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達木盆地:一項技術推動的枸杞種植“大躍進”
- 發佈時間:2015-09-09 01:30:44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日關注
“柴達木盆地乾旱缺水,以前用漫灌,每畝枸杞每年要用800到1000立方米的水,但是用了我們這套水肥耦合技術,用水量就能控制在200立方米以內。”9月初的海西州陽光清透,站在挂滿紅果的枸杞大田裏,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月梅這樣對科技日報記者説。
柴達木盆地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域的主體,這裡氣候乾燥少雨,年均降雨量不足250毫米,是我國典型的大陸性荒漠氣候乾旱區,也是有名的枸杞種植基地。
枸杞具有抗旱、耐鹽鹼的特性,作為柴達木盆地新興的朝陽産業,近年來,枸杞種植不僅提高了當地經濟效益,在防風固沙和水土保持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枸杞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傳統的漫灌方式讓灌溉用水問題越來越突出。正在推廣中的水肥耦合技術,不僅推動了節水的“大躍進”,而且提高了肥效,提升了效益,讓柴達木地區的枸杞種植悄然發生了變化。
節水增效:2萬畝施肥作業只需一個人
李月梅從事土壤肥料研究工作十多年,在參與柴達木盆地枸杞水肥一體項目之前,她一直在青海省農業技術相對比較發達的海東地區搞土壤肥料研究工作。為了摸清楚柴達木盆地土壤養分狀況,2012年,李月梅及其課題組跑遍了當時柴達木地區30萬畝的枸杞種植地,完成了枸杞不同生長期氮磷鉀養分需求的配方滴灌肥,利用施肥槍施肥,對施肥量進行了精準控制。
“原來施肥我們都是以二銨為主,人工埋肥料,如果地再幹點的話,肥料化不開。現在給我們推薦了水溶肥,我們用管子抽著澆,樹根吸收得快,效果比較好。”青海柴晶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負責人馬廣德告訴記者。
可溶性枸杞滴灌肥的成功,只是在大水漫灌的前提下解決了肥料利用率的問題,而最關鍵的問題是節水。
“大的方向是什麼?第一,柴達木盆地缺水,第二,肥料投入量很大。”李月梅向記者介紹,水肥耦合技術作為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率的最佳技術,可以定量給作物提供水分和養分以及維持土壤適宜的水分及養分濃度,“在柴達木盆地搞水肥耦合就得解決節水和肥料的結合問題。”
為此,李月梅大膽設想——課題組自己做技術設計,找設備製造公司進行定制,針對大型種植片區的廠房式水肥一體系統應運而生:先在大田通過鋪設滴灌設備解決節水問題,再套入肥料溶解環節,修建攪拌池溶解肥料,溶液經過沉澱過濾後,通過滴灌設備輸入到大田。
“我們做的這種廠房式設備灌溉效率一天可以達到1000畝以上。一畝地全年生育期肥料投入僅需要110公斤,而以前3年苗施用的商品肥每畝在300公斤以上。”李月梅告訴記者,廠房式水肥一體系統不僅解決了節水和有效施肥問題,還大大提高了施肥作業效率。
德令哈市柴達木防沙治沙有限公司的枸杞種植面積達2萬畝,是第一個引進廠房式水肥一體系統的公司。水肥一體設備投入運作之前,施肥工作完全靠人工進行,費工費水又費肥。現在,只需要一個人在廠房注意觀察操作,2萬畝的大田施肥作業,20天就能完成。
數字説話:兩年挂果,增産30%
目前,水肥一體的研究工作已經有了兩個成果,利用施肥槍進行施肥,這種方式有利於種植面積相對較小的種植戶,第二,廠房式水肥一體系統,這種方式有利於擁有5000畝以上種植面積的大型種植戶。對於夾在中間的種植戶而言,水肥一體系統就顯得比較尷尬。為此,李月梅課題組又根據廠房式水肥一體系統設計了中型移動式水肥一體系統。同樣是利用滴灌鋪埋的方式解決節水問題,不同的是,縮小了肥料攪拌池,通過多次投肥來解決水肥配比問題。
德令哈天源枸杞種植專業合作社2000畝的枸杞大田,以前進行施肥作業,需要70、80個人,至少10天才能完成。而現在,用了中型移動式水肥一體系統之後,40、50個人7天就能完成。
“按道理,枸杞3年以後才能有效益,用了這套系統後,兩年苗挂果了,頭茬採了4噸乾果,效益好著呢。”德令哈天源枸杞種植産業合作社的技術負責人何生平高興地説。
雖説今年的枸杞挂果較往年晚了些,但是2年苗就能實現挂果采收,別説在當地,就是在整個柴達木盆地現有的45萬畝枸杞種植大田,這也是第一次。
“農戶要看最直觀的,葉子綠不綠,或者長得壯不壯。但我們是要用數字説話的。”李月梅説,“我們自己測過,在營養生長期的時候,利用SPAD儀測,葉綠素含量提高35%以上。最後的光合指數,光合效率提高也是在20%以上。最直觀的産量,我們報的是增産30%,而以往在成齡樹上提高20%的産量已經相當可觀了。”
李月梅説,在以前,兩年齡的樹苗挂果,農戶是不採摘的,量不大,費人工不划算,但現在,這些幼苗已經可以産生經濟效益,提前回報種植戶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