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巧匠大國”,路在何方?

  • 發佈時間:2015-09-08 01:30:4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聞觀察

  在無錫一汽錫柴,進口機床的主軸一旦磨損,更換動輒需數十萬元。高級技師孫堅利用麻繩獨創了一種精度更高的對比修復法,3年來修復6根主軸,節約維修費130多萬元。

  製造強國的基石是“巧匠”,即數量足夠、技能精湛的技術工人。

  記者近期深入江蘇的部分企業,實地走訪大量一線技術工人,既震撼于這些巧匠蘊藏的巨大力量,也感受到技能人才培養的諸多制約因素。

  一個技師創造20億元,“巧匠”神在哪?

  在無錫錫洲電磁線有限公司車間的一台上漆機器邊,有著11年工齡的漆包工張靖偉不停用手觸摸剛上漆的銅線,並通過不停調整機器上的毛氈寬度,控制油漆厚度。“漆層只有0.065毫米厚,全靠手感控制。”

  人手如何能感受出不到1%毫米的厚度差?面對記者提問,這個老技工坦言:“沒什麼訣竅,就是熟能生巧!”

  “目前整個行業設備和工藝都差不多,但産品品質相差很大,關鍵因素就是工人素質。”該公司總工程師曹永義告訴記者,公司的拳頭産品是耐高溫漆包扁線——變壓器的核心部件,由於國內産品規格多、批量小,涂漆工藝至今仍是以手工“毛氈法”為主。

  這個只有250人的小企業,一半工人具有高級工以上資質,擁有發明專利授權27項,遠超同類企業。在行業不景氣的大背景下,企業去年銷售11億元,每人平均産值達400多萬元。記者走訪發現,高水準技工日益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人是生産力第一要素”正在實踐中被反覆證明。

  在江蘇徐工集團,提起電工技師林海,人們一定會豎起大拇指。這個1972年就進車間的普通工人,先後完成重大技術革新成果12項。他獨立承擔的汽車起重機電器自動檢測和系統可靠性改進技術,屬國內首創,推動國産起重機在電氣可靠性方面躍升至國際先進水準,多年來實現綜合效益20多億元。

  有了“巧匠”,企業如虎添翼,沒有則往往“吃盡苦頭”。無錫市人社局副局長顧學年給記者講了一個真實案例。該市一家大型企業的進口設備發生故障,數十名維修工束手無策,只能請國外技師坐飛機來修,每小時收費兩萬美元。“老外繞著設備看了幾圈,讓工人把一個部件的所有螺絲卸下,再全部重擰12圈,問題竟然解決了!”

  激發“第一要素”,企業、職校如何各顯神通?

  相同的零部件,國內組裝的汽車和國外原裝進口的性能差距明顯。江蘇雙環齒輪有限公司總經理蔣亦卿説,以車用自動變速箱為例,至今國內未能實現自主研發,甚至連組裝工藝都達不到要求。

  為了縮小這種差距,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致力於培養自己的“能工巧匠”。

  “企業不缺學歷型人才,最缺的是能改進工藝、解決難題的高技能人才。”江蘇井神鹽化股份有限公司培訓中心副主任王海燕説,2011年公司專門組建員工培訓中心,3年來累計培訓員工4萬餘人次,平均每個員工10次以上。評上首席技師的工人,還可享受部門副經理待遇。

  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無錫柴油機廠行政部部長助理唐立波從德國引進了一整套技能人才培養、評價、激勵體系,並通過舉辦全廠技術運動會、“絕招、絕技、絕活”評比等培養技能人才,目前企業四成一線操作員具有高級工以上資質。

  校企深度融合讓技能人才培養更接“地氣”。走進無錫汽車工程學院寶馬實訓基地,大到課程開發、培養標準,小到學員著裝、工具擺放,每一個細節全部達到寶馬的員工培訓標準。學院和寶馬深度合作以來,汽車專業學生一半以上實現了訂單式培養,一批畢業生已經成長為企業技術骨幹,月薪超過萬元。

  “培養高技能人才一頭連著經濟,一頭連著就業,是興國之基、富民之本。”江蘇省人社廳副巡視員楊志霞介紹,通過將高技能人才數列入指標體系、實施百萬職工崗位技能提升計劃等“組合拳”,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高技能人才達274.8萬人,佔技能人才總量的近三成,為江蘇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設“巧匠大國”,還有哪些“攔路虎”?

  儘管國內技術工人素質不斷提升,但與製造強國相比,差距還不小。“要把國內的勞動大軍轉變成技能人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顧學年説,德國等製造強國,簡單操作工幾乎沒有,高技能人才佔比超過50%,品質和佔比都遠超我國。

  在王海燕看來,人才培養和企業需求脫節是當前建設“巧匠大國”的重要制約因素。國家職業大典有1800多個職業,但很多職業標準嚴重滯後實際生産。比如汽車維修工,行業早就採用電噴,而國家標準還是化油器。

  企業評價也需要“換個思路”。在華德資企業毅結特緊固件系統(太倉)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邁克·弗蘭克告訴記者,德國制定各類企業排行榜時,不像中國按營業額大小排名,而是依據企業的技術創新水準、細分市場佔有率等進行評價,獲獎者往往是“小而精、小而強”的企業。“在這種氛圍下,企業就不會追求簡單做大規模,而是堅守‘工匠精神’,競相在技術上積累創新。”

  一些落後觀念也是建設製造強國的“攔路虎”。採訪中,幾乎所有的採訪對象都認為,應進一步提高技術工人待遇,扭轉“當技工低人一等”“上技校沒前途”等誤區。

  “中國傳統文化重道而輕術,延續到現在,形成重科學而輕技術的傾向。”楊志霞認為,相關部門應抓住製造業轉型升級這一契機,進一步改善技能人才的培養、評價和分配機制,讓“工匠精神”真正煥發榮光。

  (新華社南京9月7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