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企關係不靠“走門子”(治理者説)
- 發佈時間:2015-09-14 04:24: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需要良性、健康、互惠的銀企“迴圈系統”作保障。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無疑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如果一個地區銀企關係不緊密、不和諧、不健康,不僅會影響金融生態,而且會帶來經濟風險,導致發展停滯。企業貸不到款,反映的是經濟運作缺乏活力,就會影響實體經濟的創業激情,不利於持續健康發展;銀行收不了貸,反映的是社會誠信缺失,就會影響金融行業的整體信心,同樣影響地方建設發展。良性、健康、互惠的銀企關係,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環境優劣、區域形象好壞的重要標誌。
如何理解這種良性、健康、互惠的銀企關係?“良性”,通俗講就是“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通過“有借有還”,使金融資本形成良性迴圈,盡可能減少不良貸款、去除風險毒瘤,達到銀行和企業之間的相互信任、順暢合作。“健康”,就是銀行和企業之間的借貸關係,憑的是實實在在的信譽、實實在在的項目,不是靠拉關係、“走門子”建立的。實踐證明,通過旁門左道、暗箱操作拿到的貸款,往往最容易形成“不良”。“互惠”,就是銀行和企業之間科學合作、深度合作,雙方共贏、利益共用,最終達到企業有效益、銀行有收益的最終目的。
如何達成這種關係?必須以誠信為前提。信用是金融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切實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使誠實守信不僅成為銀企關係的牢固基石,更成為全社會的良好風氣。銀企合作中,企業要開誠佈公、表裏如一地反映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積極主動接受信用調查和信用評估。銀行機構也要盡心盡力、誠心誠意地落實達成的協議,講究效率、及時放貸,不額外設卡,不附加條件,實打實地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越是在經濟下行壓力下,越需要銀企之間樹立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理念。銀行不能以“財神爺”“救世主”自居,而是要主動當好企業的“健康顧問”“金融高參”。企業也不能把銀行當作“財政局”“扶貧辦”“慈善家”,而是要在銀行的支援下潛心技術創新,延長産業鏈條,最終實現在轉型升級中提升企業效益。
一個地區的發展,有“三個安全”要始終高度重視。生産安全、生態安全和金融安全。生産、生態安全問題表現比較直觀,感受比較深刻,金融安全問題,有些地方可能感覺不深、強調不多、重視不夠。一旦暴發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其影響之深遠、後果之嚴重,是難以想像的,多年的發展成果就會毀於一旦。黨委和政府、金融機構、廣大企業都要積極行動起來,努力共同營造一個安全的金融生態,為經濟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識馬者長途,識險者長足。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面臨下行壓力,只有真正構建一種良性、健康、互惠的關係,銀行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才能産生實實在在的效果,為穩增長奠定堅實基礎。
《 人民日報 》( 2015年09月1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