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藝術家應抵制價格浮誇風

  • 發佈時間:2015-08-31 07:00:09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善言齋專欄

  當某畫家的作品頻頻以過億高價在香港拍賣行成交,並成功被推上2015年胡潤藝術榜“最貴在世藝術家”時,筆者聽到一些藝術圈朋友私底下在笑。笑什麼呢?大概是笑這位71歲的同行,作品價格何以能高過齊白石和張大千。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實上,藝術品市場的資訊不對稱由來已久,發展至今已無以復加,連每年負責為胡潤研究院提供基礎數據的雅昌藝術網市場監測專家都無法回避,唯有“打個太極拳”解釋稱:“不管是二級市場價格指數,還是胡潤排行榜,都只能作為藝術品投資的一種參考,而不是唯一參考。”至於有些藝術家的作品拍賣成交價格到底是怎麼來的,你懂的!

  長期以來,書畫圈都潛在一股價格浮誇風。在買家看來,二級市場如此,一級市場就更甚。筆者這些年做書畫市場的調查研究,與藝術家打交道,免不了經常談到對方作品潤格。久而久之就發現了一個規律:不管是功成名就的一線畫家,還是剛剛進入市場的後起之秀,一旦有人問到作品市場價格,他們都會有意無意地誇大數據。嶺南一位知名畫家就曾經對筆者坦承,在實際流通價格的基礎上加五六成水分,是當前這個行業的潛規則,對不同的藝術家來説,雖然加多少水由他們自己決定,但想要完全不加水是不可能的。

  由於經營成本分攤的原因,參與者在不同的市場環節逐級加價,以實現自己的利潤,其實是商業社會普遍而正常的市場行為,相信每位有經濟常識的買家都能理解。既然藝術品進入市場之後,已經自然成為一種商品,在不同的參與者中間進行流通和交換,那為什麼大家不願意制定一套透明的價格形成機制,來維護這個市場的健康發展秩序呢?其實,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大家肚裏有條“投機的蛔蟲”在作怪。

  眾所週知,當前書畫市場上最活躍的買家,很大部分並不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能力。在這一背景下,賣家要想獲得超額的利潤,“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先以價格泡沫來把“水”攪混,加劇市場資訊的不對稱,由此來迷惑買家的眼睛。而買家群體由於審美能力上的短板,在賣家與其他利益相關方聯合做局下,根本無法去識別資訊真假,因而“順理成章”便被當成市場的“大水魚”。這種實質上不公平的交易,卻被整個行業看成了習慣。藝術家處在這條利益鏈上,為了得到自己那一份穩定的市場收益,有的被動隨從,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的則主動參與,推波助瀾。

  從短期來看,維持價格不透明,確實能夠讓賣方獲得很多意想不到的超額市場利益。但從長遠來看,這股負能量其實會反過來影響和阻礙市場的健康發展。因為沒人可以在市場上無底線地透支自己的信用,投資者買進去的東西轉手賣不出去,自然便會識破賣家的價格謊言,原來的商業行業就變得不可持續了。近兩年整個書畫行業持續調整,很多前期被市場炒得很熱的藝術家,如今作品實際流通價格都出現了“腰斬”的現象。藝術家明明知道自己的作品在市場滯銷了,但為了維持炒家的利益,仍然要硬著頭皮在市場上“唱高調”,獨自承擔著“有價無市”的尷尬局面。另一些在市場上完全靠資本“餵養大”的中青年藝術家,情況就更糟糕。這類畫家的作品其實市場基礎非常薄弱、換手率不高,前期的高價完全上是靠幾個炒家的商業閉環支撐起來的,相當於股市上的“概念股”,一旦有買家出現資金鏈緊張,其市場價格指數就會馬上直線下垂。

  對於經營機構來説,品牌做壞了,可以換一個註冊名字。但對藝術家來説,名字被污損,是洗不凈換不掉的,只能被市場淘汰。誠然,筆者也遇到很多藝術家,其實他們心理並不情願與那些投機商業資本“同流合污”,而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價格在市場上“一步一個腳印”。但是,在整個商業環境還沒有出現質的改變的時候,他們又不敢輕易去“特立獨行”,特別是當身邊一起奮鬥的同行價格都已經“賣”到上萬元的時候,如果自己還公開以童叟無欺的500元來面對客戶,很可能就會被認為是“低價惡性競爭”了。

  由此可見,藝術品市場上的價格透明化,委實是任重而道遠呀!

  馮善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