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乳企遭遇轉型“陣痛”
- 發佈時間:2015-09-01 06:32:00 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期,國內乳企先後發佈半年報,多家乳企業績表現不佳,其中,本土嬰幼兒奶粉巨頭貝因美“凈利潤虧損1.02億元、同比下滑195.51%”的成績單尤其刺目。
貝因美過去多年穩站在國産嬰幼兒奶粉品牌榜首,昔日的霸主今年首次出現虧損,令不少業界人士嘆息。業界認為,貝因美的巨虧背後,一方面説明其實施的轉型之路尚未發生效應。另一方面,從貝因美身上發生的“轉型陣痛”,也可看到行業“共性”,當前國內嬰幼兒奶粉企業轉型過程中同樣出現種種代價,這也表明在國內外大環境之下,國産奶企轉型遭遇重重難關。不過,乳企若能闖過轉型升級的難關,生存下來,未來可能會獲得産業發展的紅利。
●南方日報記者 歐志葵 實習生 王思思
挑戰
貝因美上市以來首現鉅額虧損
正在艱難進行渠道改革的貝因美,意料中地迎來一份並不好看的業績表。8月31日,南方日報筆者從貝因美最新發佈的半年報看到,其上半年營收17.73億元,同比下降26.28%;凈利潤虧損1.03億元。在核心業務奶粉方面,營業額同比下降28.91%。
貝因美曾是國産嬰幼兒奶粉的公認龍頭。根據AC尼爾森數據,在母嬰店和商超渠道,2014年全年佔據國內奶粉市場份額前三名的品牌分別是惠氏、美讚臣、貝因美。貝因美是唯一一家本土奶粉品牌。然而,這位昔日“大佬”在這兩年卻表現不佳,此次中報的成績,更是貝因美上市以來首次出現業績虧損。
對於虧損,貝因美方面解釋,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競爭激烈,公司業務轉型尚未完成,重點産品嬰幼兒配方乳粉銷量下降,致使上半年營業收入下降幅度較大。國內嬰童食品市場渠道風起雲湧,電商、“海淘”積極搶佔市場份額使大賣場、超市等傳統零售渠道市場份額面臨挑戰,也使得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受到較大負面衝擊。此外,為持續保持公司在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的領先地位,公司加大了對市場開拓和産品服務方面的投入,致使銷售費用率較上年同期進一步有所增長。
貝因美巨虧,其實並非“一日之寒”。早在去年,該公司就出現業績下滑,為挽救投資者信心,去年9月,貝因美宣佈與恒天然戰略合作,恒天然以34.64億元收購貝因美18.8%股份,同時貝因美與恒天然合資收購恒天然澳大利亞奶粉廠。但恒天然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後,並沒有助其走出低谷,反而營收和凈利潤下滑更加嚴重。
對此,貝因美坦承,公司業務轉型需要過程。今年8月,貝因美董事局副主席陳惠湘首次向記者透露,該公司正在進行渠道改革,現已將原有的1000個經銷商減少至500個,同時分公司也轉型為全資子公司,並賦予更多開拓市場、經營功能。按照貝因美的計劃,目前階段性改革計劃已經完成,反映在終端零售價方面,不同品類綜合平衡下來,終端零售價格會下降約20%。
不過,在當前發展最強勁的電商渠道,貝因美就顯得謹慎。陳惠湘表示,該公司在“網際網路+”方面還有較多顧慮,需要考慮線下經銷商們的利益。但他也意識到,“這樣的轉型是大勢所趨,想長遠發展只能走下去,而且要重視網路渠道。”
貝因美轉型的另一個方向也備受爭議。近兩年,貝因美提出多元化發展,向“嬰童食品第一品牌”轉型。最近幾年,貝因美的業務延伸至嬰幼兒輔食、母嬰用品、兒童奶、幼兒教育、親子教育、服務等領域,産品覆蓋0-12歲嬰幼兒童。而其對新業務板塊的投入,也從未停止。據資料顯示,2014年下半年,貝因美投資3.5億元在廣西北海成立全資子公司貝因美兒童奶有限公司,試水兒童配方液態奶。此外,還預計投入7394.80萬元建年産3000噸的米粉項目;投資5.5億元建宜昌貝因美嬰童食品産業園。
分析
多元化能否拯救業績待觀察
“在當前奶業消費低潮的大環境下,業績下滑容易理解。”針對貝因美業績首次出現虧損,乳業專家陳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目前國內嬰幼兒奶粉競爭的環境更加惡劣,若單純靠奶粉業務就更加艱難,“包括他們公司內部各種關係,都還不是暢順。外部有壓力,內部的機制理得還不很順,業績沒有逆市上漲,也容易理解。”
