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無法阻撓對科學的信仰
- 發佈時間:2015-09-06 01:30:35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不論是在大西南的重慶、昆明還是大西北的延安,無論是在古寺破廟還是農舍民宅,戰時的中國科學家們始終堅持著對科學的信仰,艱苦條件下仍然出現大批高水準的研究成果。
抗戰爆發時,談家楨從美國回國任浙江大學生物學教授。西遷路上,談家楨始終帶著一個木箱,裏邊裝著自己研究瓢蟲遺傳學積累的文獻和實驗數據,但凡搬到一地,就打開木箱,把顯微鏡裝起來進行研究。1944年,就在這種簡陋的條件下,他發現了遺傳學上著名的“鑲嵌顯性”現象,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的《中國古生物志》是中國創刊最早的專刊。抗戰爆發後,地調所研究人員也仍然在惡劣的條件下堅持出刊10余冊。翁文灝于1939年言:“《古生物志》明年出版的,將在今年趕著印刷,以便在萬難中印好寄出,使世界上知道——萬山叢中的西南依然有多少人在作學術工作,並且內容的豐富並不減于往日。”出版于1941年的該刊丙種第7號,發佈了卞美年等人發現的雲南祿豐恐龍化石的文章。
數學家蘇步青在躲避空襲時,還帶著文獻,在防空洞裏堅持研究。在湄潭,他帶著幾位早期學生熊全治、張素誠、白正國等人,堅持了射影微分幾何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從美國回國的物理化學家李方訓戰時生活十分拮據,但仍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致力於教學、科研和培養研究生的工作。他在一篇論文的後記中寫道:“抗戰時期,藥品缺乏,實驗困難,因此必須別開途徑,從前人所做實驗之數據中尋找新關係,引起理論上的探討,並指出今後實驗之途徑。”就這樣,他以廣博的理論知識為基礎,以驚人的毅力使科研工作繼續下來,得到了一批有獨創性的成果。
上世紀90年代初,在查閱民國時期化學史料時,中國科學院大學張藜研究員第一次感受到戰爭對中國科學界的直接影響:40年代初中國化學會的《化學》《化學通訊》雜誌都出版了戰時專輯,“編輯的話”裏清晰地寫著因為戰時顛沛,雜誌無法維持正常定期發行等語;專輯的用紙、印刷都極其粗糙,但還在堅持出版。“我真切、直觀地感受到抗戰對中國科學發展的影響,感受到那一代科學家的不屈不撓”。(科技日報北京9月5日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