年來海南農業增加值增速放緩的趨勢也表明,傳統的數量型、資源消耗型農業已經難以為繼。
量的積累已經完成,質的提升亟需推進。“海南農業需要從每畝産量向每畝效益轉變。”海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柯佑鵬教授説,需要精心算好畝産投資、畝産效益細賬,探索出符合海南實際的現代農業。
海南的現代農業到底是什麼樣的?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沒有現成的模式可照搬照抄。需要一塊試驗田進行探索。
2011年,陵水與海南潤達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建設陵水現代農業示範基地,2013年6月正式啟動建設,歷經兩年,今年一期建設完工正式掛牌。為探索現代農業,陵水也可謂下“血本”,示範基地選址在陵水開發建設程度最高、寸土寸金的英州鎮,陵水每年都要從極為寶貴的建設用地變性指標中擠出一部分,優選支援示範基地建設。
探索
做好農業先打敗三隻“攔路虎”
隨著傳統農業快速發展,我省農業面臨的資源約束趨緊、環保壓力加大、生産成本上升、效益空間壓縮等問題日益突出,對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出迫切要求。轉變需要以問題為導向,海南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面臨著技術難“下田”,農民老齡化嚴重,小生産與大市場的矛盾等。
■技術推廣
問題 實踐中産學研脫節
做了20年的農業,總結農業技術時,胡後清用了“經驗”兩個字。這位陵水黎族自治縣英州鎮的農民,現在種植了20畝的芒果。“最要緊的是病蟲害防控,看到蟲子啊、病啊,都是憑經驗用藥,看到別人打得有效果,也會去請教。”胡後清説。
但胡後清不知道的是,單憑“經驗”並不那麼奏效,短期見效,長期效果並不一定好,病蟲害有時候越打越多。化肥農藥使用過多會導致芒果不耐儲藏,也會降低收購商收購的積極性和收購價格。
其實,健康綠色種植方式在科研院所也得到了廣泛認可,並且技術基本成熟。“我們不缺技術,只是技術使用參差不齊。”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所副研究員王松標説,很多技術進步了,但在田間地頭得不到推廣。
探索 專家與農民在一塊地裏
技術落地,需要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王松標説,需要一個平臺,一個持久性示範基地,讓科研人員在田間做研究,就地成果轉化。
陵水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就是這樣一個平臺。“很多技術我們不懂,我們能做什麼?做不了什麼。但是我們能夠把科研院校引進基地,把農民吸引到基地,把教學、科研和成果轉化結合起來,做給農民看,引導農民幹。”海南潤達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寶尤説。
俯瞰陵水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可以發現,該基地由“五區一帶”組成,分別是科研培訓展示區、生産試驗區、生産示範區、物流加工交易區、國際農業論壇區及休閒農業觀光帶。李寶尤介紹,國內外科研院校在科研培訓展示區做科研,科研到一定程度就在生産試驗區進行試驗,試驗成功後就在生産示範區進行生産、示範給農民看,以求逐步達到可複製可推廣,然後引導農民種植新品種使用新技術,在園區內實現産學研對接,實現科研到田間推廣“一條龍”,企業既可創利又可輻射帶動農民增收。
陵水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建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農業科技創新孵化中心科研樓等,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南省農科院、浙江大學、海南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及新加坡、荷蘭、以色列等國的高技術農業企業先後入駐基地開展合作。
■經營主體
問題 海南農民老齡化嚴重
農業技術的使用主體是農民,讓農業科技進入田間地頭,關鍵還要靠農民。然而,記者調查卻發現,在外界看來,四五十歲已是中年人,然而在農村這算是“年輕人”了,海南農民老齡化,也成為新品種新技術普及慢,阻礙農業增效的一大阻力。
儘管多麼不服老,定安縣雷鳴鎮同仁村村民符式忠還是53歲了,“在家裏養殖黑豬,另外種幾畝地”。“四五十歲做農的已經是年輕的了,大部分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符式忠説,年輕人都不願意幹農活,覺得又臟又累。
