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多吉:癡迷地質的高原院士

  • 發佈時間:2015-09-08 01:30:5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適逢西藏自治區50歲生日,記者在拉薩見到了多吉,作為我國首位中國工程院藏族院士,也是西藏地區唯一一位院士,多吉院士已從地質勘探一線退居12年,一直從事地質相關的管理工作,目前是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兼任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總工程師。

  他有著官員的矜持。他身著襯衫西褲,説話慢條斯理;他有微觀的視角亦有宏大的敘述邏輯,並且在兩者間切換自如。不過即便如此,國字臉,堅毅的五官,古銅色的皮膚以及眼睛裏閃爍的熱情,令他的藏族氣質撲面而來。

  他有著學者的質樸。對於一長串列政頭銜他不願贅述:“我現在的工作重心還是放在帶學生、搞科研以及參與國家關於地質方面的諮詢工作上。”他流露出對一線工作的留戀:“一有時間我還是喜歡到野外,搞地質第一素材來源於觀察,我也擅于在野外工作。”

  從走出故鄉西藏山南地區的疊嶂重巒開始,多吉斷斷續續在一線勘探25年,幾乎走遍西藏全境。他也曾自問為什麼要搞地質?如今他已有了一個明確的答案:搞地質的核心就是找礦産資源。而西藏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其地質勘探對國家意義非常。

  “作為儲備基地,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加強中國在國際上,就銅、鋰、鉻等內地稀缺礦産資源談判時的話語權。”多吉説。

  地質與水文的緣分

  多吉與地質勘探的交集始於上世紀70年代。1974年,多吉就讀于成都地質學院,學習區域地質調查及礦産普查專業。喜歡研究水的他曾想要轉去水文係,未能如願。不過,當多吉分配到西藏自治區地礦廳地熱地質大隊當技術員,“地熱是以溫泉的形式錶現,我還是研究了與水相關的東西,這就是緣分。”

  也許正如他所説的緣分,在多吉的地質勘探生涯中總能找到前後呼應的橋段——就像當初科考隊讓他感受到地質學的魅力,後來來自其他省份的同事的認真與堅持對他影響至深。

  在一次課題合作中,多吉接觸到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他記得當時鄭綿平不慎從馬背上摔落,腰部受傷。但鄭綿平跟隊員們裝作沒什麼事兒的樣子,堅持在野外考察,“回去以後就動彈不了,治療了很長一段時間,現在遇到天氣不好總會復發。”

  他至今仍記得當年分隊隊長劉連捷給他的幫助。

  劉連捷是一名經驗豐富的地質學老教師,河北唐山人。多吉進入分隊時,他已進藏十載,年近半百,是多吉工作後遇到的第一個漢族老師。劉連捷對學生十分嚴格,教完即讓學生作圖,只糾正一次錯誤,如再發現有類似的問題,就把圖紙撕掉,要求重畫。

  “這樣的方式非常有用,後來我們到野外去工作,按照他的思路做,既高效又準確。我們在野外的一些生存技能也都是他教的,遇到這樣的老師很幸運。”多吉説。

  大自然的探索和朝聖者

  多吉所在的勘探小隊是先遣隊,角色類似偵察兵,即在前期尋找地質線索,一般3月份出山,9、10月份回去。常常是四五個人在海拔四五千米左右的高山上安營紮寨六七個月,食物是出發前準備好的臘肉、蘿蔔以及馬鈴薯,目之所及不見牧民,難覓牦牛。

  多吉覺得這種尋找令他無比親近大自然,加之年輕的時候充滿好奇,感覺一切探索都很有趣。“天濛濛亮就出發,不停地走,不停地觀察,一邊製圖一邊記錄。尋得一個線索就不斷地追蹤,走到太陽快落山,回到營帳有時是三更半夜,都不知道早上走了多遠。”他説,“我們出發的時候都是懷著希望,晚上回去的時候,不管怎麼説都會找到一些感興趣的東西。回去後,大家吃完飯就整理資料,然後睡覺,大部分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他以一句“這是地質工作常有的事”輕巧地帶過艱辛甚至驚心動魄的經歷:泥石流,在日喀則遭遇山體滑坡,雪盲,趟水過河時多次不期而遇大幅度漲水。他説可能是因為生長在西藏,相對熟悉地形,一線勘探多年,沒有受過傷。

  他是大自然的探索者,亦是朝聖者。

  “我喜歡走,喜歡走到大自然中去。我想大自然是慷慨的,但慷慨是有原則的。如果你認真地去對待,你想得到的資料、數據以及你想解決問題的答案,大自然都會告訴你。”他説。

  2001年11月,多吉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3年8月,他出任自治區地質礦産勘查開發局黨委委員、總工程師(副廳級),自治區科協副主席。至此,多吉逐漸退出一線勘探工作。2011年,他出任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兼任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總工程師。

  “其實最初學地質的時候,我的理想是當一名普通的工程師。”多吉謙遜地説。

  地質勘探關乎國家利益

  跳脫出一線地質勘探經歷的話題,多吉把對地質勘探、西藏土地的思考融入國家背景中。

  “搞地質工作首先就是要摸清國家的資源家底。”多吉説,他表示探明資源儲備量能夠增加國家的外交籌碼。

  2010年,中央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要使西藏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這讓多吉為之一振。他指出,其中的“戰略資源”就是以礦産資源為主。“內地缺乏銅、鋰、鉻這些礦産資源,依賴進口。西藏確實有上述資源儲備上的優勢,線索很多,但是需要評估。這幾年,西藏為國家作為戰略資源儲備基地打下了重要的基礎,做了很多工作。作為儲備基地,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加強中國在國際上就上述資源談判價格時的話語權,因此,加快西藏地質勘探工作對國家意義非常。”

  言及此,謙遜低調的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努力。多吉表示,他曾牽頭向國務院提出建議,加強西藏高原資源的勘察工作。對此,國務院設立了青藏高原地質礦産調查與評價專項(簡稱“青藏專項”),投入資金大概80多億,從2008年開始到2020年,主要以資源評價為主,同時研究水,地質環境,發生地質災害有哪些隱患等。

  前兩年他還在成都了解到一個關於西藏土地資源的現狀調查。通過他們的調查,得出99.9%的土地是非常乾淨的,全部達到國家的標準水準,沒有任何污染。“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説,西藏是一片凈土。”多吉説,即便他用25年的觀察,用地質學家專業的眼光過濾這片土地,“凈土”論斷依然毋庸置疑。

  “西藏的凈化能力比較強,黨和政府管得也很好,比較到位。”言及此,他望了望窗外。透過辦公室的窗,即目是綿延高山的一角以及拉薩傾城的陽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