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三體贏了,中國科幻呢?

  • 發佈時間:2015-08-30 06:38:5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劉慈欣憑藉《三體》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這是中國科幻文學的一次突破,且它的振幅不僅限于科幻界。書、電影、遊戲、周邊,一條完整的産業鏈在形成,中國那些有激情、有能量、有科幻夢的人們在前進——

  在經歷了落選星雲獎和替補入圍的一波三折後,北京時間8月23日下午,宇航員林格倫在國際空間站中揭曉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説獎:“劉慈欣,《三體》!”這也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這個獎項。

  消息傳回國內,頓時引發了又一波《三體》的討論和購買熱潮。來自亞馬遜的數據顯示,自23日獲獎以來,《三體》系列的分冊與套裝銷售漲幅超過10倍,並多次獲得單小時銷量冠軍。在淘寶指數上,23日當天,《三體》的搜索量會出一條接近90度的陡峭直線,搜索指數高達7207,而平時的搜索指數僅為400到800,銷售量也隨之增長數十倍。

  這是一部科幻小説,亞洲人首次獲得這個獎項。《三體》是一本什麼樣的小説?對於中國科幻界來説,它究竟會帶來怎樣的改變?中國會因此誕生諸如《阿凡達》《星際穿越》一類的科幻大片嗎?

  勝利並不突然

  網路傳播機制的演進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很難用一句話來解釋由《三體》《黑暗森林》《死神永生》構成的《三體》三部曲的故事梗概,在百度百科關於《三體》系列的名詞解釋中,它被形容為“講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從科幻的角度對人性進行了深入探討”,按照《三體》翻譯者、科幻作家劉宇昆的説法,“西方科幻小説流行的是描寫個人面對危險的掙扎,劉慈欣的人物則是為了人類的未來在戰鬥,它讓普通人也能經歷一下宇宙壯大的浪漫史”。

  波瀾壯闊的想像力和宏大的敘事讓《三體》成為新世紀唯一一部進入大眾視野的中國原創科幻小説。國內最大的網路文學集團閱文集團CEO吳文輝告訴記者,包括他自己在內,集團內很多高管都是《三體》的書迷。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甚至將《三體》稱為影響自己最大的三本書之一。

  來自阿里巴巴的大數據同樣顯示出,《三體》的讀者群已超越了傳統科幻小説以男性年輕讀者為主的讀者群。根據統計,《三體》購買者中,44.98%為女性,而以同等基數計算,40歲到49歲用戶購買《三體》的比例最高,從職業方面來看,白領人群是《三體》的主要用戶,在四五線等低線地區,《三體》的讀者主力竟然是公務員。

  這本書如此與眾不同,既是因為本身寫作水準高出一籌,也得益於新的網際網路傳播機制。青年科幻作家夏笳在《“後三體時代”的中國科幻》一文中表示,《三體》最初的預期讀者不過數萬,其爆紅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網際網路和媒體從業者為主的微網志紅人們的大力推廣。此外,包括原創主題音樂、同人微小説、Cosplay等一系列粉絲文化現象都在以微網志作為主要平臺進行生産傳播。“劉慈欣本人曾預測,出版于2010年的《三體Ⅲ:死神永生》銷量應該不如2006年出版的《三體Ⅱ:黑暗森林》,但其實正是第三部引發了真正的閱讀熱潮,這或許就與它的出版時機恰與微網志發展同步有關。網路傳播機制的演進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夏笳説。

  《三體》獲獎,也被視為是中國科幻文學“走出去”的標誌。根據網際網路平臺“華語科幻奇幻對外翻譯資料站”統計,目前有超過80篇(部)中國科幻作品已被翻譯成英語,還有多部作品分別被翻譯成日語、義大利語、波蘭語、瑞典語、德語和法語。科幻迷錢程則在知乎平臺上介紹説:“夏笳的作品《讓我們談談》已經在《自然》雜誌上發表,《2044年春節舊事》離雨果獎提名只差一步,陳楸帆的小説《麗江的魚兒們》則榮獲了最佳科幻奇幻翻譯獎。”

  湊合,但遠不夠

  真正的科幻讀者數量有限,《三體》的影響力只是一個偶然現象

  向海外伸出觸角,卻並不是中國科幻小説強大的寫照。劉慈欣本人對此也毫不諱言:“國內科幻市場很低迷,真正的科幻讀者數量有限,《三體》的影響力只是一個偶然現象,這是我對現在科幻文學市場的清醒評價”。

  從傳統來看,中國並不缺乏科幻文學的閱讀基礎。青年科幻作家梁清散正在研究晚清到民國時期的科幻文學,他告訴記者:“新小説以降,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説大量通過日文轉譯進入中國,以至錯誤也相當多,魯迅在翻譯凡爾納的《月界旅行》時,標注作者是美國人培倫,這個實際上是在日譯本就把作者給弄錯了。原創方面,主要題材就是幻想利用西方科技徹底富強起來統治全世界的半戰爭半神話式的科幻小説,比如《新紀元》《電世界》之類。雖然很難找到具體銷量,但當時翻譯和創作了大量科幻小説的包天笑稿費為千字3元,考慮到在當時上海租界租一間不錯的房子差不多是20多元,那讀者應該是相當喜歡的。”

