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産整合技術護航蘭州百合好品質
- 發佈時間:2015-09-08 02:31:36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吳曉燕魯明文/圖
“自從被確定為蘭州百合的基地村,村裏的百合種植從小到大,一步步上了規模,這些年大家的收入有九成來自百合。”日前,在被譽為“天下百合第一村”的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果園鎮袁家灣村,村民馬元亮談起蘭州百合時,言語之間難掩自豪之意:去年,袁家灣村的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超過了1.5萬元,戶均年收入達10萬元以上,這個數字是2014年甘肅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近3倍——這一切都源於蘭州百合的好品質,含糖量高、粗纖維少、肉質細膩、富含有益成分。
品種退化——
繁育技術來解題
“蘭州百合”與江蘇宜興的藥百合、湖南隆回和江西永豐的龍牙百合一起,被稱為國內的三大百合。其中,蘭州百合是唯一的食用甜百合。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蘭州百合産業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解決“老問題”,實現新發展的過程。
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果園鎮鷂子嶺村村支書豆天旺告訴記者,作為蘭州百合的原産地和主産區,西果園鎮種植百合的歷史已有400多年。然而,在新的發展時期,蘭州百合也面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如品種的退化、田間粗放管理導致的百合品質下降、病蟲害多的問題等等。
“以前,蘭州百合都是傳統的母籽繁育方法,就是在百合挖出來之後,將商品百合上附著的許多小種球移植到田裏,作為下一輪百合種植的種苗。”西果園鎮袁家灣村村支書兼蘭州百合協會會長高作旺告訴記者,蘭州百合多年來依靠對自然生長的母籽進行選育,導致種球性狀自然退化、品種退化,這影響了百合的品質和産量,“百合畝産從原來的1500公斤下降到不足800公斤,産品的獨頭率從70%下降到20%。”
“要解決品種退化的問題,就必須依靠科技,發展組培擴繁等新的繁育技術。目前,我們通過實驗,已制定出了‘蘭州百合鱗片繁育母籽技術規程’,為百合繁育技術變革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施殿仁説。為此,蘭州市七里河區已決心以增産提質為突破口,建設百合組培擴繁中心,以增效提純為目標,加速鱗片繁育技術推廣。區上計劃今年在西果園鎮建設完成百合組培母籽繁育實驗室無墻體內保溫連棟育苗溫室。同時,由蘭州一家百合公司建成蘭州百合鱗片繁育優質母籽示範基地,按照技術規程,強化蘭州百合的種球繁育進一步做好秋冬覆膜保墑技術、測土配方及平衡施肥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新技術等百合豐産整合技術的示範推廣,提高百合品質和産量。
生態環境苛刻——
示範基地來保障
七里河區農業産業化辦公室主任周清泉告訴記者,生産優質百合,對生態環境條件要求較高,適宜於旱作栽培,一般要達到海拔1800~2200米,土層深厚,質地疏鬆,有一定坡度,排水良好,有機質含量豐富。以袁家灣為代表的七里河後山地區,具有種植百合的天然的地理資源優勢。非常契合蘭州百合的生理特徵:喜溫涼、喜光照、好濕潤、忌酷熱。
“特殊的生態環境,養育了色澤潔白如玉、肉質肥厚的優質百合。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七里河區的天然地理稟賦,七里河區大力發展百合種植標準化示範基地。”七里河區農業局副局長施殿仁告訴記者,截至2013年,七里河區的百合種植面積已達5.26萬畝,擁有省、市級無公害標準化示範基地1182畝,建成標準化示範區3.2萬畝,無公害百合認證面積達到3.7萬畝。
品質可持續——
合作社貫徹標準化
“要保證百合的品質,必須依靠科技,而且要從最初的種植環節就要抓好管理,推行標準化生産。”蘭州振興百合種植專業合作社監事長張學文告訴記者。目前,合作社直接帶動百合種植戶268戶,間接帶動3781戶。根據合作社與基地種植戶之間協議,種植戶必須承諾實施標準化管理,不用農藥,儘量以農家肥為主,使用合作社免費供給百合專用肥,保證百合品質。為了強化標準化種植,合作社還通過科普畫廊、黑板報、專家講授的方式完善技術培訓,建立了良好的科技資訊傳播服務體系,提高基地農民的科技素質,充分為種植戶提供全方位技術服務。
“圍繞蘭州百合種植生産環節,我們以源頭治理、品質抽查和建立健全産品可追溯制度為重點,積極探索建立長效機制。”周清泉説,除了建立優質百合母籽繁育基地外,他們對百合實行了嚴格的投入品監管,在百合播種期,指導督促企業、專業種植合作社建立健全生産檔案和投入品使用記錄等追溯制度,同時,嚴格按照技術規程和要求進行種植和田間管理,按照無公害標準化要求進行生産。“總體上,我們突出抓好蘭州百合的産前環境品質控制、産中物質投入和栽培關鍵技術管理,推廣百合鱗片繁育栽培,平衡施肥,以有機肥為主,應用生物製劑防治病蟲害等多項綜合技術體系,以優質蘭州百合基地為依託,規範無公害化生産技術規程,確保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優質的百合産品。”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