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人類會越長越高嗎?

  • 發佈時間:2015-09-13 01:30:3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50年來,人類改變了很多,全球人口從大約10億飆升至現在的70億,發達國家人口的平均壽命也從19世紀中葉的45歲增加至如今的80歲。我們的身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普遍要比以前高。

  在過去150年間,包括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在內的發達國家國民的平均身高增加了10釐米。在身高增長方面,有一個國家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只能望其項背,那就是荷蘭。在過去100多年間,荷蘭人的身高平均增加了19釐米,如今,荷蘭男性每人平均身高為188釐米,女性每人平均身高為170釐米。德國慕尼黑大學經濟史名譽教授約翰·科莫洛斯近日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這一數字讓人震驚。”

  身體是否健康?

  為何人類尤其是荷蘭人普遍都長高了?我們還會繼續長高嗎?這種長高的趨勢會繼續下去還是會終結?未來我們生活在國際空間站或其他星球的後代會將他們曾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祖先看成是霍比特小矮人嗎?

  在上世紀80年代,諸如此類的問題激發起了科莫洛斯的好奇心,他開始進行人類測量史方面的研究。他翻遍了政府的軍事記錄來追蹤士兵的身高,從而探索人類的平均身高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之間的關係。

  研究表明,人類身高的消長與兩個因素有關:飲食和疾病。尤其是在兒童階段,這兩個因素的影響更大,也就是説,如果孩子營養不良,在成人階段,他們很難長到潛在的最大高度。美國西北大學的人類學教授威廉姆·雷諾德説:“總而言之,身高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是好的營養、健康的身體狀況以及更好的生活品質。”

  歷史也一再證明了身高和健康狀況之間的關聯。在中世紀晚期的西歐,始於1352年暴發的黑死病奪去了60%的人口,倖存者們發現,他們的食物和居住空間一下子變得綽綽有餘,因此,人們長得相對較高,那時的英國人只比如今的英國人矮4釐米。

  但在17世紀的歐洲,人類的身高又降至歷史的低點。法國人的平均身高不超過162釐米,主要是由於“小冰期(Little Ice Age)”導致冬天非常寒冷,糧食産量大幅減少。而且那時內戰頻發,包括從1642年至1651年間的英國內戰、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發起的各種戰爭;德國也被戰火蹂躪了30年。科莫洛斯説:“在17世紀,歐洲飽受戰爭的摧殘。”

  18世紀的工業革命見證了城市貧民窟裏人民疾病纏身的悲慘情景。平民百姓普遍發育不足。然而,到了19世紀晚期,社會劇變,農作物産量提高、自來水出現、城市的衛生條件大幅改善,經濟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之勢,西歐國家人們的身高也隨之開始猛躥,而且,這一勢頭保持了數十年。

  身高與健康之間的關聯現在仍然可見。遠的不説,我們就以鄰邦朝鮮和南韓為例。朝鮮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一個衡量人的壽命、收入和教育的指標)的195個國家中排名第188位,朝鮮成年男性的身高比南韓同齡男性的身高普遍矮3到8釐米,而南韓在2014年的HDI排名中排第15位。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在一些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人們的平均身高在19世紀就已經基本定型。從18世紀工業革命到20世紀中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人的身高都超出其他發達國家的“小夥伴”。如今,美國男性的平均身高為176釐米;女性的平均身高為163釐米,與45年前幾乎沒有什麼區別,遠遠落後於荷蘭。雷納德説:“目前美國人的平均身高與上世紀70年代末甚至60年代末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那麼,北歐國家怎麼走在了美國的前面了呢?科莫洛斯認為,美國居民的營養攝入情況和保健制度並不平等,而歐洲國家實施的則是更加平等的社會主義保障體系,這或許是造成這一情況的根源。數百萬美國人缺乏醫療保險,也不定期看醫生。在美國懷孕的女性很少獲得幫助;科莫洛斯説:“而荷蘭孕婦可以免費請護士到府服務。”

  另外,由於吃了太多垃圾食品,三分之一的美國人是胖子。進食高熱量的食物、加工食物所造成的發育和代謝問題,也可能讓人少長幾釐米。科莫洛斯表示:“簡單來説,可口可樂、漢堡和麥當勞式的飲食不會讓你長得和荷蘭人一樣高。”

  基因也很重要

  對於人類的身高而言,基因所起的作用也至關重要。據統計,一個人的身高有70%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一般來講,個子高的父母生的寶寶也是高個兒,個子矮的父母生的寶寶也是矮個兒,但是遺傳對身高的影響不超過80%。即便如此,人類某些群體身高的增長也不能完全歸功於高個基因的進化選擇。

  實際上,純粹從達爾文進化論的角度出發,更健康的有機體生下的後代更多,而對現代人來説,情況恰恰相反。貧窮、不那麼健康因此個兒頭更矮的家庭生下的孩子更多。尼日是全球最貧窮、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但其生育率卻在全球名列前茅,那裏的女性一般生下的孩子會超過7個,雷諾德説:“從全球範圍來看,影響身高的因素包括社會經濟情況和營養情況。”