  但此後,中國科幻小説幾經起伏,一直難以進入主流文學的熱門類目。

  科幻作家們的有償寫作主要有幾個發表平臺:傳統渠道裏,在期刊方面,隨著2014年《新科幻》的停刊,國內只剩下《科幻世界》一根獨苗。在圖書出版方面,根據第三方調研機構開卷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幻想類小説在文學類中所佔碼洋比重僅有5.3%,而其中排名前十的竟然沒有一本純科幻類小説。科幻研究者三豐則統計了《三體》出版後從2010年到2014年的科幻圖書出版情況。包括原創和引進圖書在內,國內科幻圖書出版在2012年達到高峰的175本,又在2014年回落到133本。“科幻出版熱具體體現在四‘多’:叢書策劃多、舊作翻新多,個人合集多、版權引進多。科幻作者王晉康的個人選集在4年裏有十幾種翻新,這也凸顯了中國本土科幻作者和創作力匱乏的無力現實。”三豐表示。

  在新興的電子閱讀和數字出版渠道下,科幻小説也沒有取得如網路文學一般的紅火。《科幻世界》圖書部主任楊國梁表示,作為內容版權方在與數字平臺合作的過程中,幾乎失去了發行能力。話語權極少,還要面對盜版的問題。在自出版平臺上,梁清散和朋友們合作製作了科幻電子雜誌《不週》,他對此的評價是:“銷量還湊合,但遠遠不夠。”

  楊國梁告訴記者,他對《三體》獲獎後的影響有兩個期待。“一是過去受限于發表平臺,中國科幻作者的作品以短篇居多。《三體》火了之後,隨著相應出版平臺的增加,在中篇和長篇創作上,科幻作者能夠得到更多機會。二是科幻一直比較小眾,獲獎會讓科幻的影響力擴大範圍,我倒是希望其他類型文學的成熟創作者來關注科幻,寫一些有科幻元素的小説,因為他們本身對商業操作和長篇作品的構架更有優勢,可能會更容易成功。”

  開發牽手創作

  在作家和版權開發方之間需要搭建一個溝通的橋梁

  《三體》為中國科幻帶來的變化還不僅限于文學創作。2014年11月,遊族影業正式宣佈投拍《三體》電影系列,今年6月,《三體》電影團隊在淘寶眾籌開設項目“紅岸基地復原計劃”,儘管回報僅有“《三體》電影首映門票+《三體》電影第2部客串名額+壁紙包+紅岸基地奠基人證書”幾項,但支援金額最高的1999元檔的10個名額還是最早滿額,粉絲們對電影的期待可見一斑。

  《三體》炒熱了科幻小説,《阿凡達》《星際穿越》等一系列好萊塢大片又讓資本方看到了科幻電影的“吸金”能力,在整條文化娛樂産業鏈上,科幻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眼球”。2014年11月,中影宣佈將改編劉慈欣的另外三部作品:《超新星紀元》《微紀元》和《流浪地球》;大千陽光也表示計劃將韓松的《紅色海洋》改編成動畫電影。郭敬明將寶樹、遲卉、飛氘等青年科幻作家簽入最世文化,表示“要將科幻圖書與影視相結合”,並宣佈科幻電影《未來未來》劇本立項;在遊戲方面,脫胎于起點中文網作者骷髏精靈的科幻機甲小説的手機遊戲《機甲風暴》8月上線,並獲得了蘋果應用商店的日排行榜第一名。

  “已經賣出的科幻IP(版權內容)還要更多,但這些手握版權的公司更多還在觀望。”楊國梁表示,“主要是市面上還缺乏成功的模板,大家也在看《三體》的票房。此外,並不是所有作品都適合IP開發,許多企業只是先把作品搶下來再説”。在他看來,在産業鏈的上下游,目前還缺乏溝通的機制。“中國科幻作家很不商業化,不大懂商業規律,他們不是不想寫,只是不知道什麼樣的作品適合IP開發。”

  而在科幻作家們看來,打通産業鏈還在於新角色的産生。科幻作家、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科幻與創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吳岩表示,中國科幻電影要發展需要培養專業編劇,直接拿小説來改電影只是無奈之舉。梁清散則把科幻作家們的作用形容為“導演找藝術家做世界設定概念畫的那種存在”,“開發者和創作者在前期合作策劃,包括具體有什麼元素,世界設定需要怎樣來弄、故事大綱、人物設定。然後把文本生産全權交給創作者,創作出來的小説未必最後要被全盤接受,還要交給專業的編輯來完成。當然,這是一種非常理想的工作狀態”。

  然而,這種工作狀態並非毫無可能。事實上,伴隨著IP的火熱,市場化程度更高的網路文學同樣面臨著分工協作的問題。吳文輝介紹説:“從網路文學來看,上下游的結合需要有一個過程,在作家和版權開發方之間需要搭建一個溝通的橋梁,一方面開發方希望作者能更多地參與其中,另一方面,作者也希望IP的開發能保質保量,不要被隨便折騰。閱文正在試圖建立這樣的機制,比如説,我們會在前期就幫助廠商和作者溝通,告訴他們如何能更好地劇本化和遊戲化,同時也協助作家參與到産品的宣傳和行銷中,並吸引平臺上的讀者參與到産品中並提供反饋,這幾件事都可以為科幻小説提供參考。”

  “好在資本市場很活躍,現在不缺錢,只要有盈利前景,估計1至3年內就會出現相應的仲介機構。”楊國梁表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