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場自發的農村改革試驗——對北京市平谷區建設“農村經濟發展創新研究試驗區”的調查

  • 發佈時間:2015-09-11 08:38: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你敢想像嗎?要不了20年,這麼現代化的一家企業就要歸當地農民所有了,而他們不僅不用拿出一分錢現金,這20年間每年還有分紅。

  北京平谷區峪口鎮西樊各莊村,一個普通的鄉村,一群普通的農民,但他們卻是一家年銷售收入達4億元、目前亞洲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蛋雞養殖企業的産權所有者。當地通過盤活農村土地資源,引入現代金融要素,讓千百年來埋頭于土地的農民變身“股東”,化身“老闆”。

  這一改變,緣于近年來在平谷農村大地上一場“自發的改革試驗”。

  2010年以來,平谷區聯合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開展“平谷區農村經濟發展創新研究試驗區”建設。與其他改革試驗區不同的是,這個試驗區是自發而為,沒有上級的“冠名”授權、沒有任何政策傾斜。試驗區成立以來,開展了一系列農村改革實踐,從試點農民保障房建設到“四位一體”産權式農業模式;從便民服務體系建設到新農合“共保聯辦”機制創新;從成立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到北京市第一家産權交易中心……平谷在法律和政策框架內銳意改革、大膽創新,不越紅線、不踩禁區,不僅促進了平谷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也為新形勢下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農村改革:不能一提,就要求突破政策、修改法律

  首都改革敏感度高、示範性強,不能光著急吃肉,結果被硬骨頭崩了牙。基層實踐中,在現有的政策範圍內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創新有待挖掘的空間,關鍵是把政策用好用足

  平谷區地處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的交界處,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位置,1000平方公里平原谷地,7000年農業歷史傳承。

  作為北京5個生態涵養發展區之一,平谷是首都生態屏障和重要資源保證地,是構建全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點地區,也是産業結構優化調整的重要區域。GDP和農業GDP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全市5個生態涵養區之首,平谷發展不可謂不突出。更重要的是,以果品為標誌的現代農業為農民增收創造了巨大空間,早在5年前,平谷區就以超10億元的果品收入成為北京果品第一縣。農民收入隨著現代農業水漲船高,工資性收入增速也是多年穩居全市前列。一系列指標表明,平谷三農發展正在邁入提速增效新時代。

  然而,這裡既有典型的大都市郊區農村的特點,也面臨許多傳統農區相同的發展困惑。

  農村有資源缺要素、農業有基礎缺投入、農民有需求缺服務。在現有的格局下,如何實現農民收入跨越式增長?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配置農村資源?如何解決農業生産經營的小農化和分散化問題?如何改善農村治理的方式,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這些問題不僅平谷面臨,我國許多地區農村也都在苦苦探索,沒有多少現成經驗可以借鑒。

  2010年8月,時任平谷區區長張吉福率全區涉農單位負責人到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訪問座談,雙方決定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平谷負責主體實施,農研中心提供政策諮詢和理論指導,雙方共同推進“平谷區農村經濟發展創新研究試驗區”建設。

  “我們這個試驗區是自己給自己‘戴帽子’,和國家的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不一樣,叫這個名字是為了我們合作起來更加方便。”北京市農研中心主任郭光磊坦陳。

  農研中心作為北京市推動農村改革和發展的專業部門,既承擔著理論政策研究任務,也擔負著一部分行政管理職責。與平谷區的合作,正是一次在總結基層探索的基礎上來推動北京市農村改革和經濟發展的良好契機。當內生的發展需求碰上外來的智力支援,當政府的政策設計加上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當自上而下的制度改革聯結起自下而上的創新實踐,平谷區厘清思路、明確目標,既銳意進取,又穩紮穩打。

  “首都改革敏感度高、示範性強,不能光著急吃肉,結果被硬骨頭崩了牙,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各項改革最大的政治是為了保障和增加農民利益,對於政策支援、農民擁護的改革,要加快步伐,敢創新、多試驗、穩推廣,儘快讓農民在改革中得到實惠。”2013年開始擔任平谷區委書記的張吉福在採訪中多次強調要把握好改革的原則和節奏。就在不久前他調任山西大同市委書記。

  “現在很多人一説農村改革,就要求突破政策、修改法律。但在基層實踐中,現有的政策範圍內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創新有待挖掘的空間,關鍵是把政策用好用足。”郭光磊説,“到基層去幹,處處可以探索創新,只要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有利於促進農民增收,符合首都發展定位的改革,都應該支援,平谷的實踐價值恰恰就在這裡。”

