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獲獎不再孤單寂寞冷?
- 發佈時間:2015-08-31 09:30:46 來源:中國民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劉慈欣獲“雨果獎”
科幻題材難脫小眾
■特約記者 程喆
“雨果獎”是科幻界較著名的創作獎項之一,堪稱“科幻藝術界的諾貝爾獎”。2015年8月23日,劉慈欣的科幻小説《三體》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説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該獎項。不過,《三體》的一花獨放,反襯出的是科幻小説界的整體低迷。就整體而言,無論是科幻小説的創作、出版,還是改編拍攝成影視作品等衍生藝術形式,科幻題材依然是仰望星空的孤獨者。
神奇《三體》 文理科生的教材
任何小説簡介都不足以描述這樣一部宏大敘事,儘管它看起來並不那麼複雜:外星人截獲了來自地球的信號,並計劃侵略地球。面對外星人的企圖,地球人分裂為兩大陣營——一方期盼地球被推翻重新來過,外星人則能幫助他們掃除社會的黑暗;另一方則決定抵抗入侵。
“拯救派”和“降臨派”的對抗,在很多科幻作品中都有出現,這樣的情節老套平庸,為何《三體》成功了?
《三體》的核心競爭力自然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外加邏輯嚴密的推演。好的科幻作品,除了要向讀者進行科普外,同時也要能夠激發讀者對於知識的學習慾望。
就《三體》而言,文科生看了,需要惡補物理學知識、天體力學知識、太陽系的二維化等;理科生看了,則要明白從哲學中演化出來的“黑暗森林體系”和“宇宙社會學”概念。
越來越多讀過《三體》的人開始跟其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是挑刺“吐槽”,甚至發展成如果不能談論一番,就顯得過時,並通過各種途徑補上有些“邊緣”的知識,這就是科幻的魅力。
實打實硬科幻
有評論指出,《三體》能獲得雨果獎,是因為其討論的命運終極問題,在歐美市場上也不常見,這類作品很容易走向宗教和神學結尾,而不會在科學層面給出一個終極解釋。而《三體》難能可貴的是就在於它的“硬”。
所謂軟硬科幻並沒有明確的定義,大概的含義是以嚴格技術推演和發展道路預測,以描寫極其可能實現的新技術、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影響的科幻作品。科幻迷們讀完一部作品,自然會有所判斷。
本屆“雨果獎”的最佳科幻電影給了《銀河護衛隊》,然而《銀河護衛隊》算不上真正的科幻,科幻含量還不如《明日邊緣》《我,機器人》《星際穿越》等,充其量和《變形金剛》《復仇者聯盟》一樣,只是披著科幻的外衣,講述英雄人物故事,這類所謂的外太空場面、“漫威世界體系”,只是為了人物而服務的。
《銀河護衛隊》這類就是軟科幻,而硬科幻中的人物都是為這些科幻點子服務的,故事也是圍繞這些科幻點子展開的,人物反而不重要。
尤其是在《三體》第三部中,劉慈欣的想像力已經超越了手中的筆,大量的科幻描寫,幾乎跳過了劇情和人物關係。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覺得《三體》文筆不好、人物不行,因為這些本來就不是重點。
情懷跨越文化
《三體》中自然有經不起推敲的物理知識,但這不妨礙人們在讀完這部小説後進行反思。
好的科幻作品,不僅僅是科學知識和機械的堆積。美國著名文學雜誌《紐約客》稱,應該是“對人類終極問題的思考”。而“三體”理論所暗含的不同文明之間的傾軋和制衡,以及書中承擔保衛地球使命的主角們的不同抉擇,都將小説上升到了哲學高度。
用劉慈欣自己的話來説,就是:“我覺得最吸引讀者的,恐怕是人和宇宙文明的關係”。
這也是小説中能讓人反思的點。現在人類積極地想要和外太空文明取得聯繫,但在《三體》系列中,劉慈欣認為,人類不應該輕易暴露地球在宇宙之中的存在,因為人類並不知道外星文明各方面的情況,以及他們的價值觀、道德準則,更不知道宇宙之中有沒有一個統一的價值觀和道德準則。即便外星文明是好意的,和外星人接觸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甚至可能會遭遇不可預知的災難。這個邏輯可從地球上的人類和昆蟲這些動物的關係來推斷。
劉慈欣的這個理論竟然與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理論不謀而合,且走在霍金之前。2010年,霍金髮表言論稱,對於外星生命,人類要做的不是積極嘗試接觸他們,而是盡可能避免與其接觸。這正如《三體》強調的,整個宇宙文明的狀況如何,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尷尬《三體》 科幻大局難撼動
正如《大聖歸來》讓動漫迷看到了中國動畫的春天一樣,《三體》的出現,也讓科幻迷們高呼:中國科幻要走向世界了。然而,劉慈欣自己都抱著悲觀的態度,因為中國科幻還沒有形成産業。
在獲得“雨果獎”之後,他也一再表示:“中國科幻當前的狀況不容樂觀。”除了名家名作太少,作品成熟度不夠之外,更重要的還是出版能力、受眾人數和市場規模的差距。科幻雜誌《科幻世界》副總編姚海軍先生的看法也是如此:“我們最大的客戶群是高中生和大學生,科幻作品最核心的價值就是想像力,通過構架一個新的未來、新的世界給自己帶來愉悅。中年人往往被現實改變最多,所以對科幻作品漸漸敬而遠之。”
我國目前只有《科幻世界》一本雜誌堅持幾十年,可見科幻出版力度很小,還需要長期培養。
科幻需要成為一個體系,要讓作者賺錢。在美國、日本、歐洲,從一個文字的作品然後改編成影視、動漫、遊戲,再到周邊衍生産品,甚至主題樂園,它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鏈條,背後有足夠大的經濟利益去支撐,作者有不斷的動力去寫作。而在中國,大多數作者還處於業餘寫作的狀態。
即便現在大火的劉慈欣,除了《三體》暢銷以外,其他長篇小説的銷量並不樂觀。
高處不勝寒
“從《三體》開始,我毫不懷疑,這個人單槍匹馬地將中國科幻文學提高到了世界級的水準。”這是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給《三體》的評價。
實際上,除了劉慈欣外,韓松、王晉康都是很優秀的科幻小説作家,但《三體》的光芒,掩蓋了其他作品。“單槍匹馬”是何等的落寞,《三體》曾經連續3年拿下中國科幻銀河獎。迄今為止,《三體》三部曲銷量已經超過了100萬冊,創下近年來科幻小説的發行紀錄。
不過,劉慈欣説,《三體》只能算是特例。事實上,大多數中國科幻作品的銷量只有數千冊,《三體》熱賣不能代表國內科幻作家的現狀。“單靠寫作可以養活自己的科幻作家不超過3個。能養活自己的,只有銷量的第一名和第二名,第三名都不可能。”
姚海軍稱,目前國內優秀的作者和作品並不多,“真正的一線作者,每年能夠創造長篇的作者寥若晨星”。
他舉例,從2003年開始出版的《中國科幻基石叢書》,目前也只出了不到30本,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大廈“石料”的缺乏。
《
下轉10版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