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亞洲國家“無手機焦慮症”人群上升

  • 發佈時間:2015-09-11 19:31:43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無手機焦慮症”(nomopho鄄bia),這是英文中近年新造的一個組合詞,英媒報道稱,這一現象近年在歐美國家已經被廣泛關注。如今人們注意到,越來越多的亞洲人也開始患上這種病。

  可以説,亞洲近幾年在智慧手機領域的發展絕對吸引人眼球,這裡有自拍桿的發明地南韓,有表情符(emoji)的發源地日本。自拍在亞洲十分流行。印度總理莫迪號稱“自拍之王”。這些領導人利用智慧手機以及社交網路,在年輕選民中贏得支援。

  心理學家的調查發現,亞洲國家的“手機癮”正在快速上升,而且上癮人群正呈現低幼化趨勢。以南韓為例,在十一二歲的學生中,大約72%的人擁有智慧手機,每年使用手機的時間平均達到5.4小時。近期一項調查訪問了近1000名南韓學生。結果顯示,約四分之一的人都可以評估為“手機上癮”。

  在亞洲很多國家,智慧手機已經全面滲入人們的生活。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拍照、上傳、吃飯”,如今已是一個完整的就餐過程。而在日本,甚至專門有一個詞彙來形容這種亞文化:keitaiculture(手機文化)。據統計,亞洲現在有大約25億智慧手機用戶。在新加坡,使用手機低齡化更是讓人憂心。新加坡公益組織“觸愛網路健全服務”負責人ChongEe-Jay説:“孩子沒有到那個成熟度,所以很難管控好如何使用智慧手機,因為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自控力。”據他介紹,在新加坡,學校的課程、作業等資訊大多是通過智慧手機上的App傳遞的。

  手機問題已經引起一些國家的重視。在南韓,政府開發一款App,試圖監測青少年的智慧手機使用情況,不過這引發了極大爭議。另外,早在2011年政府就出臺了一系列措施,禁止兒童在半夜12時之後玩網路遊戲

  分析人士稱,在很多亞洲國家,學生課業負擔極重,他們沒有時間進行戶外活動或社交,手機於是成為學習間隙與外界聯絡的唯一工具。他們通過手機與朋友互動、分享或獲取資訊。正因如此,手機有了一種“畸形”的重要性。

  最後,怎麼才能判斷自己是否得了“無手機焦慮症”呢?專家説,可以通過以下幾點跡象判斷:即便沒事兒也不停查看手機;一想到手機不在身邊就會感覺焦慮、不安;回避社交活動,寧願把時間花在自己的手機上;半夜如果醒來也要查看一下手機;迷于手機導致學業或工作受到明顯影響;很容易被手機上的郵件或App等分心。

  (摘自9月10日《新民晚報》,作者張忠霞)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