  “平谷不僅有優越的農業資源,更重要的是,平谷熱衷於搞農業,肯在農業上動腦筋,搞農業能搞出效益,這是平谷改革的探索原動力。”平谷區區長姜帆説,平谷區守著有利的農業生産條件和首都這個大消費市場,發展農業是全區上下的主動選擇,一直在探索農村的綜合改革。

  從2010年到現在,“平谷區農村經濟發展創新研究試驗區”成立已有5年時間。這個並沒有獲上級專項支援、自發長出來的“試驗區”,每年都開展了多項改革:農地確權與集體資産信託化、美麗智慧鄉村整合創新、集體建設用地集約使用試點、農村住房資産化經營……這期間,隨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隨著“改革”成為時代的最強音,更進一步推動平谷的改革試驗穩步走上了快車道。

  2014年,平谷全年實現農業總産值48.2億元,同比增長7.9%;農民每人平均收入18785元,同比增長11.4%,增速再次位於生態涵養區第一位。

  平谷人總結説,改革的成績不單是指標的增長,關鍵在於我們用5年時間做了大量的實事,趟出了一些發展的路子,總結了不少經驗與教訓。這不僅是平谷深化農村改革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我們未來發展最大的資源。

  農業發展:既要靠老闆,也要靠老鄉

  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工商資本的注入,但是,農民始終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體。我們引進工商資本,都是幹農民幹不了的事情。只有農民也現代化了,平谷農業才算真正強大起來了

  改革,就是要調整生産關係中與生産力不相適應的環節。

  對於平谷農業而言,背靠北京大市場,消費有需求、發展有潛力,要資金有資金、要人才有人才、要技術有技術。可謂近水樓臺、得天獨厚。

  但是,同全國大多數農村地區一樣,平谷農業生産也面臨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制約。“一畝三分地,餓不著,富不了,離不開”,曾是平谷農業最普遍的寫照。不僅品牌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産難以實現,外來的資本、技術、管理人才對接不暢,同時,農業生産消耗大量資源的發展方式,也不符合平谷首都生態區的定位。

  “發展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既要把現代農業的經營規模搞上去,加快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更要引進科技、資訊、品牌等現代要素。”平谷區副區長吳連江説。試驗區成立初期,平谷區就成立了農村産權交易服務中心和農地委託公司,以此為平臺推進土地流轉,同時,積極引進現代資本技術,不斷提昇平谷農業的科技含量。在馬坊鎮農眾物聯公司的植物工廠,香椿芽、薄荷、魚腥草、車前草……各種新鮮蔬菜層層疊高,佔地不足10畝的植物工廠能年産山野菜300萬公斤、高端食用菌300萬公斤、高端經濟茄果100萬公斤,讓一輩子與泥土打交道的莊稼人讚不絕口。該公司行政總監王大利告訴記者:“植物工廠利用新技術和新材料,蔬菜可以一年不間斷生産,水資源利用率比傳統農業提高7倍、營養物質利用率提高8倍,佔地面積節省40~60倍!”

  在農業産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北京市華都峪口禽業有限責任公司,歷經多年培育出的峪口京紅1號等蛋雞新品種,以其“死淘低、産蛋多、耗料少、蛋品好”等特性,連續入選農業部主導品種名錄;在平谷區首個工廠化食用菌産業園,佔地45畝的大地富鑫食用菌工廠年生産杏鮑菇鮮菇5475噸,相當於近千畝大田的産量;在馬昌營鎮,沱沱有機農場以其有機生産和網際網路行銷的模式,受到廣大消費者青睞……

  “工廠化農業”快速發展,邁出了新時期平谷農業轉型升級步伐,大幅提升了農業的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産出率,有效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但是,農業發展不可能都走“工廠化”的路子,在引入現代農業資本和高新技術企業的同時,平谷區大力培育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以此帶動更多農民發展現代農業。

  為了創新農資服務體系,平谷區建立了由“配送中心+加盟店”構成的農資連鎖經營模式,對農資實行“六統一”管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更加高效;北京互聯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聯合全區200多農機戶,不僅更有效提供農機服務,而且拓展了大田和果業植保的社會化服務;光明蔬菜農業園區為周邊農戶累計培訓了數十名綠色防控農民技術員,這些農民技術員把綠色生産技術傳遞到更大範圍,成為平谷發展現代綠色農業的重要力量。

  平谷區農委副書記崔愛國説,發展現代農業,土地規模只是一方面。通過完備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可以使經營規模相對較小的農業生産單位,克服自身規模較小的弊端,獲得更大效益。