同仁村是海南的一個縮影,不少村子均面臨著農業後繼無人的擔憂,特別是部分每人平均耕地面積較少的村莊。省農業廳廳長江華安坦言,讓四五十歲、甚至六七十歲的農民去接觸新鮮事物,學習新技術,他們的接受能力肯定不強,所需要的時間會很久。海南應該著重培育新生代農民。
探索 孵化創業型職業農民
對於25歲,前年剛剛從海南大學植物保護專業畢業的陳華來説,在陵水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從事技術員工作,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陳華説,農業風險大而且技術性很強,在學校學習的都是理論知識,貿然租地做農業,很容易失敗。“加上做農業風吹日曬很辛苦,很多同學畢業出來都轉行了。”
陳華算是幸運的,陵水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就給了他一個學習的平臺,在這裡有許多科研院所的專家,而他在給專家們打下手的同時,也能學習到很多技術、接觸到很多的新品種。陳華認為,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區別不僅在於科技的運用,還在於現代管理在農業中的運用。“農業企業在管理方面的優勢,是傳統農業模式不可比擬的。”
陳華口中的一個個“學習”,就是在勾勒出海南新一代農民的素質——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來自海南農業強鎮澄邁永發鎮的陳華還是希望能夠回鄉創業,通過他們這一輩改變父輩傳統農業種植、管理模式。
海南省農科院瓜菜研究所所長肖日新認為,在基地“打工”的一批又一批的年輕技術員,將會成為海南未來創業型職業農民。換句話説,陵水現代農業示範基地不僅孵化新品種新技術,還有新農民。
■生産管理
問題 小農模式難適應新常態
8月14日,周新國停下摩托車,一頭鑽進陵水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的大棚裏,與基地技術員不停地交流著。在他們的周圍,一根根青瓜,挂滿了藤蔓。
周新國是英州鎮高土村村民,家裏也種了2畝青瓜。“但是,有一個難題一直解決不了,青瓜每畝總産量有8000多斤,但是能賣的商品果僅5000斤左右,其他的瓜收購商説品質不好,都不要。”周新國説。
海南20萬畝青瓜種植面積,就是成千上萬個周新國的零散生産“拼湊”而成,種植技術靠各自經驗,産品品質參差不齊。柯佑鵬認為,消費者對農産品要求越來越高,品牌農業是農業發展的方向,而品牌農業的打造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品質好、規格統一。
然而,海南每人平均耕地少,城鎮化程度不高,決定了不能普遍推行大農場資本化生産模式。如何連結千千萬萬個小農戶的“巴掌地”,實現標準化大生産,成為海南農業轉變發展方式的核心。
探索 企業成連接千家萬戶紐帶
“海南農業的現狀是,制定了很多標準,但執行標準的不多。”柯佑鵬説,在“散小亂”種植模式以及時常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中,很難讓農民自覺執行生産標準。農民之所以對品牌農業不感興趣,很大程度是品牌掌握在終端,農民難以從中分得更多增值收益。李寶尤説,陵水現代農業示範基地通過“科研院所和高校+企業+基地+農民”的模式,提升傳統農業,增加農業收益,讓企業和農民共用增值效益,提升農民參與現代農業的積極性。
探索將從陵水聖女果開始。目前,陵水聖女果因口感好、品質優在國內小有名氣,全縣種植面積達7萬畝,但是種植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每畝産量僅為荷蘭的1/5,綠色種植技術也不完善。陵水現代農業示範基地計劃在今年底建成7.2萬平方米的荷蘭聖女果自動化種植生産線進行生産示範,實施“陵水聖女果綠色增産工程項目”,引進以色列水肥滴灌技術及荷蘭現代農業設施技術,改造陵水傳統聖女果種植模式。
“我們建立聖女果新品種標準化育種基地及加工、物流、銷售産業體系,讓農戶與企業分享産業鏈增值收益,促進他們使用綠色增産技術,實現聖女果標準化生産。”李寶尤説,基地建設了農技培訓中心,僅6月以來,基地就已開展科技培訓班6期,參加培訓的職業農民近800人。
展望
資本“聯姻”農業
聯想賣菜,網易養豬。近年來,資本紛紛下鄉,爭吃“農家飯”似乎成為一種潮流。隨著海南房地産結構的調整,部分地産企業也在尋找新的投資行業,而“熱門”的農業成為目標之一。早在上世紀90年代,海南就有不少房地産商因地産下滑,而轉投農業,促進了海南農業的産業化發展。如今,以房地産商為代表的工商資本與農業再次“來電”,這門“姻親”該如何結合?
