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溪雪梨:味兒正個兒大又何妨
- 發佈時間:2015-09-01 02:33:12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張艷玲
8月初,四川省蒼溪縣雲峰鎮青鹽村村民張華春院子裏的一棵雪梨樹被人包了下來。來人塞給張華春300元訂金,説好9月梨子熟了就來摘梨。
這棵雪梨樹確實不得了,“身板”不粗,枝椏上卻密密麻麻挂滿了梨,最大的得有鬥碗大小,張華春不得不找來木棍將枝椏撐起來。“這還不算大的,1991年選出來的‘梨王’足足有5斤2兩重呢!”縣農業局高級農藝師仲青山説,那時蒼溪梨農都以種出“梨王”為傲。
然而,市場沉浮,個頭太大也曾被認為是雪梨價格一跌再跌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今,隨著雪梨市場逐漸回暖,關於個頭大小的爭論塵埃落定了。
一棵樹的梨錢曾抵得上半個月工資
43歲的張華春有100多棵雪梨樹,大部分都有年頭了,有的“歲數”比他的還大。“從小就在梨園里長大,父母全靠著這幾畝梨樹把兄弟姊妹拉扯大。”張華春説。
作為已有數百年栽培歷史的蒼溪本地品種,蒼溪雪梨在上世紀70、80年代可謂紅極一時,其肉質脆嫩多汁,個頭尤其大,單果平均重量超過1斤,不少國家領導人都對其稱讚有加,全國各地慕名前來引種的更是不計其數。在鼎盛時,蒼溪全縣雪梨面積達15萬畝,“雪梨之鄉”也成了蒼溪縣的代名詞。
“那時雪梨很暢銷,一棵樹下200斤梨,能賣20多元,那相當於工人半個月的工資了!”説起上世紀80年代雪梨的好行情,仲青山不禁提高了語調。
仲青山説,那時,最讓蒼溪果農引以為傲的就是誰家能種出最大的“梨王”。在1991年的“梨王”比賽中,“梨王”重達5.2斤,至今無“梨”能敵。
價跌賣難真是“個頭太大”惹的禍?
好景不長,上世紀90年代末期,蒼溪雪梨價格持續下滑,尤其是到了2000年後,雪梨一度出現賣難。“一背簍梨子百來斤,就賣8元錢啊!”提起當年行情的慘澹,61歲的青鹽村村民張義德仍然唏噓不已。
為此,蒼溪縣定下了“早熟梨搶市場,中熟梨接鏈條,晚熟梨保品牌”的應對戰略,開始大量引進早熟、中熟梨品種。在2005~2009年的5年間,共引進30多個梨品種,逐漸形成了以“中梨1號”為代表的早熟梨4萬多畝,以“翠冠”、“黃金梨”為代表的中熟梨4萬多畝,晚熟品種蒼溪雪梨被壓縮到6萬畝。從6月底到10月底,蒼溪月月都有鮮梨上市。
蒼溪雪梨的面積逐年減少,但價格卻不見回升。“蒼溪雪梨個頭太大,一個人吃不完,分梨又不吉利,自然不受消費者歡迎。”仲青山説,大家分析雪梨滯銷原因,認為病根在其個頭太大的人不在少數。
蒼溪雪梨滯銷的原因究竟是什麼?農業部門開始到主要銷售市場調研走訪,發現一些消費者曾經是蒼溪雪梨的鐵桿粉絲,現在卻不愛買了。“不少上了年紀的消費者還向我們抱怨味道不如以前。”仲青山説,品質下降才是根本原因。
示範提升大個頭重獲市場認可
這幾天,張義德推了好幾個活兒,都是外地客商打來電話請他組織收購村裏的雪梨的。“要在前幾年,這時候樹上恐怕一個梨子都見不到了。”張義德説,8月底才成熟的梨子,6月份就有商販來村裏收梨,不管熟沒熟,村民見錢就賣。
梨子還沒熟,為何村民就趕趟賣呢?“雪梨不值錢,村民也就不願投入,能結幾個是幾個,能賣幾個錢算幾個,也沒想靠著梨樹發家致富。”仲青山認為,這也使得蒼溪雪梨陷入了早採、疏于管理導致品質下降、價格下跌,價格太低又使得農民不願管理不願投入的惡性迴圈。
如何才能打破惡性迴圈?農業部門決定首先從杜絕早採上突破。一次巡查,仲青山正好撞見農戶早採,就當場削了梨,請農戶嘗嘗,結果這位果農只是笑著卻不接手,説還沒熟不好吃。“自己都不吃的梨賣給別人,人家第一次上了當,還能再買嗎?”將心比心,説得這位果農心服口服。
緊接著,農業局又選出蒼溪雪梨相對成規模的青鹽村進行示範提升,拿出專項經費為試點農戶免費提供有機肥、微量元素,對農戶種植技術進行全程指導。村裏還成立起了雪梨合作社,社員們有空就在一起琢磨種植技術。隨著蒼溪雪梨品質逐步提升,價格逐漸回暖,參與試點的農戶也從最初的8戶增加到了現在的100多戶。
“今年價格應該不會低於1.5元/斤。”張義德估計,自己家的2畝地100棵樹,至少能有3萬多元的收入。今年春天,張華春還種下了200株直生苗,明年春天嫁接了,再過兩年就能結果了。
如今,蒼溪雪梨王的個頭又起來了,雖然沒破歷史記錄,但果農又有參與熱情了。“以前都説梨子太大吃不完又不能分,現在人們逐漸不再忌諱分梨了,反而覺得梨子能長這麼大很新鮮,有意思。”仲青山説,去年到江蘇蘇州參加博覽會,帶去的單果重4斤多的蒼溪雪梨最受歡迎。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