  958家合作社、101個家庭農場,超過60%的農民加入到合作社中,通過新型經營體系參與到市場競爭的大潮中去。

  “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工商資本的注入,但是,農民始終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體。我們引入工商資本,主要是做普通農民幹不了的事情。”平谷農業局局長龔禹峰對記者説,“我們堅持一手抓高新科技農業企業的發展,一手抓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既要靠老闆,更要靠老鄉。只有農民也現代化了,平谷農業才算真正強大起來。”

  農村建設:既要面子光鮮,還要裏子壯實

  農民的期盼在哪,農村發展重點就在哪。平谷區始終堅持一切從農民的現實需求出發,對政策靈活運用,實現新農村建設由表及裏、由硬體向軟體、由低水準建設向高水準服務發展的轉變

  在全國範圍內,北京市很早就邁出了城鄉統籌的步伐。北京強大的綜合實力,給予了農村建設很大的支援。在早年“暖起來、亮起來、迴圈起來”三起來工程推動下,平谷區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面子”光亮了,就要好好修整“裏子”了。農民的期盼在哪,農村發展重點就在哪。新時期,平谷新農村建設開始由硬體轉向軟體,由建設轉向管理,由低水準建設轉向高水準服務發展。

  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讓農民頭疼的大事。新農合運作多年以來,在減輕農民醫療負擔的同時,也出現了各種過度醫療的現象,變相給農民看病增加負擔,也給財政帶來巨大壓力。

  如何破解?平谷區衛生計生委主任金大慶説:“單靠政府部門,一來人手不足幹不了,二來都是一個系統的,説實話,也管不好,必須要引入第三方力量。”2011年1月1日,平谷區與中國人民健康保險公司開展新農合“共保聯辦”探索。由人保健康派出專業人員,與平谷區管理中心共同建立工作隊伍,參與醫院醫療品質控制管理、單據審核、醫療巡查,加強對醫院新農合服務病前、病中、病後的全程監督。

  這是北京市首次引入商業保險機構經辦社會基本醫療保險。“事實證明,將政府管理優勢與商業保險機構的專業優勢相結合,既能確保參合農民醫療保障水準不降低,更優化了新農合的管理,有效控制了過度醫療的問題。”金大慶告訴記者,試點之前三年,平谷新農合基金平均每年支出增長69.4%,試點三年期間,這一數字僅為2.2%。2011~2013年,平谷農合醫療費用支出減少1.03億元,其中減少農民看病支出5900萬元。

  數字背後,是真切的改革獲得感。讓農民生活更加便利,已經成為平谷農村改革的主色調。在平谷區最偏遠的熊兒寨鄉,全鄉所有行政村都設立了便民代辦服務站,努力實現“農民辦事不出村、糾紛調處不出村、資訊提供不出村、致富服務不出村”。殘疾人生活補助、低保專項救助、生育服務證、危房改造、取暖證明……農民需要的各種服務,這裡都能協助辦理,極大方便了偏遠山區農民生産生活。這一服務體系,目前正在全區推廣。

  在大興莊鎮西柏店村,這裡正在開展“美麗智慧鄉村”建設試驗。在北京市農研中心專家的支援下,這裡通過物聯網技術發展鮮食菊花産業,通過智慧化、資訊化污水處理裝備凈化農村環境,將村容村貌改變、迴圈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致富融合在一起。“美麗智慧鄉村的最終路徑就是要實現資訊化、農業現代化、綠色化發展,這樣的新農村才是農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北京市農研中心城鄉經濟資訊中心主任劉軍萍説。

  生産發展了,生活更便利了,人們對鄉村發展也有了更高的追求。改革由外及內,由表及裏,不斷進入深水區,改革的“硬骨頭”也越來越多。

  “由於規劃限制,很多農戶四世同堂還要擠在很小的宅基地裏,有的老百姓兒子要結婚了,沒有宅基地蓋婚房,急得直蹦。”金海湖鎮黨委書記史立成介紹,全鎮28個村居單位,規劃保留村莊16個,需要遷建、合併12個村莊,宅基地審批難是困擾老百姓也是鎮政府亟待破解的難題。

  啃硬骨頭要有巧勁兒!在這種背景下,金海湖鎮開始了農民共用宅基地建設探索。地,在北京一直是一個焦點問題,也是一件敏感事情。給農民蓋保障房?好像沒聽説哪兒幹過,但是也沒有哪條政策明確説不行。既然如此,那就幹!