業界認為,貝因美內部機制理得不順,是指其對經銷商渠道的改革。此前,貝因美靠傳統渠道龐大、堅實的經銷商隊伍,助力其走上國産嬰幼兒奶粉“第一把”交椅地位。現在,貝因美改革要減少中間環節、簡化渠道、降低流通成本、削減經銷商利潤,顯然動了經銷商們的“奶酪”,各種反對力量必然存在。也正是在此壓力下,貝因美也不敢輕易、大規模發展電商渠道。“貝因美進行的渠道改革能否産生有益效應,尚有待觀察,但在目前形勢下,整個行業都遇到同樣問題,改不一定見效,不改則是死路。”
此外,貝因美多元化發展的轉型之道,到目前為止也尚未收到效果。業界分析,貝因美進行多元化發展,顯然是看到單一靠奶粉業務支撐業績,存在許多風險,再加上這兩年奶粉行業在監管、市場競爭惡化、産能過剩等因素下,多元發展、尋找新增長點顯得更為迫切,“多元化,至少東方不亮,西方亮。”
不少業界人士對於貝因美的虧損,也視為“轉型陣痛”,從當前貝因美的轉型,包括聯手紐西蘭乳業巨頭恒天然,踏實發展上、中、下游産業鏈等動作來看,貝因美應有發展後勁。
國內資深乳業分析師宋亮就指出,這兩年貝因美在渠道方面正在做調整和嘗試,調整過程中會影響到經營活動和業績,所以導致業績下滑。“貝因美深度調整對於它未來的轉型發展是有好處的,短期來看,業績是下滑的,但我們認為,從長期來看內部的團隊,行銷渠道的調整結束以後,業績還會提升上來。外部環境隨著去産能化、行業淘汰乳企減少,未來的市場環境開始好轉,競爭過後,淘汰出去以後留下來的企業都能夠獲得産業發展的紅利。”
行業
乳企轉型存三大難點
貝因美當前出現的“轉型陣痛”,在今天的很多乳企身上也同樣發生。
近日,蒙牛、合生元、澳優、聖元、美讚臣等也先後發佈業績報告,從這些嬰幼兒奶粉的財務數據來看,在國內、國際奶粉産能過剩、消費欲減低等大背景之下,各家乳企業績普遍表現不樂觀。
如澳優乳業2015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業績出現下滑,今年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9.12億元,同比下降2.6%;凈利潤為4050萬元,同比下滑24.3%。
蒙牛乳業旗下的雅士利發佈的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雅士利繼續拖累蒙牛業績。雅士利上半年銷售收入為11.6億元,較2014年同期的15.5億元下降24.9%;凈利潤7560萬元,跟去年同期的2.09億元相比更是大幅下降63.9%。
在港上市的合生元中報稱,公司今年上半年營收約為19.62億元(其中來自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收入為16.98億元),同比減少約為10.3%;凈利潤約為2.05億元,同比下滑34.4%。
多家乳企均解釋,業績下滑原因是:傳統渠道萎縮削弱其競爭優勢;上半年繼續對母嬰和電商渠道銷售模式轉型,但成效尚未凸顯;加大促銷力度導致毛利降低。
國內嬰幼兒奶粉市場自兩年前就已結束此前高速發展的“黃金期”,尤其是這兩年,産品和渠道、市場環境均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內、外雙重壓力下,轉型成為各家企業必須要走的路。
有的企業採取多元化路徑,如貝因美和合生元均向母嬰市場延伸,合生元宣稱“要做母嬰服務商”,按照該公司規劃,除了提供嬰幼兒奶粉外,業務還將延伸至紙尿褲、嬰兒洗護用品,甚至早教。有的企業則併入乳業全産業鏈大樹上,如雅士利、多美滋被蒙牛收購,成為彌補蒙牛短板的業務單元。有的企業則拓展新領域,盯上羊奶粉,如飛鶴、澳優;有的全面轉向電商渠道,如廣州蕊盛蕊、君樂寶……
路徑不一,殊途同歸,每家乳企均會在轉型過程中遇到“陣痛”,只不過,各家成效表現不一。
宋亮指出,在消費市場劇變、産業淘汰戰的寒冬下,國産奶粉遇到的轉型難點包括:一是渠道轉型過程中,企業與傳統經銷商之間矛盾加深。“價格下行成為當前態勢,生産企業與渠道矛盾激化,傳統母嬰渠道、商超們對嬰幼兒奶粉要求的利潤很高,但企業又要求嬰幼兒奶粉價格下調,下調後渠道的利潤變薄,這就造成企業和渠道的矛盾。換句話説,企業如何推動轉型發展,從而使得渠道的利潤點不要過分地集中在奶粉上,這是個難點。”
第二個難點是,當前國內奶粉産能過剩,這是整個企業轉型的又一個難點。筆者近日曾走訪長沙一家乳企,該大型工廠去年才投入鉅資完成升級、改造,然而市場消費卻發生急劇變化,目前該新工廠實際使用産能只有10%,其他90%産能閒置。如何消化産能過剩確實是當前很多大企業面臨的難題。
宋亮稱,第三個難點是消費者信心的恢復,現在很多消費者通過跨境電商去選購進口奶粉,對國産奶粉的信心還是不足,這個問題的根本解決方法需要多方面努力,而且需要花很長的一段時間。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