  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目前人類身高的增長要歸功於基因好的表現而非自然選擇,雷諾德説:“在過去150年間,我們在身高上看到的變化都要歸因於人們能夠獲得其在身高方面的基因潛力。”

  據英國《自然》雜誌報道,近期一個國際小組找出了影響人類身高的數百個新基因,證實了個體的身高是通過大量基因共同作用而不是單獨的“高”基因或“矮”基因決定的。這一研究為進一步揭示這些基因共同作用於生物信號途徑影響人類生長的機制指明瞭方向。

  科莫洛斯説:“我們得到的最重要的教訓是,不僅基因對人的身高有影響,環境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高個子的誘惑

  值得注意的是,在許多文化中,高個子都非常具有吸引力。身高能反映一個人賺錢的潛力。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人類學家托馬斯·格雷戈爾前往巴西中部欠發達地區,花幾年時間觀察當地人,並和納瓦霍人和特羅布裏恩群島的住民相處一段時間。結果他發現,在西方國家,身高增長10釐米至12釐米薪水也能增加9%至15%。還有另一個分析報告指出,多長3釐米的身高能讓處於高職位的人一年多賺800美元。

  然而,身高與財富並沒有直接的對應關係。除了運動員和模特外。很多身價億萬的首席執行官們都不高,科莫洛斯表示,身高超過190釐米以後,優勢逐漸縮窄。

  而且,高得過分可能是一個詛咒而非上天賦予的資本。很多高個子進門和進車都很困難,必須彎腰。而且,高個子的人罹患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的幾率也更高。美國人羅伯特·瓦德羅就是一個好的例證。瓦德羅是人類醫學史和吉尼斯世界紀錄上擁有不可辯駁證據的身高最高的人,他成年後還快速長高的原因是腦下垂體長了腫瘤。長大後他必須佩戴腿部支架走路,1940年,他在國家森林節表演期間,因所用木拐杖受損,導致膝蓋和腳踝受傷,造成水皰和隨後的感染,最終導致他死亡,年僅22歲。死時醫生給他測量的身高為2.72米。即使在他去世時,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的增長已經結束,入棺前檢測其身高為274釐米。

  科莫洛斯稱,鋻於上面諸多因素和近年來人類的身高增長情況,人類或許已經達到了其最高的身高,“對我來説,荷蘭人的身高是人類身高的最大值。”雷諾德也認同這個觀點,他説:“我認為,從整體上來看,工業國家的每人平均身高已經觸及了人類基因潛力的閾值。”

  還能長得更高嗎?

  如果我們在地球上已經不能再長高,那麼,在其他星球是否有機會長得更高呢?生活在太空或其他星球上的人最後是否會長得比地球上的人更高?

  這種在其他地方生活會改變人類外貌的想法廣泛出現在各種科幻小説中。例如,在美國科幻小説大家金·斯坦利·羅賓森的名著《火星三部曲》中,火星已經成為人類的殖民地。由於火星上的重力僅為地球重力的38%,不出幾代,在火星上出生和長大的人就比他們的祖父母更高了。另外,國際空間站的失重狀態也會令人暫時長高一點點,不過,回到地球幾天后,這種長高效應就消失殆盡了。

  簡·西博格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NASA)人類研究計劃署的員工,她解釋説,空間站裏的人之所以會長高,是因為他們脊骨中類似膠狀的椎間盤因為充滿了液體而被拉伸了。一般來説,地球的標準重力環境會壓迫這些椎間盤。夜間我們水準躺直,早上醒來後腫脹的椎間盤會讓我們稍微變高一點。起床後,這些椎間盤又會慢慢將液體擠出去。西博格和同事正在研究脊柱方面的此類變化從長期來看是否會給人體帶來損傷。

  火星上的重力與國際空間站內的重力差不多,這不是太糟糕。因此,到達火星的人很可能願意在此長期生活下去。如此一來,他們可能會經常感到背痛。不過,這種痛苦與其他已知的低重力環境導致的疼痛——包括骨質疏鬆和內分泌失調相比,可謂小巫見大巫。因此,人類在火星上不僅不會進化成巨人,而且還會變得體弱多病。

  而且,將一個全新的星球變成地球的殖民地也並非易事。火星是一個冰凍的沙漠,缺少可供人類呼吸的空氣。食品的生産和製造以及人類的生活都要在帳篷內進行。而且,火星的白天比地球的白天要長,這會干擾我們的生物鐘,雷諾德説:“那將會使事情變得一團糟。因此在火星上,人們的身高會變矮而非更高。”

  雷諾德對於在地球上極端環境(例如在安第斯山脈的高地上或極寒冷的西伯利亞)生活的人進行的研究也佐證了上述預測。雷諾德説,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環境,會導致人類消耗的能量主要是為了生存,而非長高。因此,在這些地方生活的人也不會長得太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