  金海湖鎮在規劃的中心村靠山集村建設了3棟板式居民樓,每平方米2600~2800元價格,不僅解決了本村宅基地審批的問題,也解決了周邊小東溝等四個規劃遷建村的宅基地審批難題。

  “這就是我們‘農民的保障房’,有了這房子以後,兒子找對象好找多了!”有著兩個兒子的王建東喬遷新居後高興溢於言表。

  對政策的靈活運用,既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擔當,關鍵是一切都是從農民的現實需求出發。“既不違反國家相關法律和政策規定,又符合平谷農村發展規劃,農民也歡迎,就應該大膽地去幹。只要創新思路,就會有辦法。”吳連江説。

  農民增收:既要土裏刨金,更要地上賺錢

  當農民不只是簡單的農業經營者、體力的出賣者、土地的出租者,而能成為産業的主人、企業的法人,他們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增收致富,農民這兩個字才能真正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改革,最終要體現在農民增收上。對於北京而言,“農民增收”是一道特殊的命題。早在2010年,北京農民的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就已經邁過了1萬元的門檻,這一年也正是平谷農村改革試驗區啟動之時。要在高起點上取得新突破,必須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盤活農村資源,打通農民多渠道增收路徑。

  為了提高農民從事農業生産的收益,平谷區推動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北京榮濤食品有限公司,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化模式,實現“全産業鏈的收益都能讓農民分享”——深加工企業經營效益按比例返回給合作社,合作社80%的利潤返還給社員,不低於市場價格訂單收購農民豌豆。2014年,給社員總返利超過700萬元。

  為了提高農民的家庭經營性收入,平谷區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休閒農業:羅營鎮玻璃臺村,原本是一個交通不便、收入來源單一的山區農村,他們緊緊抓住北京市鄉村旅遊的熱潮,統一建設適合鄉村旅遊的農村民居,把山區老百姓的生活資料變為生産資料,實現農民住房資産化經營。2014年,這個只有68戶居民的山村旅遊總收入達600萬元。

  為了提高農民財産性收入,平谷積極推進農村資産、資源的優化配置:成立農村産權交易服務中心和農地委託公司,通過搭建規範統一的産權交易平臺,激活農村要素市場,盤活了存量,引進了增量。從2010年起,該平臺成交金額超過2億元,溢價金額為4280萬元,4000多畝土地通過農地委託和産權交易的模式給農民二次返利。

  平谷的探索並沒有止於此。土地是農民最重要的資産,也是挖掘農民增收最大的潛力所在。但是,所受到的法律法規的束縛也是最嚴的。平谷這個“試驗區”沒有政策傾斜,該怎麼辦?平谷還是始終如一的態度——在政策空間中挖掘改革潛力。

  正大綠色方圓300萬隻蛋雞養殖示範項目——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企業,為平谷農村改革打開了一道新的大門,“四位一體産權”模式的建立把農民、企業、政府和銀行緊緊綁在了一起:西樊各莊村通過成立“北京綠色方圓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流轉本村村民的755畝地,為該項目提供建設用地,他們是項目的法人主體;平谷區谷財國有資産經營公司和正大集團出資50%,組建谷大投資有限公司,作為項目的融資平臺,向銀行進行融資,他們是項目的投資主體;而正大集團所屬的北京正大畜禽科技公司則是項目的運營和管理主體,受投資公司委託,幫農民管理資産,賺到的錢用來償還銀行本息和給合作社社員分紅。

  這一模式能夠運作的一個重要政策機遇是:2007年,國土資源部和農業部聯合發出的《關於促進規模化畜禽養殖有關用地政策的通知》。其中規定:“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和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按照鄉(鎮)土地利用整體規劃,興辦規模化畜禽養殖所需用地按農用地管理,作為農業生産結構調整用地,不需辦理農用地轉用手續。”這就解決了農民的産權問題。

  “從2012年項目開始,土地租金第一年每畝1000元,此後每年遞增5%;20年經營期內合作社共可從該項目獲得純利3.3億元,戶年均分紅1萬元。”在西樊各莊村黨支部書記陳鳳林的腦海中,農民增收這筆賬算得門兒清。“農民也不用擔心正大幹不下去,跑了”,正大集團簽訂的是“照付不議、不可撤銷”協議。也就是説,不管經營得好壞,正大集團每年必須支付給投資公司投資額12%的固定資産回報,這樣農民的收益就有了保障。待項目投資本息清償以後,資産將完全歸農民合作社所有,農民成為“企業主”,企業成為“打工者”。

  這種BOT(“建設—經營—轉讓”)融資模式在金融領域並不鮮見,但是將其引入農村建設和農民對接,卻是首創。“它不僅創新了政府支農模式,引入了現代化的人才、管理、金融要素,盤活了農村資源,更重要的是,探索了農民在現代農業項目中擁有産權的農民增收致富新機制。”區農委主任李小豐説。有一天,當農民不只是簡單的農業經營者、體力的出賣者、土地的出租者,而能成為産業的主人、企業的法人,他們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增收致富,農民這兩個字才能真正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