從“種”房子到種菜
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海南房地産正處於調整期,海南農業也進入瓶頸期。産業結構調整,為資本“聯姻”農業提供了一個好的、恰當的機遇:已經完成資本積累的地産商們,隨著産業結構需要尋找新的投資行業,與此同時,農業轉變發展方式又亟需資本。
陵水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的投資與經營方就是做房地産“出身”。李寶尤坦言,隨著多年來的開發,海南地産業逐漸趨於飽和,地産業資本需尋找新的去處,海南農業“前景可期”,這也就是海南潤達公司“棄”地産投資農業的目的。
翻開歷史,海南農業就曾得到過地産商進入的利好。20世紀90年代海南房地産泡沫破滅,很多房地産公司進軍海南農業,加快了海南農業産業化的進程。華南農業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張岳恒在其論文仲介紹,僅新興的芒果産業就吸引了大量資金,涌現出一批大型芒果專營公司,如樂東恒升公司、海口中環公司、東方祥麟公司等。
尋找資本進入農業的介面
上世紀90年代,海南地産企業進軍農業主要集中在種植環節。20年過去,時過境遷,房地産企業等資本再次進入農業,租地做種植模式已經不再現實。隨著農業快速發展,海南土地租金價格高昂、人工成本上漲快速,更是成為工商資本進入種植業的最大的“攔路虎”。
陵水現代農業示範基地正在探索資本介入農業的3個“介面”,可以提供借鑒:
——高端農業。在陵水現代農業示範基地,青菜從鐵架子“書櫃”上長出來,西瓜挂在從盆子里長出來的西瓜藤上,無土栽培技術、新加坡垂直耕種系統、電腦自動化控制系統、物流自動傳輸系統等讓人大開眼界。“技術是現代農業的支撐。高科技是一種方向與潮流。”肖日新認為,“隨著中國經濟水準提高,人們對高端農産品的需求逐漸增加,這塊市場因為農民無法投入高成本而成為資本介入的首選。”
——農旅融合。一條河流蜿蜒穿過陵水現代農業示範基地,沿河建成休閒農業觀光帶,開展觀光、採摘、農事體驗、科普教育等涉農旅遊項目。楊文平表示,基地打通農旅通道,大力發展農旅高度融合的産業,將其打造成綜合性觀光旅遊熱帶農業産業基地。
——全産業鏈條。整合産業鏈,也是資本進入農業的一個好的“介面”。品牌農業需要生産、收購、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配合,陵水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就正在探索農業生産的標準化、系統化、綠色化,形成海南優質瓜果蔬菜的産、加、儲、運、供、銷産業鏈條。柯佑鵬評價説,企業能夠形成完整的産業鏈條,就可以分散風險,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打造品牌農業。
工商資本需調整心態
“從長遠來看,農業是一個好的盈利産業。”肖日新説,而農業的本質又決定了它的微利性質。“從事農業需要有耐心,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回報緩慢,在一些發達國家,不少企業之所以能夠沉下心來從事農業,是因為它們各行各業的利潤都差不多,比較均衡,沒有相對暴利的行業。”
柯佑鵬表示,農業看的是長期效益,所以房地産商投資農業需要調整好心態。以地産企業的管理優勢、規劃優勢、整合資源的優勢,通過開闊的胸襟和長遠的視野,融合到農業實際經營中,做大做強農業企業。(本報椰林8月27日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